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為何將饕餮作為紋飾鑄於鼎上?以達到教化子孫後代的目的

古人為何將饕餮作為紋飾鑄於鼎上?以達到教化子孫後代的目的

鼎在中國古代,象徵著無上的國家權力,相傳,最初是由夏禹所鑄造的。並且,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是,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範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有一個成語「一言九鼎」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個詞用來比喻一個說的話作用很大。這個成語的來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趙國向楚國求救之事,當時,秦軍圍困了趙國邯鄲,準備攻下這座趙國的都城。趙軍無力抵抗秦軍,趙王無奈之下,只好急忙派平原君前去楚國求援。楚王對此猶豫不決,不知該不該答應救援趙國。

根據《史記·平原君列傳》中記載,平原君有位食客,名為毛遂,當時隨著平原君一同來到了楚國,危急之時,他挺身而出,上殿為楚王剖析當時局勢,最終,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楚王,同意派兵救趙。事後,平原君十分推崇毛遂,稱:「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得趙國的安危得以化解,堪比九鼎大呂,其口才真是比百萬之師還要厲害,勝不敢復相士!」

由此看來,鼎不僅僅是一種食器,還是一種禮遇、身份、地位的象徵。

除此之外,鼎還是旌功表績的禮器,在古代,每當戰爭勝利或者有重大禮典的場合,君王都會派人鑄鼎,用來記錄國家之盛事。

鼎最初只是華夏民族使用的一種炊具,專門用來烹煮食物,相比於之前的燒烤食物,鼎的出現,代表著先民生活的一個重大進步,因此,在先民的生活之中,鼎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鼎最初只是用粘土燒制而成的陶器,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開始出現了階級分化,貴族階級不但變得講究食物,還要講究食器,於是,就出現了青銅鑄造的鼎。

從古至今,吃飯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民以食為天,誰掌控著百姓的飯碗,誰就可以主宰他們的命運。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樣描述「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禹用九州所貢之「金」,即:當時的青銅,鑄成了九鼎,並將之放置在荊山之下,作為其「掌握著天下萬民飯碗」的象徵。從此以後,鼎就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食用炊具,而變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徵。

成湯滅夏,武王伐紂,都曾將九鼎遷往自己的都城,又稱「革故鼎新」。《左傳·宣公三年》中有載:春秋時期,楚莊王有意天下,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欲取周天子而代之。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這也就是「問鼎天下」一詞的由來。

按照周朝禮制,王公貴族宴飲時,能夠享用的鼎數是有明確規定的,一旦逾越便會受到嚴重的懲罰。而此時,已經升格為政權象徵的鼎所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意義,所以,又需要有新的炊具取代鼎的烹煮作用,以至於,之後的鼎逐漸退出了炊具功能。而鼎的禮器功能隨著時間逐步上升,在重大慶典之際,鑄鼎以記載慶賀的禮儀習俗,甚至,延續到了今天。

在聯合國五十周年之際,我國政府就送上了極有國家風格的「世紀寶鼎」作為賀禮。隨著鼎所代表的身份日漸尊貴,鼎的製作工藝也變得越來越精良。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鼎用當時十分貴重的青銅鑄造;

另一方面,紋飾繁複大氣,刻鏤深重突出,充分體現了其作為禮器的古樸厚重。

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一種鼎上的傳統紋飾:饕餮紋。

饕餮在傳說之中是一種特別貪吃的怪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史記》中,則將饕餮與三凶比肩,言其「貪婪太過不知收斂」。總而言之,這個傢伙就是一個貪吃不知厭足的形象。

之所以周人選擇將饕餮紋鑄造在鼎上,其實,則是為了教化後人:不可貪食過甚。

飲食是人天性中的慾望,沒有誰可以抗拒這種本能,貪於飲食是人性的基本弱點,是需要人去克服的。人總是很容易放縱自己生理上的慾望,甚至,走向全面的放縱。這种放縱,是貪婪的表現,或者說,這是貪得無厭的表現,饕餮就是代表著貪得無厭的生物。

所以,周朝統治者想要傳遞給自己子民的信息是:要節制自己的慾望,首先,要節制自己的飲食慾望。在周朝統治者看來,無論是商朝還是之前的夏朝,亡國之君都是因為貪於飲食逐漸敗德失政,這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酒池」、「肉林」,商朝之鑒就在眼前,必須加強警惕。

所以,他們將饕餮作為紋飾鑄於鼎上,以達到教化子孫後代的目的。

夏、商、周三代之後,鼎作為食器退出了生活舞台。但是,它作為禮器與祭器的作用,則得到了代代傳承。而饕餮紋飾,作為鼎的固有紋飾,也一直與鼎如影相隨。其中,所蘊涵的道德規範,更是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之一。

後來,又衍生了一個成語叫「鐘鳴鼎食」,用來形容那些貴族詩禮之家,而饕餮則成為了後世戒貪形象的代言人。在山東的衍聖公廟的前門照壁之上就有一個饕餮形象,十分醒目,其目的就是用來提醒出入的孔府家人:戒貪。

當然了,不管怎麼去提醒告誡,飲食上的放縱、人性的貪婪,總是不會因此就輕易消失的。現在,隨處可見的狂吃海喝,紙醉金迷,觸目驚心的貪賄聚賭,無一不在講述著饕餮的不死。靈魂若被貪婪奴役,便是如此的可悲。

參考資料:

【《史記·平原君列傳》、《左傳·宣公三年》、《說文解字》、《山海經·北次二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中國唯心主義開山鼻祖,晚年曾對家人說:我將死矣,第二天就死了
隋煬帝楊廣也曾有過雄心壯志,但為何後世之人對其唾罵不已?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