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的忌諱:嘉靖皇帝為何特意將夷狄二字寫很小?
作者:史遇春
自古以來,帝王們依憑手上的權利,一直高高在上。
雖然高高在上,但是,帝王們也都是人。
既然是人,那麼,帝王們也就有人的一切習性:
他們可能有人的善,也可能有人的惡;可能有人的可愛,也可能有人的猙獰;可能有人的溫和,也可能有人的暴虐……
因為權利光環的耀眼刺目,普通人往往被帝王們的勢位所迷惑,被帝王們的宣傳所蒙蔽,被帝王們的美化所欺騙;所以,普通人便可能把帝王們看成是完整的、完善的人、完美的人。
不過,因為有權力的依恃,帝王們的影響力便被擴大,所以,那些帝王們的惡、那些帝王們的猙獰、那些帝王們的暴虐出現時,同樣也會被放大,他們這些行為所造成的結果,也會更為惡劣。
比如說,忌諱就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存在。
普通人有忌諱,帝王們也有忌諱。
普通人的忌諱,如果被某人有意無意觸犯了,那麼,小則會引起不悅,中則會引起生氣,大則會引起鬥毆。
帝王們的忌諱,一旦被無心觸犯了,那麼,小則會丟官職,中則會受刑罰,大則可能掉腦袋。
自古以來,很多帝王都有忌諱。
《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明人沈德符認為,明世宗朱厚熜的忌諱是十分嚴重的。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
因朱厚照無嗣,帝位遂由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繼承,是即明世宗。
當日,明世宗登基時,他的御袍稍微有些長。大概是因為這稍長的御袍穿著不舒服,而且行動起來稍有牽絆,所以,朱厚熜曾多次低下頭來,察看自己那拖在地上的御袍,而且,他還表現得十分不滿意。
那時,朱厚熜的舉動,被內閣首輔楊廷和看在了眼中。
這些能夠做首輔的人,都是很有些才能與眼色的。
楊廷和看到朱厚熜的舉動後,馬上向皇帝進言說是:
「此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
朱厚熜聽楊廷和這麼一說,頓時非常高興,顏色也變得和悅起來。
在朱厚熜晚年時,他徵召太醫院使徐偉在西苑為自己診脈。
所謂西苑,原本為金朝的離宮,元、明、清諸代遞加修繕,明、清時,因其在大內之西,故稱為「西苑」;苑內有太液池、瓊華島、廣寒殿諸多勝景。
所謂太醫院使,是官名,為太醫院長官;明朝太醫院設院使一人,正五品,院判二人,正六品,其所屬有御醫、生葯庫、惠民藥局等。
當日,太醫院使徐偉為嘉靖帝朱厚熜診脈,朱厚熜坐在一個小榻之上,龍袍拖在了地上。
徐偉見此情狀,生怕踩到皇帝的龍袍,所以,他避忌不敢向前。
朱厚熜見徐偉如此,就問他為何不上前來診脈。
徐偉回答道:
「皇上的龍袍在地上,臣不敢近前!」
朱厚熜聽罷,隨即把龍袍托起,又伸出手腕,這樣,徐偉才得以為皇帝診脈。
徐偉為朱厚熜診脈完畢,朱厚熜向當值的內閣閣員手詔道:
「太醫院使徐偉剛才為朕診脈時,說是龍袍在地上,這完全可以看出他對朕的忠誠與愛戴。『地上』是用來說人的,『地下』是用來說鬼的。」
徐偉這個時候才覺察醒悟,原來一字之差,竟有天壤之別,他是又驚又喜,就如同獲得再生一般。
猜想,徐偉當時如果說是「皇上的龍袍在地下」,後果大概會不堪設想,輕則降職丟官,重則入獄殺頭。
後來,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乙丑科會試時,考題的第一題為《論語》卷十《子張第十九》中的兩句:
「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熟悉論語的人,都知道這兩句的下文是: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此時,大概是因為年老,或者是因為一直以來就這樣,朱厚熜十分忌諱「死」。
看到第一題的「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兩句,朱厚熜很自然地便想到下文的「其死也哀」。
看完第一題,朱厚熜就已經有些厭惡了。
這一科會試的第三題,出自《孟子》。這個考題中有兩個「夷」。當時,朱厚熜正被夷虜之事所困擾,所以,他最討厭看到「夷」、「狄」這樣的字。
話說,其時大明朝廷所面臨的夷虜之事如下:
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此外,倭寇也侵略中國東南沿海。
「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並且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看了第一題,朱厚熜想到「其死也哀」;看了第三題,又觸犯了朱厚熜「夷「、「狄」的忌諱。看了第三題之後,朱厚熜勃然大怒,他準備將主掌文柄的大臣嚴刑處置。
其時,主文的高拱、徐階詭詞辯解,最終,朱厚熜才停下此事,未予繼續追究。
雖然這時忌諱「死」字,不過,回溯前事發現,朱厚熜即位早期,似乎並不是這樣忌諱「死」字。
早年,講官呈進講章。有一次,進的是《論語》卷四《泰伯第八》中的「曾子有疾」一節。(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因為害怕皇帝有所忌諱,所以,講官在呈進這一節的講章時,還特意將「人之將死」一段去除。
對此,朱厚熜傳旨,說是:
「死生乃是人生的常理,有什麼可嫌忌疑慮的?」
他還催促講官,儘快將講章補全呈進。
就這件事看來,朱厚熜似乎又是豁然大度、無所忌諱的人。大概那個時候,進講時,講官為學士徐瑨,朱厚熜也年富力強。而且,他繼承大位不久,樂於聽進大臣的啟發和灌輸。還有,那個時候,他還唯恐臣子對自己進言時有所躲閃隱匿。所以,他能夠對遇到的一切優厚寬容。
等到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春,朱厚熜已年且六旬,加之,他生病已久。所以,此時的朱厚熜倦勤、多疑,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明世宗朱厚熜晚年時,每每寫到「夷」、「狄」二字,都會把這兩個字寫得非常小,凡是下降詔旨及批答章疏,全都是這樣。
這樣的做法,大約就是想要尊大中國而卑視外夷。
不想,乙丑科的會試,高拱在出考題時,他所擬的第三題,竟然犯了朱厚熜的忌諱。加之第一題已讓朱厚熜厭惡,這就更讓朱厚熜懷疑,高拱是在詛咒自己。
後來,明穆宗隆慶時,高拱被罷黜內閣,此事不能不說全是徐階主導。但是,高拱晚年曾有與徐階的講和書。講和書中,高拱提及,自己曾經引起先帝(朱厚熜)的懷疑,當時全賴徐階從中調停,才得以周全。
這也是不能泯滅的事實。
高拱見疑於朱厚熜,大約就有考題事件的因素在起作用。
朱厚熜對「夷」、「狄」忌諱,晚年時特意將此二字寫得很小。這一狀況,其實,在歷史上也是有跡可尋的。
話說,宋室南渡之後,因為對金人的痛恨,所以,南宋的皇帝在寫到「金」字時,都會用「今」字替代。這是因為,趙宋與完顏氏為世仇,所以,南宋的皇帝不願意稱完顏氏的國號。
不但南宋的皇帝如此,就連宋高宗趙構的後宮劉貴人、宋寧宗趙擴的楊皇后二人,在寫到「金」字時,也以「今」字替代。
由此推測,南宋時期,皇帝而外,大概後宮也都把「金」寫作「今」了。
這裡提到了宋高宗的劉貴人、宋寧宗的楊皇后,簡要介紹一下。
宋高宗劉貴人,或為劉婉儀。最初入宮,被封為宜春郡夫人;很快便進升為才人;她與劉婉容都得寵,再進升為婉儀。金兵背叛盟誓,劉錡主戰,劉婉儀與皇帝寵幸的醫官王繼先從中阻撓,並密謀誅殺劉錡,趙構知道之後,勃然大怒,遂被廢黜。建炎(1127~1130)時期,劉婉儀主掌內翰文字及寫宸翰字,善畫人物,得古人筆法。
宋寧宗趙擴的楊皇后,即恭聖仁烈皇后楊氏,會稽人,楊次山之妹。少時憑藉姿容入選後宮,後被立為皇后。善詩詞、工書法、頗涉書詩、知古今。性機警,誅殺韓侘胄、擁立宋理宗,都出自她的謀略。宋理宗即位,尊為皇太后,寶慶五年(公元1232年)去世,年七十一歲。
和南宋皇帝、後宮把「金」寫作「今」的做法比起來,明世宗將「夷」、「狄」二字寫得很小的做法,似乎也不為過。
(全文結束)


※朱元璋與高麗女子所生之長壽者:韓妃之女含山公主上
※原創 名著《紅樓夢》中,甄士隱為什麼要出家?
TAG:塵境心影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