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5年前的今天:十五勇士血染老山 面對越軍加強營死戰不退

35年前的今天:十五勇士血染老山 面對越軍加強營死戰不退

35年前的今天,1984年7月12日凌晨,越南軍隊組織了一個加強師向位於那拉地區的662.6等高地發起了瘋狂進攻。中國軍隊第40師119團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堅守陣地,打退了越軍多次進攻,讓老山松毛嶺成為了越南軍隊的傷心嶺。這便是中越戰爭中最為著名的松毛嶺防禦戰。經過16小時的戰鬥,我軍共發射各式炮彈1261噸,殲滅來犯越軍3000餘人,用漫山遍野的炮火徹底吞沒了越軍的人海戰術。

松毛嶺戰役中,第40師119團3營的15名戰士,位於陣地的最前沿的142號高地,在戰鬥打響後他們憑藉千餘平方米的高地,頂住了敵人上千發炮彈的轟擊。在我軍炮火和友鄰部隊的支援下,奮勇打退了越軍一個加強營的六次瘋狂進攻,取得了斃敵百餘名的輝煌戰果。即便在表面陣地被越軍佔領的情況下,利用坑道和工事一直堅守到當天下午16時。最終在與支援部隊一起奪回表面陣地後,方才撤出陣地。這15名戰士中五人犧牲,十人受傷,戰後堅守該陣地的李海欣等人被稱為「十五勇士」,他們堅守的陣地也被稱為「李海欣高地」。

根據「十五勇士」中的張慶龍在今年6月30日回憶,當年他是6月26日從其他部隊補充到119團,上陣地後便堅守在142號高地,當時由他們一個15人的加強班負責防禦。

第142號高地因為太過靠前,幾乎每天都要遭到越軍的偷襲。7月12日當天凌晨,天還沒亮,陣地前便因越軍偷襲引爆了預先埋設的地雷。整個班迅速進入到了戰鬥狀態。戰鬥一打響之後,戰士們才發現越南士兵就如同螞蟻一樣,密密麻麻的撲了上來。隨著機槍一響,越軍便倒下一片。儘管面對中國戰士的猛烈掃射,越南軍隊一茬又一茬的倒下,但他們並沒有退卻,依然如潮水般湧向142號高地,似乎根本就殺不完。

戰鬥到清晨,班長李海欣已經犧牲,這時候戰士們接到命令退入坑道。隨後中國軍隊的炮火如雨點般傾斜而下,覆蓋了整個142號高地。炮火一連不斷的持續了幾個小時,直到下午方才停歇。當時中國軍隊在其他陣地上以為142號高地上的戰士們都已經全部犧牲,但謝天謝地越軍攻上來後沒有發現他們隱藏的坑道。

隱藏在坑道內的中國戰士,在下午聽到高地上其他中國士兵的對話後才從坑道中走了出來。這時候142號高地上全是越南士兵的屍體,多達數百具。

提起這段經歷張慶龍認為自己能夠活下來十分的幸運,越軍因為對陣地不熟悉沒有發現他們躲藏的坑道,要不然使用噴火器就把他們燒焦了。談到當年的這場戰鬥,談到戰友,張慶龍表示「我比起犧牲的5名戰友,我多活了35年 ,活著的人,生活是多麼的美好呀!」

松毛嶺防禦戰中堅守142號高地的戰士簡介:

李海欣烈士,代理排長,河南省臨潁縣人,漢族,1962年8月生,1981年1月入伍,1983年10月入黨。在戰鬥中,他帶領十四名戰士打退了越軍一個加強營的輪番進攻,最後壯烈犧牲。部隊為他追記一等功,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周忠烈烈士:機槍手,貴州省雷山縣人,苗族,1963年12月生,1983年1月入伍,1983年8月入團。在戰鬥中,他機智靈活,殲敵二十餘人。最後,他在負重傷的情況下,毅然拉響手榴彈,與圍攏來的敵人同歸於盡。部隊為他追記一等功,被昆明軍區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唐友國烈士,邊防某部八連戰士,四川省大足縣人,漢族,1984年1月入伍,同年7月入團。在戰鬥中,他作戰勇敢,機智靈活,斃敵四人。他奉命回連報告敵情,在殺出重圍中,他勇敢地衝進敵群,斃敵一名,最後壯烈犧牲。部隊為他追記一等功。

李國文烈士,戰士,雲南省臨滄縣人,1962年8月生,1981年1月入伍,1982年6月入團。在戰鬥中,他負重傷堅持不下火線,直至壯烈犧牲。部隊為他追記一等功。

楊國躍,班長,雲南省雲縣人,漢族,1963年5月生,1982年1月入伍,1983年3月入團。在戰鬥中,他在代理排長犧牲後,挺身而出,指揮作戰,並斃敵十餘名,榮立一等功,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夏錦忠,機槍射手,貴州省甕安縣人,漢族,1963年2月生,1982年1月入伍,1984年2月入團。在戰鬥中,他勇敢戰鬥,救護戰友,他的機槍被炸飛了,但他撿起其它武器堅持戰鬥,一連斃敵六名,榮立一等功。

胡友文,戰士,雲南省永善縣人,漢族。1963年12月生,1983年1月入伍,1984年7月入團。在戰鬥中,他身負重傷後仍堅持戰鬥。在反擊佔領我表面陣地之敵時,他第一個衝出坑道,擊斃敵人封鎖坑道口的機槍手,榮立一等功。

董朝貴戰士,雲南省武定縣人,漢族,1962年4月生,1982年1月入伍,1983年8月入團。在戰鬥中,他多處負傷,仍然在陣地上頑強戰鬥,榮立二等功。

段春和,機槍副射手,雲南省龍陵縣人,漢族,1965年5月生人,1984年1月入伍,同年7月入團。在戰鬥中,他頭部負傷仍不下火線,一直堅持戰鬥,榮立二等功。

蔣志華,班長,雲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人,漢族,1962年8月生,1981年11月入伍,1982年6月入團。在戰鬥中,他在代理排長犧牲後,協助九班長楊國躍指揮戰鬥,榮立三等功。

張慶龍,戰士,雲南省保山人,漢族,1964年1月生,1984年1月入伍,同年7月入團。在戰鬥中,他臨危不懼,帶傷堅持戰鬥,先後斃敵五名,榮立三等功。

彭明林,班長,四川省巴中縣人,漢族,1962年12月生,1981年1月入伍,1983年10月入黨。7月12日凌晨,他及時發現敵情,迅速報告上級,為奪取戰鬥勝利做出了貢獻,榮立三等功。

陳光滿,戰士,雲南省宣威縣人,漢族,1962年4月生,1982年1月入伍,同年6月入團。在戰鬥中,他勇敢頑強,帶傷堅持戰鬥,榮立三等功。

馬平華,戰士,四川省敘永縣人,漢族,1963年11月生,1982年1月入伍,1984年1月入團。在戰鬥中,他不怕流血犧牲,帶傷堅持戰鬥,先後斃敵五名,榮立三等功。

多年以後,時任119團宣傳幹事在談到自己手中為什麼會有這些戰鬥英雄的標準照時表示,當年上戰場前,全團每個人都照了「遺照」,每一個戰士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35年過去了,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用這樣的方式祭奠為了祖國的南疆浴血奮戰和壯烈犧牲的英雄們,共和國的旗幟上永遠有他們血染的風采。

特別感謝好友楊健提供照片及相關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七十年代末革命舊址的珍貴彩照 見證黨發展壯大的光輝足跡
遭國共開除的民族敗類陳公博 率汪偽答謝團在日本奴顏婢膝的醜態

TAG: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