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格局第二次劇變,周朝正式敗落,秦國首次戰敗,合縱開始成行

戰國格局第二次劇變,周朝正式敗落,秦國首次戰敗,合縱開始成行

三家分晉之後,在很長一段一時間裡,魏國都是最強大的霸主,直到馬陵之戰以後,戰國格局發生第一次劇變。元氣大傷的魏國再也無法成為左右戰國局勢的霸主,與他的近鄰韓國一起,逐漸淪為了齊、秦、楚等大國博弈的籌碼。此戰之後,齊國聲威大震,隱約有取代魏國,成為諸侯霸主的架勢。但不甘失敗的魏惠王,決心要再次與齊國開戰,以報馬陵之戰血仇。

魏國國相惠施不願看到魏國進一步沉淪,勸說魏惠王放棄征戰,改用邦交策略,尊齊國稱王,借楚國之手為魏國報仇。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了魏國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后,楚國不再是唯一稱王的諸侯,楚威王對此非常憤怒,公元前333年,他親率大軍伐齊,趙國、燕國乘機出兵攻齊,史稱「徐州之戰」。

徐州之戰,齊國慘敗,想要成為唯一霸主的願望破滅,但其實力並未大損,依然是能與秦、楚相較的大國。在齊、楚大戰不久,穩固了內部的秦公嬴駟決定東出,於公元前330年發動雕陰之戰,大良造公孫衍率兵伐魏,斬首魏軍八萬,迫使魏國將整個河西之地割與秦國。次年,秦國再次出兵伐魏,奪取曲沃、焦城、汾陽等地。同年縱橫家張儀入秦,取代公孫衍成為秦國國相,他入魏遊說,迫使魏國再次割讓上郡十五城,進一步削弱了魏國。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以後,秦公嬴駟效法齊、魏,改稱王號,成為秦國的第一位王,史稱秦惠文王。

秦國的稱王,引起了諸侯的警惕,諸侯在離秦的公孫衍的拉攏之下,決心共同抵抗秦國。公元前323年,經公孫衍斡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改稱王號,且相互承認,史稱「五國相王」。除了認為趙國實力不夠,在國內不願稱王的趙武靈王,等於說天下諸侯一下子多出了六七個王來。如此一來,大周天子的王號再也不是凌駕於諸侯之上的存在,周王室連名義上的天下之主也算不得了。雖然周朝自春秋末年就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了,但大周天子始終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春秋五霸,也都以「尊王」為號召。五國相王以後,周朝正式敗落,諸侯間徑自爭霸攻伐,再也沒有過大規模的擁王之舉,周王朝徹底敗落了。

公孫衍發動五國相王,其目的在於合縱伐秦,然而由於各國心思不一,再加上齊國干涉中山國稱王,楚國出兵伐魏,五國相王除了改變了諸侯的稱謂,實際上是一場十分失敗的會盟。隨後,魏國、韓國開始倒向秦國,趙國因趙武靈王一心胡服騎射,力求低調,不願參與外事,公孫衍合縱大計的前程渺茫。然而,齊、秦之間發生發生了一場奇怪的戰爭,卻讓公孫衍又看到了希望。

公元前323年,秦國採納張儀「以秦、韓、魏之勢伐齊、荊」的計策,在幫助魏國擊退了楚軍之後,聯合韓、魏大舉攻齊。此戰,秦軍跨過韓、魏,勞師千里,且又擔心韓、魏兩國在後作亂,猶疑不定,進退失策,被齊將匡章以詐降之計打的慘敗,這是商鞅變法大成之後,秦國遭遇的第一次慘敗。為了緩和與齊國的矛盾,秦國派陳軫為使,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齊國向齊威王謝罪。此戰不僅讓秦國顏面盡失,也讓諸侯看到了秦國並非不可戰勝,合縱勢力從此在六國站住了腳跟。很快,公孫衍登上魏國相位,組織魏、趙、韓、燕、楚五國兵馬,聯合攻秦,形成了戰國時代的第一次合縱,拉開了合縱連橫的序幕。雖不像第一次劇變那樣激烈,但戰國的第二次劇變產生的影響同樣深遠,諸侯之間又開始了一輪新的征戰風雲。

參考資料:《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附犀首傳。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了解更多戰國風雲,歡迎關注歷史花布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花布雨 的精彩文章:

舉鼎絕臏的秦武王,是真把王位傳給了秦昭襄王,還是宣太后嬌詔

TAG:歷史花布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