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接上一篇文章《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中)》

測試平台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測試內存是芝奇幻光戟DDR4 4266C19 8GBx2,具體參數是19-19-19-39,測試過程我們並沒手動縮緊參數,而採用XMP/DOCP的默認設置,需要注意的是AMD平台並不支持CL19,CL會被強行降到20。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我們本次測試切換到了新的Win 10 1903重新調整了核心的調度策略,會優先使用1個CCX,在一個CCX用乾淨後才會使用其他CCX,這樣的調度策略會減少跨CCX操作,降低延遲。

測試Intel方面處理器我們全部是R0步進,減小Windows漏洞補丁對性能的影響,但從即使用戶使用角度看,我們還是將1903更新到最新版本。這些漏洞問題對於Zen 2處理器要不是不存在,要不是通過硬體方法解決,對於Zen 2處理器性能基本沒有什麼負面影響。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具體的測試配置如上,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2700X內存頻率為3466,3600/3700X/3800X為3733。3800X 4.3GHz超頻內存為3800MHz,IF為1900MHz,9900K 5GHz,uncore頻率為4.7GHz。

BIOS/超頻溫度和功耗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DOCP和倍頻調節部分,這方面並沒什麼特別,唯一需要提及的是FCLK就是IF頻率。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電壓設置部分,有獨立的SOC電壓設定,而CLDO VDDG對於Intel用戶可能比較陌生,這個是內存控制器電壓。PLL電壓在提高BLCK時候才有用,一般可以不動。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X570的PBO精確自動超頻的上限被拉高,可以+200MHz。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供電設置里,除了CPU和mosfet的設置,還有大量的VDDSOC就是CIOD北橋的設置。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板上設備設置里除了網卡藍牙的開關,還可以設置各個插槽的PCIE速率,這是X570的獨有特色。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除開BIOS超頻,AMD也大幅更新了RyzenMaster軟體,用戶可以對核心開啟數量,各個電壓,內存和IF頻率等進行細緻調節。

頻率穩定性/溫度/功耗和超頻

我們的測試環境為裸機平台,環境為27度溫度設置的空調房,除了水冷240以外並無其他風扇。我們使用CineBench R20來測試處理器的頻率穩定,R20的測試分為2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全核心負載的多線程測試,第二階段是單核心的單線程測試。R20相比R15測試時間更長,多線程部分超過28秒。Intel處理器測試我們分成兩個設置,第一個設置是默認設置,TDP在28秒內沒有限制,超過28秒就會被限制在95W,第二個設置是完全解除TDP的設置。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在默認設置9900K開始階段全核心頻率為4.7GHz,但在28秒之後就會降低到4-4.1GHz,使得功耗在95W以下,而解除功耗限制9900K在多核心測試可以保持全程 4.7GHz。而在後面的單線程測試,單核心的功耗遠遠低於95W的功耗牆,限制和不限制就沒太大的差別,基本都在4.8-5GHz範圍擺動。

3700X全核心在4.05-4.075GHz範圍,而單核心在4.275-4.325GHz範圍,雖然基礎頻率比2700X低,但實際無論是多核心還是單核心3700X都要比2700X高不少,甚至比2700X開PBO都要高。3800X全核心和單線程相比3700X基本高0.1GHz,其實差別不大。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超頻部分我先來說結論,基本盤大概是1.4V 4.3GHz,3700X的默認電壓在1.45V水平,超頻需要略微降低電壓,來降低功耗和溫度。之前2700X的基本盤是4.1GHz,Zen 2超頻性能還是有一定提升,但這個提升相信還是低於不少人的預期,之前在社交媒體和論壇不少人叫囂4.8/5GHz,雖然這些叫囂的人叫自己都不相信,但也就是這種氛圍抬高了人們的心理預期,使得人們還是期望應該有個4.5GHz以上的水平,究竟工藝提升了這麼多,沒有4.5GHz實在說不過去。4.3GHz的頻率基本和boost頻率差不多,雖然手動超頻4.3GHz可以提升全核心,特別是Benchmark性能,但對日常使用和遊戲並沒有什麼提升,因為3700X/3800X日常和遊戲的Boost頻率基本都高於4.3GHz。

對於什麼叫超頻成功,不同人也有不同的標準,有人簡單跑R15通過就叫超頻成功,有人又要跑AIDA64 FPU或者Prime 95多長時間才叫通過,這其實都是有很大的誤區:Cinebench R15的負載過低,可以通過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並不能保證其他日常應用的穩定。AIDA64 FPU或者Prime 95這樣的烤機基本就是燒AVX,對於HEDT平台甚至是AVX512,負載相比日常應用又大太多,同樣也不能代表日常使用的情況,同樣也不合適。

我們超頻/溫度/功耗測試我選擇了2個測試場景,第一個是AIDA 64 6.0單烤FPU,但AIDA 64烤機是烤的AVX2,Intel平台和Ryzen平台性能存在較大差別,並不是類似負載情況,而是比較類似極限情況,而Keyshot 8測試,3700X和解除功耗限制的9900K性能幾乎一樣,更為合適直接比較,超頻一般能夠通過一個小時的Keyshot渲染測試,也基本可以保證日常使用的穩定。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上表Ryzen的幾個功耗讀數來自AIDA64的感測器讀數,這個數據僅供參考,並不合適AMD和Intel平台之間比較。整機功耗數據摘自功率計插座,我們使用的追風者1000W白金電源有90%以上的轉換效率,實際功耗大概需要打個9折,和RTX2080TI顯卡待機,1TB的NVME SSD和240水冷雖然也要消耗一些功耗,但這些功耗相對恆定,對於雙方比較還是基本公平的。

Keyshot 3700X整機功耗是172W,9900K無功耗限制是280W,兩者的性能幾乎一樣,3700X功耗低很多,這就驗證了AMD的說法,Zen 2 7nm的性能功耗比更好。

但這個只能代表是AMD Ryzen 台積電7nm性能功耗比更好,並不能說AMD的工藝性能更好。Zen 2實際是沒什麼超頻空間,全核心4.3GHz其實和默認Boost並沒太大差別,這樣的頻率同Intel平台5GHz水平有很大的差距,雖然處理器設計會影響頻率,但達到頻率更多的還是由工藝決定,可見AMD 7nm相比Intel祖傳14FF++僅僅是有功耗方面的優勢,而在晶體管性能方面還是存在不少的差距。

首代的TSMC 7nm HD主要是針對密度和功耗優化,這樣的工藝在低頻表現好,功耗和溫度低,但如果加高電壓和頻率,功耗上升曲線會更為堵直。而高性能的HP工藝在高頻表現更好。這需要在下一代的Zen處理器才會實現,從樂觀的角度看,屆時AMD處理器的頻率應該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700X+X570待機功耗大概在70W以上,基本比3700X+X470或者9900K+Z390高10W以上,這主要是X570的南橋晶元組功耗更高,官方功耗是14W以上,而X470/Z390的南橋基本就5W級別。另外我們還發現在插拔USB設備時候,瞬時功耗有10瓦以上的變化,無論使用的直連還是南橋的USB都是如此,而在Intel平台變化就沒有這樣明顯。這說明在插拔瞬間,CIOD或者南橋工作狀態和負載有明顯變化。

渲染性能測試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渲染性能測試我們首先測試是喜聞樂見的Cinebench R15,Ryzen 7 3700X的單線程性能相比2700X提升了16%,這其中頻率貢獻並不大,主要還是得益於效能的提升。R15現在看負載比較低,對穩定性要求也低,測試時間短,甚至不能不夠28秒觸髮長時間TDP功耗限制。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Cinebench R20是R15的升級版,相比R15的負載更大,測試時間更長,對於穩定性有更高的要求,並且其中加入了AVX,雖然AVX比重很小,甚至不能觸動AVX Offset降頻。從R15和R20的數據看,3700X相比2700X單線程性能提升了15%,多核心性能更是提升了22%。3700X/3800X可以和9900K旗鼓相當了,Intel i5/i7由於沒有超線程的支持,Zen 2的優勢更為明顯。AMD在產品宣傳時候總是強調R15和R20性能,但這個性能主要是衡量SSE性能和多核心擴展性,甚至是單線程性能都不具有什麼代表性,特別是不能代表遊戲性能。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POVRAY測試也分為多線程和單線程。具體性能情況和前面的R15/R20類似,Ryzen表現優秀。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Keyshot 8具體測試場景如上圖,進行默認設置進行渲染。這個測試場景需要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穩定性要求高於R15,和R20類似,是基於實際應用的測試,而非單純的基準測試,測試結果完成時間秒,結果越低越好。在這個基於實際應用的渲染場景中,Zen 2同樣大勝利,6C12T的3600大幅領先沒有超線程的9700和9700K,3700X相比TDP限制的9900K也有明顯優勢,超頻4.3GHz 3800X也超過了超頻5GHz的9900K,看來渲染領域現在成了AMD Zen 2的主場。

應用和AVX性能測試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Fritz Chess Benchmark是基於Fritz Chess演算法的國際象棋程序,主要是考研分支預測性能,前面架構部分測試,Zen 2的單線程同頻性能相比Zen提升20%,分支預測能力大幅改善,9900K能夠超過Zen 2完成是憑藉頻率優勢。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7ZIP是著名壓縮軟體,我們使用其自帶benchmark測試多線程和單線程性能,這個測試項目主要是考量整數性能,分支性能和多核延展性。3700X相比2700X在核心數一樣,頻率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性能提升20%,主要也是得益於動態分支預測器的改進,和上面的Fritz Chess Benchmark情況差不多。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X265 Benchmark是X265編碼程序,得出的結果是完成一次編碼的平均FPS,主要是考驗AVX2性能,Zen 2的AVX2性能大幅提升,6核心的3600就接近2700X水平,而3700X和3800X也反超有TDP限制的9900K。AVX由於負載極高,超線程的作用也不太明顯,9700/9700K相較9900K的差距也不算太大,更為吃實打實的核心數。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y-cruncher是利用AVX2甚至AVX512來算Pi的測試程序,我們選擇10億位進行測試。通常的Super P單線程計算100萬位就需要7-8秒,而y-cruncher利用SIMD來計算效能可以巨幅提升。y-cruncher測試負載和功耗極高,對穩定性要求也極高,處理器或者內存超頻稍有不穩定就會報錯,如本次測試9900K超頻的多線程部分都由於穩定性不夠而測試失敗。從單線程比較,3700X相比2700X快了43%提升巨大。Intel平台由於Spectre/Meltdown漏洞補丁的影響不能開啟大分頁,性能大概有5%的負面影響。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由於y-cruncher支持AVX512,我們增加了HEDT的i9 9820X的測試,9820X完成多線程僅需34.5秒,AVX512的效能相比AVX2還有大幅上升,當然AVX512的功耗也是恐怖的,9820X 4.2GHz的AVX512功耗甚至會到達380W的水平。不過現在支持AVX512的都是行業軟體,如Adobe系也只是用到AVX2,因此這個問題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並沒什麼影響。

遊戲性能測試

在遊戲性能測試之前,我們先說說CPU和GPU對於遊戲性能的影響,遊戲性能會存在一個CPU FPS,一個GPU FPS,具體遊戲的FPS是由這兩者的下限決定。

對於遊戲而言,遊戲畫面越好,畫質和解析度設置越高,整體瓶頸會更為傾向GPU,對於LOL和CSGO這種畫面技術簡單,顯卡要求低的遊戲,對於CPU更為敏感。我們選取了8個高人氣的遊戲來進行測試,既有CSGO這樣的DX9老遊戲,也有古墓麗影這樣的RTX AAA大作。並且在這8個遊戲中,其中文明6、全境封鎖2、刺客信條奧德賽是AMD合作的Ryzen優化遊戲,而Intel優化的只有全面戰爭三國一個。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首先我們先看個具體範例:地平線4是Windows UWP平台第一方賽車遊戲大作,我們使用1080P最高畫質 4X MSAA使用遊戲自帶benchmark進行測試。9900KF的實際遊戲性能曲線是由GPU性能的黃線決定,而CPU性能的藍線高高在上。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處理器換成2700X,處理器性能的藍線低了很多,直接壓制住GPU黃線,平均FPS也由121FPS下降到了114FPS,2700X的CPU性能明顯拖累了遊戲性能。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所有的Intel的CPU FPS都沒有給遊戲性能帶來瓶頸,最終平均FPS都為122FPS。Zen 2的CPU FPS相比相比Zen有明顯提升,從140FPS上升到170FPS左右,但CPU還是對遊戲性能有略微的限制。

古墓麗影崛起雖然加入了對RTX的支持,使得其顯卡負載大大提升,但作為AAA對於處理器性能依然敏感。我們測試使用1080P RTX ON MAX的畫質設定。古墓麗影暗影和地平線4一樣,同樣有CPU性能測試數據。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CPU性能低就會壓低GPU的性能表現,雖然3700X的遊戲CPU性能比2700X提升了24%,但在中段每幀的CPU耗時還是高於GPU,這就說明了CPU性能拖累了GPU。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而9900K的每幀CPU耗時全部低於GPU,這說明瓶頸完全在顯卡,CPU性能沒有對遊戲性能有任何拖累。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絕地求生雖然比17/18涼了不少,但終究還是最高人氣的PC遊戲(LOL除外)。之前我們測試都是採用的1080p MAX的設定,但實際上大多玩家都是採用紋理,抗鋸齒和視野距離最高,其他最低的設定,這樣可以在視覺效果和性能方面獲得平衡,同時也更為容易索敵。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獲得更好的性能和更為穩定的FPS。在這樣的畫質設定下,GPU佔用率基本在60%左右,明顯吃不滿,整體的瓶頸就被轉移到CPU。而在2K解析度全最高特效,GPU佔用率則基本在95%以上。我們測試方法是選擇Miramar沙漠地圖的回放,使用FRAPS記錄2分鐘到10分鐘的遊戲性能,分別使用2K全最高和2K採用紋理,抗鋸齒和視野距離最高,其他最低的設定進行測試。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在全特效的時候顯卡依然還是瓶頸,各個CPU的FPS基本沒有什麼差距。但將畫質設置成1440P 紋理抗鋸齒視野距離最高 其他最低的時候,不同處理器之間的差距就拉大開來 。

9900K/9700K平均FPS在240到250水平,最低FPS級別也在130FPS以上。而2700X平均FPS 170FPS不到,最低FPS僅有90的水平。3600/3700X著基本有210FPS左右水平,相比2700X提升了接近50FPS。

9900K超頻到5GHz,平均FPS可以從250提升到266,這說明CPU上面依然有瓶頸。雖然平均FPS都在144以上,但最低FPS還是存在明顯差別,更高的最低FPS在電競顯示器上還是會有更好的體驗。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文明6我們使用遊戲(非資料片)自帶的AI Benchmark進行測試,結果為每回合AI計算時間,結果越小越好,注意文明6最近修改了AI演算法,比之前的測試要快,並無可比性。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文明6大概可以吃7個核心,其中一個吃滿,雖然AI計算理論上並行度可以很高,但文明6本質還是單核心遊戲,遊戲性能基本和單核心性能成正比。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CSGO是採用的十幾年前的Source引擎,還是採用的DX9 API,對於顯卡要求不高,但對於處理器性能極其敏感。有可能有人認為200FPS和300FPS並沒什麼差別,反正都比顯示器的刷新率高為什麼,但CSER卻對FPS有種幾乎偏執的追求,雖然這種追求我並不能理解。我們使用控制台的timedemo命令行進行測試,測試場景為Dust 2。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雖然CSGO是個DX9的古董遊戲,但還是可以利用6個以上的核心,其中一個核心執行主要任務佔用幾乎可以吃滿,因此其同時吃單線程和多線程性能。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全面戰爭三國是全面戰爭系列的最新作 ,本作將遊戲背景移到中國的三國時期,在最近一段時間一直都位列Steam遊戲銷量排行的前列。全面戰爭在戰略界面是回合制,而在戰術界面是RTS,同屏數千甚至上萬人,對於處理器有比較高的負載。我們使用遊戲自帶的Benchmark進行測試,設定的是1080P最高畫質。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本作是Intel處理器的優化遊戲,可以充分利用8個核心線程。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全戰三國的任務負載較為均衡,對於多線程能力更為看重,因此只有6C6T的9400F性能最差,不過還是得益於架構優勢,Ryzen 5 3600性能還是優於2700X,3700X相比2700X也有10%的性能提升。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刺客信條奧德賽是Ubisoft開發的刺客信條的最新作,我們使用1080p MAX畫質,使用遊戲自帶的benchmark進行測試。奧德賽也是Ryzen優化遊戲,可以用到12個以上的線程,對於多核心利用很充分。奧德賽測試minFPS很不穩定,我們不予統計。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在奧德賽的Benchmark中,Zen 2的性能超過了6C6T的i5,但相比i7/i9還是差距明顯。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全境封鎖2是Massive工作室開發的戰術射擊RPG遊戲,和前作一樣,採用自行研發的Snowdrop引擎,我們使用1080P Ultra畫質,使用遊戲自帶Benchmark進行測試。本作也是Ryzen優化遊戲。本作對多核心優化十分充分,基本16個線程都有合理負載。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雖然是Ryzen優化遊戲,但Ryzen並沒佔到什麼便宜。i9和i7優勢明顯,不過3700X相比2700X還是有巨大的進步,提升了16FPS,入門級的Ryzen 5 3600相比2700X都優勢明顯,並且以1FPS的優勢戰勝了i5 9400。

其實遊戲測試整體結果有點超出我的想像,不僅是CSGO/絕地求生3MAX畫質不同處理器有差距,就如全境封鎖2、古墓陰影暗影、刺客信條奧德賽這樣極端吃顯卡的AAA遊戲也有明顯差距。但這個測試是以RTX 2080TI為平台,使得CPU需要保持更高性能,才不至於拖GPU後腿。但這樣的問題對於有RTX2080TI+144Hz顯示器的用戶才會特別明顯。如果你是使用的2080或者以下顯卡,再或者使用2K甚至4K顯示器的時候,瓶頸又依然會回到顯卡段上。這個時候使用Zen 2還是Intel i7/i9差別就將會縮小。

9700K相比9900K在遊戲性能方面還要略勝一籌,主要是9900K的超線程消耗了一些資源。

9700相比9700K差距也小於預期,9700雖然不能超頻,TDP也僅有65W,但遊戲並不會觸及TDP牆,實際遊戲頻率基本也在4.4GHz以上。

Ryzen 7 2700X的遊戲性能實話,明顯低於我的預期,在絕大多數遊戲中相比9xx元的i5 9400F都有明顯的差距。

但Zen 2新架構3600性能大幅提升,和9400F互有勝負,打得你來我往。

3700X的遊戲性能大概是9700F的95%,3800X我們也進行了測試,遊戲頻率大概高75-100MHz,實際遊戲性能並沒太明顯差別,因此我就沒額外列出。

3700X/3800X全核心超頻可以超到4.3GHz,但這個頻率低於遊戲時候默認Boost的加速頻率,超頻4.3GHz反而會降低遊戲性能,因此並無測試的意義。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Zen 2的購買建議

之前的Zen/Zen+的微架構效能基本就是Haswell的水平,而Zen 2將架構效能做到了Skylake的級別,甚至略有超越,可以說有十分大的進步。但在晶元系統整體架構上,Zen 2選擇了成本和擴展性優先,Chiplet + iCOD的結構雖然容易擴展,成本上比單個大核心佔優,但導致存儲體系效能受到很大影響,這些的設計是妥協的結果。這樣妥協是由策略決定的。繼續提高效能既然困難,不如用更低的成本來擴展規模,達成更多的核心,這樣在市場營銷上更為方便。

總有人強調IPC,Zen 2的IPC已經達到了Skylake的級別,但性能差距在頻率,Intel:我既然頻率吊打你,為什麼要跟你比同頻?這個頻率的差距主要就在工藝,目前的TSMC 7nm是首代7nm工藝,主要是針對密度和功耗優化,雖然在低頻功耗比較很好,但在高頻無能。如果AMD想要上高頻,還要待到第二代7nm HP工藝。

AMD銳龍第三代處理器+ROG C8H首測:尋根Zen 2性能本源(下)

Ryzen 5 3600的價位在1500元左右,配合500元級別的B450M,平台整體成本在2000元水平。這個價位基本是Intel的空白,Intel下面是9400F+B360(1000+500),上面是8700+B360(2000+500),而類似價位僅僅只有尷尬的9600K,但9600K配合便宜的B360就不能超頻,配合Z370/Z390平台的整體成本就過高。Ryzen 5 3600在有更好的多線程性能的同時,也可以提供i5水平的遊戲性能,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

Ryzen 5 3600X相比3600要貴400,雖然我沒實際測試過,但參考3700X和3800X的情況,實際Boost頻率相比3600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一般不予推薦。

Ryzen 7 3700X和i7 9700F價格定位十分接近,優點在於更好的多線程性能(特別是渲染),還有超頻的可玩性,但在遊戲性能上相比9700F還是有差距(大概5%)。主板平台方面我們推薦比較高供電規格的B450或者上一代的X470。

3700X和3800X的關係比較類似2700和2700X,但其之間的頻率差距更小,Ryzen 7 3800X相比3700X要貴上600元,但全核心和單核心頻率基本只有0.1GHz的優勢,性能上沒有明顯的差別,不與推薦。

Ryzen 7 3900X/3950X基本就是在桌面平台實現了以往X399這樣HEDT級別的性能,合適對計算密度要求很高的用戶,特別是設計類行業用戶,如3D設計和視頻處理,但12C/16C處理器的功耗會更高,因此我們推薦使用高規格的X570主板,就如我們本次的測試平台ROG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