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德經:每個人都自帶「本性」,能明心見性,自然可以洞察萬物

道德經:每個人都自帶「本性」,能明心見性,自然可以洞察萬物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和我們的人生,有什麼關係?哲學家經常問三個問題,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今天通過解讀《道德經》第十四章,由此探尋答案。

宇宙的本源,是「太一」,具有3個特徵:夷、希、微。

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太一,到底是什麼樣?

用我們的眼睛,看不見;豎起耳朵聽,聽不到;用手去觸摸,又抓不到。這種無形、無聲、無影的東西,老子稱之為「一」。

太,是很大,無限大。

太一,就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從那裡來,又回到那裡去。

每個人都自帶「本性」,能明心見性,自然可以洞察萬物。

讀到這裡,我們要明白一點:道生一,一,是我們物質世界的工具,或者邏輯方法,論證不了的東西。

宇宙的本源,是一種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存在。老子謂之「道」。

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道家的火龍真人說,每個人都自帶「本性」,如果能撥開慾望和妄念的遮掩,人就可以明心見性,在心性上和宇宙相通,天人合一,自然可以洞察萬物。

我們這個看得見的世界,由看不見的「太一」衍生出來的。

老子說:「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太一的狀態,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恍恍惚惚。但是萬物都是從「一」衍化而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看得見的世界和宇宙,是由看不見的太一衍生出來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告訴我們一個新的理念:看不見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而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更重要。

「太一」是始,亦是終,反覆循環,生生不息,懂得其中規律的人,可以執古御今。

老子說:「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什麼東西,既看不見頭,也看不見尾?

那就是一個無線循環的「圓」。

所以,我們先秦的祖先,用一個圓形,代表太極。一直發展到宋代,才加上兩個點,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陰陽太極圖。

「太一」是始,亦是終,反覆循環,生生不息,懂得尋找其中規律的人,可以執古御今。

這宇宙的規律,又是什麼?

比如《陰符經》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命、物、時、功、神。這其中又包含更細化的規律。

自古以來,伊尹、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都是了不起的人才。他們掌握了天地規律,並懂得把規律,運用到政治、軍事、管理、人事、商業的人。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京劇、書法和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繼承祖先的智慧。把這些智慧運用到現代社會中,才是真正的繼承文化傳統。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保持平常心做事,才容易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老子:只要思路開竅,人可以達到「榮辱不驚」的境界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