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滿洲旗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做買賣商號的?

老滿洲旗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做買賣商號的?

編者註:清朝是明令旗人禁止經商。但經鳳城白旗三台先生回顧過去,旗人在離京城遠的地方,也就是滿洲老家,此政策已經有所鬆動,現實中已經有旗人做買賣商號。此文就是回顧這一歷史事實。

伏里好熱,這個盛夏滿洲老營子也是處處如火,唯有坐在溝口的大柳樹下,看著樹影漂移,倒是慢慢的把心靜下來。美人如畫,我是信的。講個故事給你聽吧。在遼東鳳凰城白旗滿州老營子大街上,有一條官道從北向南沿著柳條邊的走向穿過老滿洲黃白二旗的營堡,三百三十多年都沒有改變。在黃白二旗的街路口上,把著北頭的小嶺叫天義公,守著南頭的堡子叫廣盛堂。

這地名都源自於此處的商號,因為透著封建迷信的老故事,從前破四舊的時候都給改了地名,幾十年下來,後營子後堡子的老滿洲旗人依舊還是用老地名。天義公、廣盛堂,都是買賣商號,前清的時候一輩一輩積攢下來的,叫德行。旗人重德行,尤其以咸豐三年以後開禁的老滿洲旗人買賣為最。

遼東鳳凰城白旗後堡子里,老滿洲旗人人家老家兒講古的時候,有一段板正話,也叫勸人方。說這世上的人,眼睛是尺子,量別人,也要先量一量自己;心是秤,稱別人,也要先稱一稱自己。人世間,人人都用心裡的尺子量別人,用心裡的秤稱別人,不一樣的人看法也不一樣,沒有客觀。可是朗朗乾坤,公道卻自在人心,在人心裡。天長日久,留下來的,才是人心。

黃白二旗老滿洲故事不妄言,說的就是後堡子溝口那三間老作坊。遼東鳳凰城白旗打前清咸豐爺的時候成了買賣地兒,館子、鋪子,買賣就多,街面也大。後來大清倒了,日據時期建偽滿洲國,這白旗成了大區,周邊黃白二旗兩紅旗兩蘭都在這一個區里,也算滿洲人的一個聚集祖居之地吧,堡子也就越來越大。遼東鳳凰城的老滿洲旗人自康熙爺回拔看邊,有差不多二百年不用忙活吃喝,鐵杆的莊稼,月月都有錢糧月餉。

乾隆爺四十五年之後,旗人錢糧月餉待遇開始打折扣,旗人不耕、不商、不開買賣的限制也不堅持了。白旗街上見到的旗人買賣字型大小,也就不足為奇了。旗人傳承故事裡,關於以德為先,重德修品的旗人買賣,也成了老滿洲人茶餘飯後講故事的題材,也傳承著旗人的美德。滿洲人做買賣字型大小以德為先,倒是咱們滿洲旗人的生活寫照。

堡子溝口的官道上,一挨排,高樓大廈建著三個大買賣,油坊、豆腐坊和燒鍋。要是說老堡子里伏天最不高興幹活的是誰?那就是這三家大買賣家的夥計,豆腐坊、油坊、燒鍋,這把著黃白二旗國道邊上的老滿洲老作坊,做豆腐要燒鍋煮漿子,大鍋八印八,打柴從半夜開始燒,頂著伏天熱氣騰騰得干一天。油坊的蒸鍋最高,蒸豆子的蒸屜摞起來比人高。打柴猛火,非得把豆子蒸的熱透了,再趁熱倒進榨油的鐵榨棍里,抱上屜布,葦子鋪上一層。七八個壯漢開始一圈一圈的給榨油的棍子上勁,鐵棍子就慢慢的把滾燙的熱氣騰騰的豆子榨勁,榨成豆餅,高溫和巨大力量的擠壓,豆子裡面的豆油漸漸的流淌出來,順著棍子四圈哩哩啦啦的流淌出來,流進油槽,沁入油缸。豆油的香氣也會隨之蒸騰的熱氣漂出油坊,整個堡子都能聞到豆油濃濃的油香。伏里冒煙最要命,最讓幹活的夥計打怵的,還得是燒鍋的大蒸餾鍋,燒鍋燒鍋,老滿洲旗人工藝的燒酒就是一鍋一鍋蒸餾出來的。油坊也好,燒鍋也好,伏天幹活,都是清一水的膀爺,七八個小夥子,光著身子,一條短褲都是油出來的,散散地掛在腰間,因為油浸的足,穿在身上,連汗都浸不進去,倒是涼快。

油坊最看人,嘴巴上鼓包腦袋上生瘡,罵人的咒語。這些話不能沖著老滿洲旗人買賣字型大小說。遼東鳳凰城白旗後堡子老滿洲旗人做買賣,開字型大小,最重的就是一個德字。白旗油坊里出豆油,出香油,出蘇子油和核桃油。香油是最較勁的,可以說方圓百里都得講究一個名號。老滿洲旗人看重自己在別人心裏面的分量。最扎心的那得是後堡子油坊的股東。香油用芝麻,白芝麻,黑芝麻,新芝麻,陳芝麻,不一樣的料,東西不一樣,味道不一樣,品質不一樣,留下的口碑不一樣。現在買香油,都是關里人做的假貨,兌了花生的,用花生冒充芝麻,本錢小,產品多,品質可就差了,連麻醬都賺翻翻,就是人品沒有了。咱們老滿洲旗人人家開油坊,這個最重德。

黃白二旗兩紅旗兩蘭旗有四五處燒鍋,黃白二旗就有王家燒鍋和吳佳燒鍋。不論別人怎麼說賣酒不兌水,死了都對不起鬼。這遼東鳳凰城白旗老燒鍋的古法釀酒卻是一點老滿洲旗人的本色都沒有丟。這燒鍋的老闆娘是大美女,心細,重得。燒鍋的魂在黃白二旗不走樣,進高粱,挑高粱,做曲子,伴料,蒸溜,一直到出酒,守著規矩道德不走樣,不參雜使假。高粱美酒小二百年不倒牌子。

遼東鳳凰城白旗後營子後堡子里,老滿洲旗人講究用尺子和秤來品量人心,旗人數百年定居在遼東滿洲老營子,口碑為重。就說這豆腐坊,口碑好的蔡家豆腐坊,老輩上叫粉坊,出土豆粉籽,後來糧食精貴,人連主食都吃不飽,祖業也就丟了。這豆腐坊是改革開放以後新開的,隔行沒隔山,人品家傳的德性還在,這滷水豆腐還是白旗街集上最得意的熱乎東西。老滿洲旗人講究趁熱乎割一塊老蔡家豆腐,整塊端上桌,熱乎乎的送到老家兒面前,蘸大醬吃。豆腐的香氣撲鼻,大醬配水豆腐。幾十年自己弄豆子,河東的豆子最好,市場上的豆子不行。城裡人吃的豆腐都是轉基因大豆在脂油廠榨油以後的豆粕做的。沒有豆腐味,更沒有營養。來白旗後堡子後營子,趕集吃豆腐,大塊豆腐蘸大醬,保準是兒時的味道。百年不變樣。

作者鳳城白旗三台

滿族文化網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古代被流放到邊疆的人會是什麼結局?
古代漢人與滿洲人的主食有什麼不同?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