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言傳身教,遠勝學校教育(下)

言傳身教,遠勝學校教育(下)

3

觀察學習能力並非人類所特有,許多鳥類和靈長類都很擅長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而習得新技能。但傾聽學習則是人類專有的技能。人類使用語言來互相傳遞信息,我們所知道的大部分知識技能都是靠傾聽、閱讀、看屏幕(這些都是另一種形式的傾聽)學習而得的。從他人的傳授中,我們知道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哥倫比亞在1492年航海、地球是圓的、手上有細菌。這些太遠、太老、太大或太小的事物都無法直接通過觀察所得,我們依靠他人給予的信息建立起我們的知識系統。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兒童發展心理學教授Alison Gopnik在《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一書里解釋:通過聆聽來學習看似簡單,其機制卻是非常複雜。你怎麼知道有一些人講的話比另一些人更可靠?面對同樣的人,你如何分辨他有時講的話很靠譜,有時卻又是亂講話?有時他對自己的言語非常自信,有時又感覺模稜兩可?他人講的話可能和我們的認知相同,也可能完全相反。我們還經常間接從他人講話時的其他細節里獲取信息,比如語音語調、單詞的選用、姿勢等等。孩子們怎麼通過聆聽來獲取信息?

事實上,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會通過聆聽成人的講話來獲得信息了。上世紀70年代,美國堪薩斯大學心理學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著名實驗就已表明:不同家庭對孩子講話的數量也有明顯不同,這可以極大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中產階級父母對孩子講話的數量及質量明顯超過下層階級的父母,而中產階級孩子也隨之擁有比下層階級孩子更大的辭彙量。父母可以通過多和孩子講話而提高孩子的能力,這在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是不可多見的父母有效養育方式之一。

桃子跟著馬克吐舌頭 | 圖片來源:作者

然而,孩子並非簡單地鸚鵡學舌,他們很擅長分析成人話語中的細微信息。兒童發展心理學界里有一個重要的實驗設計。在這個實驗里,孩子會見到不同的人,這些人會給孩子看一個從來沒見過的東西,一個人對孩子說:「這個東西叫fep。」另一個人則會將這個東西叫dax。隨後實驗員會詢問孩子這個東西的名稱。在這樣前後矛盾的信息里,孩子會選擇相信誰的話?他們會從誰那裡學到信息?實驗發現,孩子會更加相信父母或幼兒園老師等熟悉的人。在孩子兩歲之前,如果媽媽稱fep而陌生人稱dax,孩子會更傾向於將這個新物體成為fep。

然而,孩子與成人之間的依戀模式也會影響孩子接受信息的程度。研究人員測試了一群一歲孩子與母親的依戀類型:安全依戀的寶寶在媽媽離開時會傷心,而在媽媽回來時則會高興;逃避型寶寶在媽媽離開時裝作若無其事,而媽媽回來時也裝作看不見,但他們的心跳急劇加速,表示他們其實非常難過;焦慮依戀型的寶寶則在媽媽離開和回來時都一樣哭個不停。在這些孩子4歲時,研究人員做了同樣的「新東西」實驗,讓媽媽將這個東西稱為fep,而陌生人稱之為dax。另外他們又加了一個實驗,給孩子看一個有一點魚形的鳥神獸圖片,讓媽媽稱之為魚,而陌生人稱之為鳥。安全依戀型的寶寶在面對新事物時更相信媽媽的話,他們把新東西稱為fep;但看到神獸時,他們採取了自己的判斷,認為神獸長得更像鳥,而並沒有聽從媽媽的指導。但逃避型寶寶則在面對新事物時選擇fep和dax的概率相等,他們並不是很相信媽媽的話。而焦慮型寶寶則完全聽信媽媽的選擇,將新事物稱為fep,認為神獸是只魚,而並沒有加入自己的判斷。

圖片來源:pixabay

如果孩子面對的是一群陌生人的評論,他們將如何選擇?當4歲孩子聽到三個陌生的實驗人員在稱呼新東西時,兩個陌生人會稱fep,而另一個稱dax,孩子們更傾向於將新事物稱為fep。這種少數服從多數的策略是孩子們適應這個世界的進化方式。大部分情況下,正確總是站在多數人一邊的。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錯了會怎樣?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Paul Harris在紙上畫了三條線條,讓3-4歲的孩子選擇最長的一條,所有孩子都選對了。但如果有三個陌生成人在演示時都選擇了錯誤的一條,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就會跟著選錯了!這種社會心理學中的「從眾心理」概念也經常出現在成人身上,我們會因為別人的錯誤觀點而修改了自己原本的正確觀點。

孩子們可以從成人那裡學到真實世界中的知識,但成人講述的信息中並不僅僅只有真實世界裡的故事。從對原始人類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就發現原始部落很喜歡給孩子們講故事。這些故事裡有神仙鬼怪,也有祖先和幽靈。這些奇幻故事在人類剛出現時,就已經存在人類社會的生活里。在的孩子們則會從聆聽成人講故事中,知道小豬佩奇、托馬斯火車頭和哈里波特。孩子們都愛聽故事,自18個月大起,孩子們會不知不覺地被這些或美好或神奇的魔幻故事所吸引,全神貫注地將自己沉浸在這個不存在的世界裡。雖然科學家還沒有全面的證據來證明,但由於18個月也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開始階段,虛構故事也許對人類語言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心理學家們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以為:孩子會把真實和虛構的世界混淆,無法分辨現實和虛幻。許多父母也依然這麼認為。有些父母甚至覺得,幫助孩子分清現實與虛幻是父母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如今的科研工作發現,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通過一些微小細節來判斷真實和虛構。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Jacqueline Woolley的工作便是研究孩子對於想像、現實與魔幻的理解。她發現,當孩子開始學會過家家時,他們就從未混淆過現實與魔法、事實與虛構。孩子可以告訴你,人們能摸到真實的貓,而摸不到想像中的貓。當科學家讓3歲的孩子將一群故事卡片分為」真實「和」假裝「兩個類別時,孩子們可以準確地將「和樹講話」放在「假裝」類別,而「頭撞到樹上」放在「真實」類別。

圖片來源:作者

父母們誤以為孩子並不能理解真實與虛幻,是因為孩子面對虛幻時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小孩子會指著床下虛構的「怪物」而害怕得瑟瑟發抖,也會因為聖誕老人或牙仙女的到來而欣喜若狂。但這種強烈的情緒反應並不表示孩子將這些虛構人物信以為真了。我們成人也會因為《哈利波特》里的鄧布利多死亡而淚流滿面,會因為《生活大爆炸》里謝爾頓終於向艾米求婚了而心滿意足,更會因為《權力的遊戲》里二丫手刃夜王而拍手稱好。這些故事雖然是虛構的,它們引起的情緒卻是真實的。孩子們的情緒只是更加強烈一些而已。孩子甚至可以分清楚不同虛構人物所存在的空間並不相同。科學家發現,4歲的孩子已經知道,蝙蝠俠可以和羅賓說話,但沒法和海綿寶寶交流的。

4

如果你有過一個三歲以上的寶寶,你也許也曾經被好奇寶寶的「十萬個為什麼」而折磨得發瘋。美國脫口秀演員Louis C.K.曾經描述過他和三歲女兒的對話:「爸爸,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出門?因為下雨了。為什麼會下雨?因為水從天上掉下來。為什麼水會掉下來?因為有雲。為什麼會有雲?因為水蒸氣凝結成雲。為什麼有水蒸氣?我!不!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好奇寶寶是真的想知道答案,還是只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科學家們發現,孩子們真心希望他們的問題可以得到解答,也希望可以從這些回答里學會東西。孩子像海綿一樣吸收身邊人給予他的信息,但他們並非毫無選擇性地吸收知識。孩子會仔細觀察周圍人物的行為,並認真辨別這些人物給予的信息是否值得信任。科學家們的統計數據表明:幼兒園的孩子在每一小時里就可以提出75個問題,而有70%的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提問。在生命的前幾年裡,孩子們向成人拋出無數的問題,把每一個父母都變成了一個谷歌搜索引擎。

在一個研究中,實驗人員給予參與實驗的加州父母和孩子一碗水和一些小玩意,並讓他們研究為什麼有些東西會沉入水裡,有些東西則會漂浮上來。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父母和孩子把這個研究當作學校課題一樣來研究,他們花很多時間討論如何做出結論,而不討論科學問題本身。而沒有接受過多少教育的下層階級父母反而會花時間討論物體的沉浮問題,他們的孩子也會問出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為什麼魚不會沉入水裡」等。

正像脫口秀演員Louis C.K.的女兒一樣,孩子們的問題通常都是連珠炮,一個問題緊接著另一個。科學家們收集了孩子們提問的問題樣本,統計了大約六千多個問題。他們發現孩子對成人是否好好回答問題非常敏感。如果成人只是敷衍回答,孩子就會用更多類似重複的問題來轟炸成人。如果成人經過思考後,給予一個合適的答案,孩子們便會表示贊成,並使用下一個問題來強調、分辨事實,或者詢問這個問題更多的細節。研究人員們給一群4歲的孩子一些奇怪的圖片,比如圖片上的男人有著一個小丑的鼻子。他們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提問那些奇怪的地方:「為什麼這個人有小丑鼻子?」如果研究人員回答:「也許他的工作就是個小丑,只是忘了把鼻子取下來。」孩子們就會接著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有人要做小丑?」如果研究人員只是簡單重複「這個人就是有小丑鼻子。」孩子們就會窮追不捨地追問原來的問題:「為什麼這個人有小丑鼻子?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桃子和馬克複活節撿蛋 | 圖片來源:作者

為什麼孩子們要問十萬個為什麼?普林斯頓大學實驗心理學家Tania Lomzoro認為,這些十萬個為什麼可以幫助孩子更深層地理解這個世界。當成人給孩子解釋這些問題時,孩子可以通過理解這些解釋來理解其他的新事物。當成人告訴孩子「這個人有小丑鼻子」,這僅僅解釋了發生在這個人身上的情況。但當成人給孩子解釋「這個人的工作是扮小丑」,這個解釋就將討論的範圍擴大到「職業和衣服之間關係」的複雜問題上了。當成人為孩子回答問題時,孩子們的大腦不停思索,幫助他們理解這個世界之間錯綜複雜的因果相關邏輯關係。

脫口秀演員Louis C.K.在演出時解釋了他的養育模式:授人以魚,這個人就有魚吃了;授人以漁,這個人可以抓一輩子的魚;如果啥都不幹就離開了,這個人就得自己研究怎麼搞魚吃了。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非常重要,孩子們仔細觀察和聆聽父母的行為和語言。與孩子對話,回答孩子們的問題,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成長。然而,孩子們並非對父母們的語言回答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他們仔細分析父母們的意見,加以他們在其他渠道獲得的信息一起加工,再消化形成自己的理解,並應用在分析其他新的現象上。父母並不需要積極去給孩子設計課程或教授孩子信息,孩子會從和父母與世界的交流中,自己學會怎麼獲取信息與分析問題。

相反,Alison Gopnik推薦父母們採取一種「園丁」的教授方法。養育不是為了給孩子教授知識,而是與孩子一起建立一種美好的關係。我們不是舉著鋸子的木匠,只能把孩子塑造成流水線上的凳子。相反,我們是那些親切的園丁,用愛與呵護幫助孩子們逐漸成長,慢慢綻放出他們最美的花朵。在這種有愛的關係里,孩子們輕鬆愉快、又不失敏銳機智地從父母那裡獲得信息。身為父母,我們需要成為一個穩定可靠的信息來源,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又放手讓孩子從其他社會關係中獲得新的信息。當我們在與孩子對話時,我們就像在進行一場二重奏一樣,互相學習,彼此逐漸建立一種信任與愛的關係。父愛與母愛就在這些與孩子的交談、詢問、理解、嬉戲中逐漸瀰漫開來。孩子們也從這種親密、開放與靈動的對話中,學習到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

圖片來源:作者

你是個木匠,還是個園丁?你是怎麼和孩子交流學習的?歡迎留言告訴我。

排版:Ruiying

題圖來源:pixabay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本人公眾號「伊甸園的桃子」,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喜歡記得點「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
起初人們殺死蜂鳥,是因為愛它們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