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居易: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白居易: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詩詞世界

作者:師若可

詩詞世界(ID:shicishijie)原創

你走之後,整個長安城都感覺空蕩蕩的。

公元800年,二十九歲的白居易得到宣州太守的選送,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白居易以進士第四名的成績成為當時入選進士當中最年輕的一個。

但此次的進士得中並沒有開啟白居易的仕途生涯,急於回洛陽探望母親的白居易,匆匆離開了京城。

兩年後,白居易再次來到長安,並於第二年春天參加了拔萃科考試。

這一年,白居易三十一歲,而與他一同參加考試的人當中,還有一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他文采出眾,意氣風發,與白居易同時中第,這個人就是元稹。

白居易和元稹兩人一見如故,又同授於校書郎官職,自此便傾心相交。初登官場,面對朝廷時弊,無不痛心疾首,所以他們決定對時弊做一番改革。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兩人著《策林》七十五篇,陳述他們的政治主張。後兩人又多次直言進諫,為民發聲。

公元806年,一心為民發聲的元稹因鋒芒太露,觸犯權貴,被貶河南縣尉。

元稹離京後,白居易寫下了詠懷名篇《別元九後詠所懷》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閑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雲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公元810年,為官正直的元稹受到貴族們的打壓,由監察御史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白居易上書為元稹辯護,未得效果。

元稹離京當天,白居易一路陪送,一直到新昌里。

一路上兩人互相勸慰,互相勉勵。

元稹在任監察御史期間,平反了許多冤案,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和崇高讚譽。白居易在《贈樊著作》中對元稹也是極盡讚賞。

陽城為諫議,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軼,舉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國鈞。

元稹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

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伸。

劉辟肆亂心,殺人正紛紛。

其嫂曰庾氏,棄絕不為親。

從史萌逆節,隱心潛負恩。

其佐曰孔戡,捨去不為賓。

凡此士與女,其道天下聞。

常恐國史上,但記鳳與麟。

賢者不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輩,身死名亦淪。

君為著作郎,職廢志空存。

雖有良史才,直筆無所申。

何不自著書,實錄彼善人。

編為一家言,以備史闕文。

不久後,白居易也在任左拾遺期間因直言進諫,得罪了貴族勢力,被貶江州。但兩人都沒有因為仕途的坎坷而向惡勢力低頭。

白居易到江州後,給元稹寫了一封信,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便是後來著名的《與元九書》。

《與元九書》

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足下謫江陵至於今,凡枉贈答詩僅百篇。每詩來,或辱序,或辱書,冠於卷首,皆所以陳古今歌詩之義,且自敘為文因緣,與年月之遠近也。仆既受足下詩,又諭足下此意,常欲承答來旨粗論歌詩大端,並自述為文之意,總為一書,致足下前。累歲已來,牽故少暇,間有容隙,或欲為之;又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臨紙復罷者數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於今。

今俟罪潯陽,除盥櫛食寢外無餘事,因覽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舊文二十六軸,開卷得意,忽如會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白疑,不知相去萬里也。既而憤悱之氣,思有所濁,遂追就前志,勉為此書,足下幸試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經首之。就六經言,詩又首之。何者?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上自聖賢,下至愚呆,微及豚魚,幽及鬼神。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

聖人知其然,因其言,經之以六義;緣其聲,緯之以五音。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類舉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於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為大柄,決此以為大竇也。故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言者無罪,聞者足誡,言者聞者莫不兩盡其心焉。

洎周衰秦興,采詩官廢,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歌泄導人情。用至於諂成之風動,救失之道缺。於時六義始剚矣。國風變為騷辭,五言始於蘇、李。詩騷皆不遇者,各系其志,發而為文。故河梁之句,止於傷別;澤畔之吟,歸於怨思。彷徨抑鬱,不暇及他耳。然去《詩》未遠,梗概尚存。故興離別則引雙鳧一雁為喻,諷君子小人則引香草惡鳥為比。雖義類不具,猶得風人之什二三焉。於時六義始缺矣。晉、宋已還,得者蓋寡。以康樂之奧博,多溺於山水;以淵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園。江、鮑之流,又狹於此。如梁鴻《五噫》之例者,百無一二。於時六義浸微矣!陵夷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噫!風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豈舍之乎?顧所用何如耳。設如"北風其涼",假風以刺威虐;"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棠棣之華",感華以諷兄弟;"采采芣苡",美草以樂有子也。皆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則"餘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歸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之什,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故仆所謂嘲風雪、弄花草而已。於時六義盡去矣。

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感興詩》十五篇。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古今,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關》、《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陳於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之"字、"無"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知仆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瞀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賦。既第之後,雖專於科試,亦不廢詩。及授校書郎時,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輩,見皆謂之工,其實未窺作者之域耳。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時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璽書,訪人急病。

仆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月請諫紙。啟奏之間,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於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於上。上以廣宸聽,副憂勤;次以酬恩獎,塞言責;下以復吾平生之志。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

又請為左右終言之。凡聞仆《賀雨詩》,眾口籍籍,以為非宜矣;聞仆《哭孔戡詩》,眾面脈脈,盡不悅矣;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聞《登樂遊園》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大率如此,不可遍舉。不相與者,號為沽譽,號為詆訐,號為訕謗。苟相與者,則如牛僧孺之誡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為非也。其不我非者,舉世不過三兩人。有鄧魴者,見仆詩而喜,無何魴死。有唐衢者,見仆詩而泣,未幾而衢死。其餘即足下。足下又十年來困躓若此。嗚呼!豈六義四始之風,天將破壞,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聞於上耶?不然,何有志於詩者,不利若此之甚也!然仆又自思關東一男子耳,除讀書屬文外,其他懵然無知,乃至書畫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通曉,即其愚拙可知矣!初應進士時,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張空拳於戰文之場。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落眾耳,跡升清貫,出交賢俊,入侍冕旒。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亦其宜也。

日者聞親友間說,禮、吏部舉選人,多以仆私試賦判為準的。其餘詩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哉?"由是增價。又足下書雲:到通州日,見江館柱間有題仆詩者。何人哉?又昨過漢南日,適遇主人集眾娛樂,他賓諸妓見仆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仆詩者。此誠雕篆之戲,不足為多,然今時俗所重,正在此耳。雖前賢如淵、雲者,前輩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於其間。

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多取。"仆是何者,竊時之名已多。既竊時名,又欲竊時之富貴,使己為造物者,肯兼與之乎?今之屯窮,理固然也。況詩人多蹇,如陳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遺,而屯剝至死。孟浩然輩不及一命,窮悴終身。近日孟郊六十,終試協律;張籍五十,未離一太祝。彼何人哉!況仆之才又不迨彼。今雖謫佐遠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萬,寒有衣,飢有食,給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謂不負白氏之子矣。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仆數月來,檢討囊帙中,得新舊詩,各以類分,分為卷目。自拾遺來,凡所遇所感,關於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謂之"諷諭詩"。又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謂之"閑適詩"。又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又有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一百韻至兩百韻者四百餘首,謂之"雜律詩"。凡為十五卷,約八百首。異時相見,當盡致於執事。

微之,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雲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故覽仆詩者,知仆之道焉。其餘雜律詩,或誘於一時一物,發於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親朋合散之際,取其釋恨佐歡,今銓次之間,未能刪去。他時有為我編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微之,夫貴耳賤目,榮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遠征古舊,如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然當蘇州在時,人亦未甚愛重,必待身後,人始貴之。今仆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時之所重,仆之所輕。至於諷諭者,意激而言質;閑適者,思澹而辭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愛也。今所愛者,並世而生,獨足下耳。然百千年後,安知復無如足下者出,而知愛我詩哉?故自八九年來,與足下小通則以詩相戒,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知吾罪吾,率以詩也。

如今年春遊城南時,與足下馬上相戲,因各誦新艷小律,不雜他篇,自皇子陂歸昭國里,迭吟遞唱,不絕聲者二十里余。攀、李在傍,無所措口。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魔。何則?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當美景,或花時宴罷,或月夜酒酣,一詠一吟,不覺老之將至。雖驂鸞鶴游蓬瀛者之適,無以加於此焉,又非仙而何?微之,微之!此吾所以與足下外形骸、脫蹤跡、傲軒鼎、輕人寰者,又以此也。

當此之時,足下興有餘力,且欲與仆悉索還往中詩,取其尤長者,如張十八古樂府,李二十新歌行,盧楊二秘書律詩,竇七、元八絕句,博搜精掇,編而次之,號為《元白往還集》。眾君子得擬議於此者,莫不踴躍欣喜,以為盛事。嗟乎!言未終而足下左轉,不數月而仆又繼行,心期索然,何日成就?又可為之太息矣!

仆常語足下,凡人為文,私於自是,不忍於割截,或失於繁多。其間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鑒無姑息者,討論而削奪之,然後繁簡當否,得其中矣。況仆與足下,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之,況他人乎?今且各纂詩筆,粗為卷第,待與足下相見日,各出所有,終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見是何地,溘然而至,則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潯陽臘月,江風苦寒,歲暮鮮歡,夜長少睡。引筆鋪紙,悄然燈前,有念則書,言無銓次。勿以繁雜為倦,且以代一夕之話言也。

微之微之!知我心哉!樂天再拜。

公元819年,白居易結束了三年多的貶謫生活,由江州司馬升任忠州刺史。當白居易行至夷陵時,恰好元稹出蜀去河南赴任。老友不期而遇,頓時驚喜交加。

兩人在黃牛峽口石洞里飲酒暢敘三天三夜,臨行前,白居易揮淚寫下了《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於灃上十四年……為他年會話張本也》

灃水店頭春盡日,送君上馬謫通川。

夷陵峽口明月夜, 此處逢君是偶然。

一別五年方見面,相攜三宿未回船。

坐從日暮唯長嘆,語到天明竟未眠。

齒髮蹉跎將五十, 關河迢遞過三千。

生涯共寄滄江上,鄉國俱拋白日邊。

往事渺茫都似夢,舊遊流落半歸泉。

醉悲灑淚春杯里, 吟苦支頤曉燭前。

莫問龍鍾惡官職,且聽清脆好文篇。

別來只是成詩癖,老去何曾更酒顛。

各限王程須去住, 重開離宴貴留連。

黃牛渡北移征棹,白狗崖東卷別筵。

神女台雲閑繚繞,使君灘水急潺湲。

風凄暝色愁楊柳,月吊宵聲哭杜鵑。

萬丈赤幢潭底日,一條白練峽中天。

君還秦地辭炎徼,我向忠州入瘴煙。

未死會應相見在, 又知何地復何年。

整首詩字字泣血,深情無他。

唐穆宗即位後,將白居易等一干文人召回京師,白居易和元稹再一次在京城相聚。

只是好景不長,隨著朝綱的渙散,唐穆宗不聽勸諫,愈發昏庸。白居易自請外放,任杭州刺史。

唐穆宗去世後,年僅十六歲的唐敬宗即位。唐敬宗遊戲無度,不理朝政,導致宦官飛揚跋扈,朝政更加腐敗。

一直到唐文宗即位後,勵精求治,去奢從簡,白居易又被召回京師,擔任秘書監。

公元829年,白居易因病去職,離開了長安。五十八歲的白居易心裡清楚,這是他最後一次與長安告別。

這一年,元稹入京經過洛陽,白居易盛情款待,兩人難分難捨。但誰不知道,他兩的這一次分別,竟是永別。

兩年後,元稹暴病而死,白居易痛斷肝腸。白居易所能做的,就是為元稹題寫墓志銘。

故事到了這裡,似乎可以畫上句號了。但當我們讀到這首《夢微之》時,發現原來故事還在繼續。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這是元稹去世九年後,白居易所寫。九年的時間,都沒有沖淡白居易對元稹的思念,元稹還時常出現在他的夢中。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吧!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