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指風雨疾速的樣子;(2)成語「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出自漢代王符《潛夫論·賢難》,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隨聲附和。詳情請見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請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上氏下口>,這個字GBK字型檔沒有,只能描述一下)。讀guā。《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上氏下口>,塞口也。從口,氒(jué,厥之古文)省聲。」形聲字。本義是塞口,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凡<上氏下口>聲字,隸變皆為舌,如括、刮之類。」薛傳均 《說文答問疏證》稱:「 <上氏下口>,塞口也,是正字。古文作<上氏下甘>,與昏形混;隸書作舌,與舌形混……凡從<上氏下口>從舌之字,今多不分。《廣雅.釋詁三》:」<上氏下口>,塞也。「這個字現在已不單獨使用,只用於偏旁,象刮、括,其實來源於此字。

學記這個字可以記唐代一個皇帝的名字,即唐德宗,唐代第九個皇帝,他原名是李(走之裡面一個<上氏下口>),讀作(kuò),現在大部分省事的字典或印刷品都直接印刷成李適,但不能讀成「合適」的「適」。唐德宗其實也很重要,他是「安史之亂」名義上的平定者,他實行了「兩稅法」,中唐時期大部分知名人物都在唐德宗時取得進士資格,比如韓愈、劉禹錫、白居易等。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唐德宗)

<上氏下口>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上氏下口>字的小篆寫法)

2、嗾。讀作sǒu。《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使犬聲。從口族聲。《春秋傳》曰:『公嗾夫獒。』」形聲字,本義是使狗咬人的聲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使犬者,作之噬也。《方言》曰:『秦、晉之西鄙,自冀、隴而西,使犬曰哨。』郭(璞)音騷。哨與嗾一聲之轉。」《說文》中舉的《春秋傳》的例子出自《左傳.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焉。」 晉靈公喚了出猛犬(來咬趙盾)。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靈公嗾獒)

本義之外,嗾又引申為教唆,指使。古代沒有唆字,用嗾。比如《聊齋志異.商三官》:「豪嗾家奴亂捶之,升歸而斃」商三官的父親得罪了富豪,富豪唆使家奴把他打死了。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聊齋故事《商三官》

嗾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嗾字的小篆寫法)

3、吠。讀fèi。《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吠,犬鳴也。從犬、口。」會意字。本義是狗叫。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吠字的字形演變)

吠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文字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犬(大張嘴的狗),另一部分是口,即狗大張嘴並發出叫聲。《詩經.召南.野有死麇(jūn)》:「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犬吠)

又比如漢代王符《潛夫論·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吠指狗叫,形指影子。古諺語,一隻狗看到影子叫起來,很多狗也跟著亂叫。後來發展為成語「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用來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隨聲附和。再比如晉代陶潛《歸園田居五首》之一:「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本義之外,吠又指一般鳥叫蛙鳴。《廣雅.釋詁二》:「吠,鳴也。」比如宋代林逢子《鏡香亭》:「綠楊深處兩三家,幾度憑欄聽吠蛙。」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蛙鳴聲聲)

吠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吠字的小篆寫法)

4、咆。讀pá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咆,嗥也。從口,包聲。」形聲字,本義是猛獸嗥叫。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三引《廣雅》曰:「咆,鳴也。」比如《楚辭.招隱士》:「虎豹斗兮熊羆咆。」禽獸駭兮亡其曹。虎豹爭鬥熊羆叫,嚇的飛禽走獸四散逃。又比如杜甫《課伐木》:「空荒咆熊羆,乳獸待人肉。」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野獸嗥叫)

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咆字的小篆寫法)

5、嗥。讀há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嗥,咆也。從口,皋聲。獆,譚長說嗥從犬。」形聲字。本義是吼叫。據譚長(一個人)稱另有一寫法是「獆」也寫作「噑」。《廣韻.豪韻》:「嗥,熊虎聲。」比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賜給我們南部邊境的土田,那裡是狐狸居住的地方,豺狼嚎叫的地方。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狼嗥)

本義之外,嗥又通「號」,指大聲哭叫。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嗥,假借為號。」

嗥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嗥字的小篆寫法)

6、喈。讀jiē。《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喈,鳥鳴聲。從口,皆聲。一曰鳳凰鳴聲喈喈。」形聲字,本義指鳥鳴聲。常用於疊詞「喈喈」,象聲詞,用法有三種:

(1)禽鳥鳴聲。《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凄凄,雞鳴喈喈。」風雨天氣又陰又冷,雄雞叫喔喔叫天明。又比如南朝宋鮑照《行路南》:「春禽喈喈旦暮鳴,最傷君子憂思情。」

(2)鍾、鈴等的聲音。比如《詩經.小雅.鼓鍾》:「鼓鍾喈喈,淮水湝(jiē)湝。」鼓鍾之聲響不停,淮水滔滔流不歇。又《大雅.烝民》:「四牡騤騤,八鸞喈喈。」《毛傳》稱:「喈喈,猶鏘鏘也。」

(3)哭聲。比如孟郊《送淡公十二首》之六:「江湖有故庄,小女啼喈喈。」

本義之外,喈又用來指風雨疾速的樣子。比如《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喈,雨雪其霏。」《毛傳》:「喈,疾貌。」北風吹得緊,雪下得密。也就是說,喈字大約相當於現在漢雨「那雪下得正緊」的「緊」。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北風其喈,雨雪其霏)

唐詩也有,元稹的《病聞幕中征樂》:「蒼穹真漠漠,風雨漫喈喈。」

喈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6課:「北風其喈,雨雪其霏」中,喈是什麼意思

(喈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86,部分圖片引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第178課:成語「胡吹亂嗙」中,嗙怎麼讀,什麼意思
《說文解字》第182課:細說「叫」字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