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善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對某種人格特質的描述,形容一個人富有善心與愛心。一般來說,人格特質是較為穩定的,是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為的綜合反映。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

人格特質

華盛頓大學教授Robert Cloninger首先提出了人格氣質模型(1987),該模型結合了遺傳學、生物學、心理學相關理論,歸納出了人格的四個維度,分別是:

迴避傷害性(HA):表現為迴避社交,易疲勞、悲觀,易焦慮人群的HA得分普遍偏高。

探求新奇性(NS):表現為渴望探索新事物,易衝動、發脾氣。

獎賞依賴性(RD):表現為多愁善感,對於強者的高社會依賴。

堅持有恆性(PS):表現為高決策能力與判斷能力,社會成就較高的人PS得分普遍偏高。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

不同的人在這四個維度上的得分差異明顯,最終表現為認知能力、反應能力的差異。現代心理學強調,我們的思維方式、主觀情感體驗以及模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命運,因為,我們可以認為,人格對一個人的命運具有決定性影響。

比如,你總是持有一種悲觀的態度看待世界,也就會體驗到更多負面情緒,從而養成消極處事的生活常態,自然生活過得不盡人意,反之,亦成立。

有學者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善良」是一種危險的人格,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這是一種主觀的描述還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呢?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

善良,給我們最直觀的體驗是積極友好的,也是人際交往當中有利於關係發展的因素。心善的人,會用關懷的態度去對待周圍發生的事,相信人性的美好,不會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

但是,如果過於心善,同樣會誘發不好的結果。正如「倒u型曲線」趨勢,在某個範圍內,我們的生活狀態會隨心善程度增高而增高,因為我們對世界抱有愛,也會受到更多的積極回饋,但是,在超過了限度後,我們的善意反而會阻礙事態的正常發展,甚至帶來不幸。

前段時間的一則新聞,某男子十分愛狗,便將所遇的流浪狗都帶回家悉心照顧。這本是一個充滿愛心的舉動,後來,漸漸發展為了一種強迫心理,他開始收容遇到的每一隻流浪狗,最終造成經濟困難、被家人與鄰里所排斥,過度心善最終傷害了他。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

與心善有關的社會行為屬於一種利他行為

從心理學角度看,與心善有關的社會行為屬於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指的是生活中那些善良的人,總是會在毫無回報的期待下,自願的去幫助他人,並承受可能遭受的利益損失。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天生就有親社會動機,這種動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融入社會,從而保障自身的生存發展。那些善良的人通過利他行為,通過幫助他人實現自己在團體中的價值,最終結果是互相幫助,取得共贏。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幫助往往是在互惠的基礎上建立的,其本質目的是幫助我們更好的在社會上生存。如果因為幫助他人,忽略了自己的立場,甚至犧牲了自己的正常權益,那麼,這種利他行為就顯得毫無意義。

在助人的同時,我們要保證自身的利益,否則,幫助行為對我們而言反而是危險性因素。我們經常會將過度善良者與討好型人格(Flattering personality)、聖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y)相聯繫,這類人的顯著特徵是無下限、無原則的迎合、討好、順從身邊的人,以至於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最終自己被負面情緒吞噬,精神崩潰。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

如何擺脫過度「善良」?

1、精準識別自己的過度善良行為

2、構建自信、明確傷害

3、開始主動索求回報或者主動拒絕

首先,我們要精準識別自己過度善良的行為,然而明確這些行為是一種自我傷害,我們要肯定自己的行為價值,嘗試每一次幫助他人後,主動索求回報,對於那些過分的要求,我們要勇敢拒絕,明確告訴對方自己的底線。

請牢記,每一個溫柔善良的人,都值得被認真對待,每一次幫助他人之前,請優先考慮自己,做一個善良有度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你的圈子,早已決定了你的人生和命運,心理學解釋圈子定律
心理學家:會說話和不會說話的人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