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智能時代,我國海員教育急需造「新船」

智能時代,我國海員教育急需造「新船」

智能時代,我國海員教育急需造「新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報記者 江 耘 實習生 洪恆飛

從2014年的447054人到2018年的545877人,中國國際航行海員註冊人數逐年增加。與之相反,同期活躍、擁有海上資歷的船員佔比卻從56.9%降至47.3%,其背後是高端海員人才流失與海員職業吸引力的下降。

日前在浙江舟山舉辦的國際海員服務及產業發展論壇上,如何提升我國海員教育水平及完善培養體系,成了與會專家交流的重點。

隨著海員職業認同感的減弱,我國報考航海專業的學生人數也在下降。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對航海發展的影響日漸明顯。上海海事大學施欣教授現場表示,在這一背景下,國內院校應兼顧科技與人文,加快實現海員教育的高端進階。

正視市場需求,擁抱智能技術

2009年,韓國現代重工集團開始研發智能船舶,花費6年時間共交付了104艘智能船舶;被稱為「漁業之國」的挪威,也於2016年建造了世界上首個自主船舶測試區。

「著眼於可解決船員短缺、降低船員用人成本、減少人為因素風險等優勢,近年來許多國家在嘗試智能船舶的建設研發。」施欣認為,這誠然會對海員教育造成影響,卻更多體現在對教育水準的倒逼上。

在施欣看來,大數據、信息感知等技術將陸續應用於今後的船舶駕駛與管理,船員的部分工作將由機械接管。隨著自動半自動駕駛船舶的增加,涉及遠程操控等的技術崗位也將產生,唯有具備過硬技術素養的海員才能勝任。

對此,中遠海運對外勞務合作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閆曉波也很認同。

他告訴記者,自己在和院校學生交流時,常被問到「無人船即將來臨,我們該如何改變學習方式和內容」等問題。「鼓勵學生張開雙臂,學習、深入了解包括新能源、感知交互等可應用於船舶建造的新興技術,是解決困惑的最好方式。」

據國際航運商會2015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國際海員勞務市場上,高級船員供應短缺16500人,普通船員過剩則達119000人。預計到2025年,高級船員供應的短缺程度還將加劇。

「由於配套法律的滯後,技術水平以及成本因素等制約,智能船舶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閆曉波表示,而在此期間,強化對海員的技術教育,其成效將在未來得到顯現。

打造航海文化,提升職業認同

「技術知識直接面向的是已經選擇這個海事專業的學生。若想將他們留在『船上』,以及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單是技術知識還不夠。」施欣認為,這需要從人文素養和職業認同感著手。

據統計,不同於我國逐年下降的海事專業報考人數,在歐美地區的發達國家,其海員招生數量總體保持穩定。

「經過幾番調研對比,從與國外學生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們對大海以及海員工作的熱愛。」施欣解釋道,這固然與文化差異有關,卻能在社會層面通過培育航海文化、提升海員薪資等方式予以調節。

大量研究表明,海員服務行業的波動與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息息相關。

「世界海事組織曾有專家預言,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人們一般就不願再選擇海員職業。」閆曉波直言,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我國2017年人均GDP便達到8836美元。此外,我國船岸工作者收入差距的縮小,也造成船員職業吸引力的下降。

「提升社會對海員的職業認同,需要多方社會力量的多方努力。」施欣介紹道,上海海事大學已經在國內一些中學,建立了航海文化的培育基地,目的是讓更多學生在報考大學之前了解、認識這個行業。

「相比空姐、空嫂,在我國,同屬交通行業的海員確實有點冷門。」香港FLEET船舶管理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顧劍文表示,當前首先要提高社會對海員職業的認知度,也期待更多相關扶持政策的出台,能改變這一現狀。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