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營快訊」仰望星空科學夢——復旦分營大學分營分學科活動日DAY1
今天,分學科活動正式開始,下午參觀上海城市發展陳列館、科學知識競賽活動精彩紛呈。營員們都熱情高漲,興趣盎然。
生命科學營、地球與空間營:[講座]人與自然——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大熊貓
上午9:30,清晨的光華樓西輔樓208教室,座無虛席。生命科學營與地球與空間營的營員們安靜地等待著科學營的第一場講座——由生命學社朱彬彬帶來的「人與自然——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大熊貓?」
正式開始之前,朱彬彬對講座的主題進行了解釋,用生活中鮮活的例子將保護生物學及動物福利進行了區分,並引伸出講座的主要內容——從生態學價值角度解讀保護野生動物。
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保護野生動物和我們到底有什麼關係?帶著這兩個問題,講座正式開始。
為了說明大多數對於人們來說陌生又無直接價值的野生動物的價值,朱彬彬進行了一次「思想實驗」——無菌太空艙。在無菌的條件下,植物受粉無法依靠天然的蜜蜂,廢物缺少分解者處理……平時稀鬆平常的一舉一動也變得異常艱難。講解引起了營員的思考,我們的生存多大程度上是生態系統的功勞?我們理所應當地享受著多少有名或無名生物的貢獻?事實上,野生動植物資源除了直接利用,還有其他巨大價值,如生物防制、遺傳材料、觀光娛樂和文化價值。朱彬彬從理性分析和感性共鳴兩方面充分說明了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重要性。
由於樣本少,克隆可會使瀕危物種近交係數增加,以及動物在動物園等非野外環境無法執行應有功能等原因,野生動植物資源不能通過滅絕後補救來維持,而需要靠我們現在的切實保護。
然而與類似亞里士多德生物大鏈條的意圖將所有動物保護起來的想法不同,朱彬彬解釋道,實際上生態系統中生物成網狀關係,而且健康的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我恢復能力。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也要科學理性。
我們不能抱著每種生物都是孤立存在的心態,因為宏觀上來說所有的生物都相互聯繫,組建起生態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務。
朱彬彬引入了最後一個話題,既然野生動植物資源如此重要,為什麼要選取有限的物種和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呢?事實上,由於資金和人力限制,目前人類只能選擇「性價比」比較高的生態系統和物種進行選擇性保護,如生物多樣性更高的熱帶雨林和沼澤。朱彬彬為營員說明了目前生態系統保護中嚴峻的問題——非發達地區盜獵者猖獗,護理員死傷眾多;發達地區「向海借地」破壞灘涂,一些營員發出驚嘆,為其揪心。而在野生動物保護上選擇「保護傘」效應的物種或者「旗艦種」,如大熊貓、綠孔雀和東北虎,一則可以利用大眾對有限物種的投資對其所處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從而使整個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獲利,二則可以方便動員大眾配合專業的野生動植物保護。
最後,朱彬彬總結道,人和自然不是敵人,生態保護不是退讓,而是雙贏。營員們為精彩生動的講座奉上了熱烈的掌聲,幾位營員還走上講台積極與主講人交流。
技術與設計營:參觀江灣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早晨,伴著濛濛細雨,大巴載著技術與設計營的營員們駛向江灣的大草原,來到物理樓前。韋佳老師為大家介紹著復旦這座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要分為4個研究方向,分別是表面和界面的實驗新奇物性、表面和結構的理論發展、光學在表面和界面中的新應用以及更多的交叉方向。
初見實驗室的手套箱,同學們對伸出的一隻只黑色手套大感驚奇。負責老師們先為大家介紹了手套箱的原理,從氬氣的惰性,到材料研究中材料對空氣中的水和氧氣耐受,再從石墨烯到二維材料,營員們不時應和,又充滿新奇。這裡的知識,根基於最基礎的科學知識,大家在中學的課本里已經早已熟識,另一方面,於實驗室中見到的,是在這些最基礎的科學知識之上,延伸出的靠近人類材料研究先端的探索。
得到實驗員們的應允,營員們激動地帶上隔離手套,然後小心翼翼地把手伸進手套箱,從最開始的局促到一點點大膽的嘗試,最後感嘆操作的困難,帶著求索的心情初嘗了科學技術研究之不易。
轉身,在對面一間狹長的實驗室里,營員們見到了各種單晶生長及高溫燒結設備,一旁的電腦顯示屏上,監視著機器環境下晶體的生長。營員們好奇地從晶體的生長環境問到實驗員碩博連讀的學制,眼裡溢滿的是對科學研究的嚮往與對實驗員前輩的敬重。
乘著電梯來到樓上,繞過「井」字型的實驗樓走廊,營員們見到了共聚焦顯微鏡,在這裡,通過屏幕能夠看見材料微元的序列排布,孩子們不斷用手機記錄下新奇的畫面,而一旁小小的高速攝像機,則更令同學們嘆於它能夠拍攝下液滴落在界面上飛濺的瞬間。
走進地下室,韋佳老師為同學們介紹起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在物理實驗樓中,地下室由於優越的防震和溫濕條件,成為絕佳的實驗室選址。
還沒走進實驗室,機器運轉的嗡鳴聲已經傳來,映入眼帘的是一間標準的理工科實驗室,雜亂的路線,炫目的設備,老師們講解起光電效應和紫外光擊打,營員們不時感嘆實驗設備的分毫之差就會導致失敗。最後來到加工車間,近距離觀看激光切割,水刀切割和線切割的機器,體驗物理實驗的精密與實驗準備的複雜。
行為與社會科學營:[講座]經濟初探——中美經貿摩擦的本質與中國應對
光華樓西輔樓106教室里,行為與社會科學分營的營員們早早落座,迎接他們的第一次分學科活動——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楊潔萌帶來的講座「中美經貿摩擦的本質與中國應對」。
首先,楊潔萌對中美貿易戰進行了詳細清晰的回顧,使營員們對中美貿易摩擦的五個階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介紹中,楊潔萌緊扣時間線,將兩國態度、行動和關係上的轉變呈現出來。一方面,她將提問穿插於介紹之中,增強本次講座的互動感,「美國為什麼要打貿易戰」「美國加征關稅瞄準的是哪些領域」等問題引起了營員們的思考,加深了營員們的印象;另一方面,她將中美經貿摩擦這一宏觀背景與期間發生的微觀事件緊密聯繫起來,華為事件、中美女主播對辯等時事熱點,使營員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美貿易摩擦的進程。在介紹完中美經貿摩擦的五個階段之後,她也指出了特朗普態度多變、出爾反爾的諸多原因:採用極限施壓的談判策略,逼迫中國進步;不滿中方結構性改革進程;美方一季度經濟超於期,就業超預期,美股再創新高,對華底氣增加;民主黨、共和黨已就2萬億基建達成共識;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造勢。
接著,在營員們對中美經貿摩擦有了初步了解之後,楊潔萌又介紹了它的背景與本質。她通過一系列圖表和數據,直觀地反映了中美雙方在國內經濟發展、國際經貿關係上的表現。而「微笑曲線」「獨角獸企業」等新奇的經濟名詞,也讓營員們體驗到經濟學科的趣味和魅力。在分析背景中,她還強調了「不能僅從貨物貿易差額片面批判中美經貿關係得失」「兩國的貿易順逆差沒有因果性的共存關係」「不應脫離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指責中國的補貼政策」等觀點,幫助營員擺脫既往認知的誤導,用一種理性專業的視角去看待中美經貿摩擦發生的本質和根源。
隨後,楊潔萌又從中美雙方各自分析了經貿摩擦的影響。她既承認了自由貿易受阻長期內會影響中國的技術進步和匯率穩定,也指出美國發起貿易戰實際上對國內的農民造成了重創,而且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工業和就業的問題。此外,她還用「修昔底德陷阱」來對中美貿易戰進行闡釋——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能避免。
最後,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曲折進程和不利影響,楊潔萌引出了中國的應對措施。在態度層面,要看到中美貿易戰是「清醒劑」,能夠讓我們對改革開放進程有更多的反思,中國在降低關稅、放開投資限制、打破國企壟斷等方面仍大有可為,中美貿易戰既是危機也是機遇。
在行動方面,她認為最好的應對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貿易戰本質上是改革戰,不應被美方牽著走,而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經濟建設上,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建設高水平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
同時她也指出,我們應深刻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優勢,對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彈性保持自信。新一輪改革開放將釋放巨大紅利,城鎮化進程潛力巨大,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中國的新經濟迅速崛起,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此外,楊潔萌還向營員們介紹了中國在貿易中的三張王牌:稀土、美國國債、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市場。她自信有力的語氣,讓營員們感受到我國對貿易戰的底氣和信心。同時,她也點明了未來一年的幾個重要變數和關鍵節點,包括美國總統大選、美股回調、中國改革開放力度、其他國際爭端等。
在引用習近平主席的「中美和則兩利,斗則兩傷,合作比摩擦好,對話比對抗好」中,楊潔萌結束了本次講座,收穫了營員們的熱烈掌聲。在本次講座中,楊潔萌循著「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怎麼辦」的思路,對中美經貿摩擦的過程、背景、影響和應對進行了系統的展示,讓營員們學會了如何用經濟視角看待問題。
紅色之旅:參觀上海城市發展陳列館
午後的上海飄著濛濛細雨,乘著大巴車一路從黃浦江下穿過,東方明珠赫然出現在眼前。科學營的營員們的目的地就在塔一層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他們將在這裡進一步了解上海,了解歷史,穿梭時空,來一場紅色之旅。
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門面不甚起眼,裡面卻別有洞天。步入館中,仿舊的建築與蠟像將營員帶回到了那個時代。展品按歷史脈絡,細細訴說大上海的喜怒哀樂,世風人情。
如今的繁華都市始於一間茅草屋。元朝上海正式設縣,明代上海始築城牆,清代康熙中期海禁鬆弛,上海得以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城煙火半江南」,上海老城商業發展,文化繁榮,號稱「江南名邑」。館內,老上海活了起來,充滿人間煙火味兒的前清街景盡在眼前——獨輪車、南北雜貨、商船會館、師徒打鐵器、父子彈棉花……置身其中,聽著耳畔小販的叫賣,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和諧與生機。營員也被磚雕、小橋和市井吸引,駐足觀賞,聆聽講解。
然而,1842年,伴隨著鴉片戰爭,上海桃花源式的狀態被打破了。館內布置也從純中式轉為西式,半殖民地的上海洋行林立,中西文化碰撞並存,紅禮拜堂里傳教士不遺餘力地傳播聖音,大街上各國富商不惜重金打造私家花園——上海失去了往日的寧靜,卻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繁華。
然而繁華背後是人民的辛酸與血淚。這廂洋行燈火通明氣勢恢宏,那邊流離失所的漁夫夜棲船中;大華飯店歌舞昇平,棚屋裡挨餓的嬰兒徹夜啼哭……館內通道兩側截然不同的景象正是舊上海貧富差距巨大的真實寫照。包身工毫無人權任資本欺壓,花煙館裡癮君子花天酒地醉生夢死,這又何嘗不是帝國主義黑暗社會的縮影。
營員們靜靜聽著那段歷史,那段不應忘記的過去。他們年輕的臉上是肅穆的表情,目光撫過傷痛的人民。
世事流轉,上海解放,許多私家花園已然消逝,許多東西也已更名,但是過去還是會留下痕迹,也造就了上海,一座兼容並蓄的城。
就如同當年,在列強的勢力接踵而來後,在上海的發展被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後,上海人仍能忍辱負重,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推動著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使上海一躍成為近代中國的經濟、金融和文化中心,一個著名的國際大都會。
一下午的沉浸式歷史體驗,使營員們從全形度了解了昨天,進一步感受今天,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豪邁地走向明天。最後,營員們在東方明珠腳下留下了合影。
科學知識競賽
晚上6:30,科學知識競賽在學生廣場準時舉行。此次的科學知識競賽從賽前策劃、篩選題庫到主持比賽,都由志願者組織策劃,題目涵蓋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技術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具有知識性的同時也不乏趣味性。
所有營員打亂分為十二支隊伍進行比賽,比賽分為初賽(淘汰賽)和決賽(搶答賽)。初賽過程中,各隊伍輪流答題,答對一題加五分,答錯一題其他隊伍加一分,每隊有十秒的答題時間。
比賽初始,同學們各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部分題目有一定的難度,有些同學竊竊私語,有些同學陷入了沉思。其中,較難的題目還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討論。各個隊伍的同學都為答對題目的同學獻上了熱烈的掌聲,答錯的同學哀婉嘆息,氣氛緊張而熱烈。
很快,初賽結束了,按照規則選出前六名進入決賽。計分志願者迅速統計得分後,發現竟然有四支隊伍得分是一樣的,並列第六名!於是,進入了加時賽環節,一題決勝負。最終,一支隊伍驚險挺入決賽,其他三支隊伍沒能答對題目,敗下陣來。
最後,脫穎而出的六支隊伍進入了更精彩刺激的決賽環節。決賽為搶答賽,各隊伍舉牌搶答,有十五秒的時間進行答題,回答正確加五分,超時或回答錯誤其他隊伍各加一分。
搶答賽的氣氛更為焦灼,各個隊伍都不甘示弱,幾乎在主持人發出搶答口號的同時就舉起手中的牌子,並且能迅速給出答案。各個隊伍不斷答對題目,你追我趕,不分伯仲。
對參加決賽的隊伍初賽、決賽的得分進行匯總,最終決出了比賽的前三名。獲勝的同學擊掌歡呼,興奮不已。他們將在結營的晚會上獲得小獎品。
至此,科學知識競賽雖然結束了,大家對知識的探索仍然沒有結束。對於某些題目的答案是怎麼得出的,一些同學仍然感到疑惑。其實,在營員們緊張地進行比賽的同時,有三位優秀的志願者也在同時做題。比賽結束後,由他們上台,為同學們作出細緻的講解,並擴展了專業領域的知識,贏得了營員們的掌聲。
科學知識競賽不僅僅是個比賽而已,營員們在科學這條道路上下求索,依然任重而道遠。希望經過這次的比賽,不僅擴展了他們的知識面,更讓他們明白科學就是要實事求是、學會鑽研到底的精神,去探求世界的奧秘。
本文轉自:上海青少年科學社,復旦大學分營
邀您加入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學生記者群
隨時隨地分享好玩的視頻&圖文
▼
關注我們


※綬草,線柱蘭,美冠蘭……什麼是「草坪三寶」?
※「營員之聲」學無止境,山東大學科學之旅 DAY 1
TAG: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