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為什麼二戰時等級觀念最重的日軍「下克上」卻如此嚴重?

為什麼二戰時等級觀念最重的日軍「下克上」卻如此嚴重?

李三萬

摘要:二戰時期的日軍是最注重等級觀念的,論資排輩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但為什麼這樣一支等級觀念森嚴的軍隊,卻同時存在著極為嚴重的「下克上」行為?

二戰時期的日軍是最注重等級觀念的,論資排輩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但為什麼這樣一支等級觀念森嚴的軍隊,卻同時存在著極為嚴重的「下克上」行為?

首先,究竟什麼是「下克上」呢?不難理解,中國古代的一句話就可以解釋——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也就是指下面的人對上面的人感到不滿甚至對上級下達的命令不理不顧,按道理說軍人是以服從軍令為天職的,但是下克上出自日本武士道精神,武士在強調對上級忠誠的同時,也希望上級能尊重下級的利益,如果下級認為上級違背了這個約定,下級是可以反對上級的。

這個問題就要牽扯到日本比較深層次的東西,這裡只能簡單來說一下。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個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又面積狹小,很多矛盾避無可避,只能直面,所有社會底層,也以日本底層被壓榨最為兇狠,基本已無再進一步壓榨的可能。這個社會環境,造成日本社會大概是世界上最早權力集中,最早階級固化的國家,有限的資源必需集中分配,掌握分配權力的階層一旦稍有偏頗,被壓榨到底線的底層就只有造反,古代沒有明確的科學指導,但在日本社會自然形成保護分配權的武士階層,以及可以憑頭腦更合理分配資源,自己還可以從中漁利的財閥階層,但最高層既要這兩個階層協助自己分配資源,又沒能力供養這兩個階層,回收所有分配權力,那怎麼辦呢?—— 給政策!

在保證最高層收益的情況下,給他們壓榨權!他們只要壓的住最底一層,那麼收到和上交之間,怎麼漁利,就是他們的權力。實際日本歷史上最底層被逼到造反的情況很多,但日本地域狹小,轉圜餘地小,強勢方從沒有什麼兵力空虛,不集中的問題,鎮壓起來很方便,從來都是露頭就打,弱勢方從來沒有發展空間,像中央帝國那樣,底下已成燎原之勢,高層還沒收到情報的狀況根本就不可能發生,不過日本強勢方也有個好處,就是懂得不能殺雞取卵,薅羊毛得留著羊,這些底層每一個人頭上,都有著明確的收益,殺了可就沒了,所以武力鎮壓壓住陣腳後,就是請中人出來談判,給多少米糧,然後大家別鬧了,還是回家好好過日子去吧。所以日本歷史不提什麼農民起義,此類事件都是所謂「騷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緊張的期間,日本各大城市還發生過有名的「米騷動」。而「下克上」,就是日本中層把下層壓榨過甚,下層開始「騷動」了。或者高層試圖染指中層這種壓榨過手的權力,中層開始反擊,下克上,就是日本社會保持階層平衡,維持階層固化的自然手段。

到了近代,西方現代科學知識的輸入,很快這種下克上就加進了科學指導,變得有些似是而非,比方226事變,石原莞爾締造關東軍神話,就被很多人認為是日本軍隊「下克上」的典型案例,那就這麼認為吧。但是要是對此感興趣,願意深究,你會發現這並非「下克上」,而是日本高層權力鬥爭當中,某一方利用了中下層,過程里,明智維新後,社會變動,一些得以由下層躥至中層的人,在日軍中就是所謂的少壯派,從中看到自己可以由此更進一步,躥進高層的機會,這種「下克上」就變得變本加厲,失控起來,老實說,我的感覺,當時日本不亡於盟軍,歐洲沒有發生大戰,任由日本在東亞獨大,一帆風順的日本,恐怕也會亡於這種失控,這一點,從石原莞爾本人,被手下激進少壯派所推出權力中心,可見一斑。

日軍中出現「下克上」,其實是日軍高層指揮的嚴重問題所導致的。以抗戰戰場為例,日本最高指揮為侵華日軍司令部,設置在南京,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但實際指揮戰役的,都為各軍(也就是中國的戰區)司令部。行戰術作戰的,又是各個師團。

而根據日軍的傳統,上級對於下級並不能做到絕對的牢牢控制。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時期,李德、博古指揮戰役,不但制定戰略,也干涉具體戰術,甚至到一個營兵力的使用。這導致紅軍基層指揮官失去實際指揮權,形同虛設,想不敗都難!

而戰場的情況瞬息萬變,二戰很多關鍵戰役的勝負,往往就在一二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以當年的通訊以及指揮系統的處理速度,根本就不可能及時反應。打個比方來,日軍在攻打中國城市期間,突然發現國軍開始突圍。

那麼,究竟要不要追擊?

如果師團上報給軍司令部,軍司令部又要請示侵華日軍司令部,最快也要1天以上才會有指示,到時候國軍早就不知道突圍到哪裡去了。

二戰期間,日軍高層指揮相對是放權的。也就是,侵華日軍司令部多是制定大的戰略,制定戰役的目標。具體如何實現,全部交給軍司令部去負責。而軍司令部召集師團長下達具體的作戰任務,比如攻打長沙是中央突破,還是多路圍攻。一旦大體作戰任務下達以後,軍司令部較少干涉具體的指揮,最多協調師團之間的行動。而師團也是一樣,他們擁有一線的決策權,往往是先下命令以後再向軍司令部請示或者彙報。

這種模式,是日軍多次獲勝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傳說中的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其實,這也是日本戰國時期軍閥混戰的傳統。很多大名對於部下的強力家臣,缺乏足夠的控制力,大體上是協調他們作戰而已。

還有日軍高層甚至有故意縱容「下克上」的想法,特別是遇到一些比較麻煩,可能會有爭議的行動,就乾脆縱容慫恿下級「下克上」,擅自行動,搞好了,論功行賞,搞砸了,也很簡單,當事者剖腹謝罪。

這種方式有優點,但也有巨大缺點。

日軍「下克上」往往成為風氣,甚至會徹底改變侵華日軍司令部甚至日本軍部的戰略,導致戰略上的慘敗!

比如淞滬會戰結束以後,日本軍部不希望擴大戰爭,要求前線部隊停留在蘇嘉線,不要繼續攻打首都南京。日本軍部認為,國民政府已經從南京撤退,佔領南京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反而失去了談判的對象。但日本一線指揮官認為國軍已經全線撤退,只要堅決追擊,一定能夠迅速拿下南京。結果就是,日軍自發攻打南京,軍部被迫認可這個決定。佔領南京後,實則日軍就徹底被拖入持久戰,無法自拔了。

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結果,因為這些下層軍官後面都站著一個人——天皇。「下克上」也可以說是天皇一手促成的。他希望以此來平衡下面人手中的權力,並且增強自己手裡的權力。

20世紀30年代,日本右翼大力宣揚「下克上」,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右翼認為國家出現衰弱的原因是天皇被內閣架空,這該如何是好?

只有除掉這些中間的官員,直接聽命於天皇的領導,這樣就能迅速對外擴張,通過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來壯大自己的祖國,聽上去是不是覺得很感動,持有這種「愛國情懷」的軍官大多數是草根出身的中下級法西斯官員,正是他們的這種「下克上」的思想讓日本日益膨脹,開始四處侵略擴張。

但這種現象其實是從九一八事變之後開始的。918事變並不是由日本高層一手策劃並實施的,而是由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等關東軍將領背著日本軍方高層秘密實施的一個計劃。

對日本而言九一八事變的冒險嘗試是非常成功的,東北軍的不抵抗使得東三省以席捲之勢淪陷。而那些參加了對東三省進行了作戰的官兵嘗到了甜頭後越發狂熱,認為918事件完全可以重演。

由此那種「下克上」之風越發嚴重,後來的七七事變有對戰果的擴大和不擴大兩派,而被奉為英雄的石原在當時卻屬於不擴大派,有部分擴大派軍官就效仿石原,直接繞開了上層領導制定各種戰略規劃,於是中國爆發了全面抗戰。

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比如說諾門坎戰爭,英帕爾戰爭都是各軍司令部獨自策劃並領導各種戰役決定,也因此影響了全局。其實根本原因還是海外軍團獨立性過大,是日本下克上風氣所致,同時也讓這種失敗成了必然。

這種模式雖說在理上說不通,可是有許多軍官卻是默認接受這種「潛規則」了。畢竟手底下人瞞著自己做事,做成了有自己的一份御下有方的功勞,沒做成的話就把下屬推出去自己撇得乾乾淨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中國近代海軍建設總是一磕路磕絆絆的?
《潛伏》里馬奎、陸橋山同樣出事,為什麼陸橋山最後逃過一劫?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