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脾胃論》里的一個經典配方,和中祛濕、益氣健脾,改善腸胃虛弱

《脾胃論》里的一個經典配方,和中祛濕、益氣健脾,改善腸胃虛弱

相信有很多了解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的人們,都會知道李東垣有一首極其經典的方劑——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的作用,備受歷代醫家推崇,並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可以說是李東垣最具代表性的方劑之一。然而李東垣另有一個奇妙的方子,與補中益氣湯僅僅一字之差。那麼,這個方子究竟「姓甚名誰」呢?它就是「自帶音響」的調中益氣湯。

從方名來看,補中益氣湯重在補中益氣,而調中益氣湯重在調理中氣,補中益氣更適合中氣不足或下陷的病症,而調中益氣湯則更適合中氣不足之中夾雜其他病邪的病症。而從藥味上來看,兩個方子都保留了黃芪、人蔘、甘草、柴胡、橘皮、升麻的基本結構,補中益氣湯有白朮、當歸,而調中益氣湯中有蒼朮、木香;從功能來看,補中益氣湯主要是補中益氣、昇陽舉陷,而調中益氣湯主要是益氣健脾、和中祛濕。

調中益氣湯雖然名頭上沒有補中益氣湯響亮,但是它的作用一點也不輸給補中益氣湯,甚至說在某些方面調中益氣湯還更勝一籌。補中益氣湯在祛濕方面的力量是遠遠不如調中益氣湯的,原因在於調中益氣湯把補中益氣湯中的白朮換成了蒼朮,這樣燥濕的力量就更加的強大;將當歸換成了木香,這樣強化了芳香醒脾的作用,由於調中益氣湯的補中益氣的藥味結構基本相似,所以補中益氣湯能夠補益的中氣,調中益氣湯也可以,而且對於脾虛夾濕的力量要比補中益氣湯強很多。當然,補中益氣湯在昇陽舉陷方面的力量要比調中益氣湯強很多。

那麼,這個調中益氣湯究竟是由哪些藥物組成的呢?《脾胃論》記載,全方由「黃芪一錢,人蔘、甘草、蒼朮各五分,柴胡、橘皮、升麻各二分,木香一分或二分」組成,在煎服方法上是用兩大杯水煎成一杯,去除藥渣趁熱喝,喝葯時最好是吃飯有了好一陣子之後再喝。李東垣強調,服用這個方子的時候要清心寡欲,無欲無仇,正如原文所說「寧心絕思,葯必神效」,並強調如果「病在四肢血脈」,空腹服藥效果會更好。

綜合來講,調中益氣湯具有益氣健脾、和中祛濕的功效,適用於腸胃虛弱,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大便泄瀉,肢節煩疼等症。那麼,調中益氣湯為什麼能夠發揮如此強大的作用呢?關鍵在於配伍。全方用人蔘扶助元氣以補中益氣,黃芪補中且能升舉下陷之氣,蒼朮燥濕強脾,茯苓滲濕利水,甘草緩中益胃,升麻昇陽明清氣,柴胡升少陽清氣,木香醒脾開胃並調氣化。運用得當,則元氣內充,脾能健運而清氣自升、胃氣自化、濕氣自除。

然而,在《東垣試效方》里也有一個調中益氣湯,全方由「黃芪一錢,人蔘半錢,炙甘草半錢,陳皮二分,五味子七粒,芍藥三分,白朮五分,當歸五分,升麻二分,柴胡二分」,完全就是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加上五味子、芍藥組成的,且沒有蒼朮一葯。本方適用於身體沉重,四肢倦懶,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怠墮嗜卧,忽肥忽瘦,小便色變,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東垣試效方》中的調中益氣湯功能也比較強大,其中配伍也十分精妙,全方用黃芪、甘草瀉熱補中,用白芍、五味子收聚耗散之氣,用人蔘補氣不足,用當歸補血不足,用陳皮、白朮除胃中客熱而養護胃氣,用升麻、柴胡從陰引陽,引陽明、少陽二經。全方配合,正好適合調理「勞則氣耗、熱則傷氣」的病症。雖然與《脾胃論》中調中益氣湯多了幾味葯,但整體上依舊萬變不離其宗。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頭暈目眩、肢體搖動的病症未必都屬於肝,這7種情況你了解嗎?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揭秘艾蒿的前世今生和藥用功效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