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尺璧易求千丈石,黃金難買一生閑
禪宗在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流派之一。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最早是周易,然後是先秦諸子,再然後是禪宗,禪宗代表了中國智慧的一個新的階段。所謂禪,本義是靜慮,原來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就是盤腿坐下,安靜思考,最後進入一種玄想的境界。元代一位高僧就就曾在山洞裡或懸崖邊打坐,有一次忽然就參悟了一些事理。
山居
元代:清珙
柴門雖設未嘗關,閑看幽禽自往還。
尺璧易求千丈石,黃金難買一生閑。
雪消曉嶂聞寒瀑,葉落秋林見遠山。
古柏煙消清晝永,是非不到白雲間。
清珙禪師,俗姓溫,字石屋,元代常熟人。他經常出入吳越,弘揚禪風,廣結善緣。大師曾經在嘉興的福源寺當過住持,嘗作偈語,「拾得斷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後退居霅溪西之天湖,吟諷自適,有《石屋詩集》,多描寫山居清趣。
大師雖然是寺院里的住持,但是他卻喜歡生活在幽靜的山洞裡,經常在那裡參禪打坐,感悟禪理。「柴門雖設未嘗關,閑看幽禽自往還」,柴門只是虛設,有時山林里的野獸也會不請自來,大師不僅毫不慌張,而且還立在一旁,悠閑地欣賞著它們的一舉一動,慢慢地彼此也成為了熟悉的陌生者。
高僧喜歡遊山玩水,經常獨自一人探幽尋勝,山水之間有真意,白雲之上幻新奇。有時他閑坐在松下聽溪澗流水,有時又靜立於峰間觀怪石嶙峋,不經意間大師似乎就從天地間得到了一種靈感,於是信手拈來兩句詩,「尺璧易求千丈石,黃金難買一生閑。」一聯警句,不是刻意雕琢就能流傳千古,總是要經過一番生活的積澱,以及深刻的思考,才能得到一種詩意的體驗。
詩人淡泊名利,留戀清凈無為的生活,正當讀者為之拍手稱讚時,他忽然話鋒一轉,不再繼續抒寫閑適生活,卻道出令人稱讚的詩句,「雪消曉嶂聞寒瀑,葉落秋林見遠山。」這兩句看似寫景,卻深藏禪理。嶂,地勢高險如同屏障的山,冰雪消融,可以聽見瀑布撞擊巨石的聲音;山林里秋葉飄落,卻更顯出遠山的輪廓。細細品味,其中既飽含世事變幻無窮,也暗指事物的真相總是隱藏在很複雜的表象之中。
唐代有一個百丈懷海大法師,有一次說法結束,眾人皆退,卻有一位老者逗留,懷海禪師很奇怪。老者便敘述身世:自己是一隻野狐,有段時間,佛曾在此山修禪傳法,我因為回答了不落因果,因此五百世墮落野狐之身。今請大師慈悲開示,令我脫野狐之身!懷海禪師答道:「不昧因果!」不昧因果,就是無所謂因果。老者大悟,隨即告辭,於是野狐脫胎換骨重新成人。
變化是建立在恆常的基礎上,真實也是和虛幻相互對照,冰雪可以化成寒冷的水瀑,滿山遍野的植被遮擋了遊人的視線,但只要我們細加觀察,認真思考,總會發現真如。當人們清凈無為,放下包袱,不昧因果時,也就從此變得恬淡。
高僧不僅喜愛山居的寧靜氛圍,也感受到體驗禪意的快樂,所以尾聯才更加發人深省,「古柏煙消清晝永,是非不到白雲間」,詩人告訴我們,當籠罩在古柏上的煙霧消散,白天顯得很漫長;白雲悠悠,不會藏污納垢,只要內心無牽無掛,清澈如水,也就不會整天埋怨和煩惱不斷。


※作者是諾貝爾獎獲得者,這首詩表達了對靜謐生活的嚮往,令人心醉
※靜待冬雷夏雨,春華秋實,席慕容的一首詩,似夢如幻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