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無法走出困局的大明王朝,天時地利人和盡失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無法走出困局的大明王朝,天時地利人和盡失

十四世紀中期龐大的元帝國解體,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被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取代。朱元璋戰勝群雄,最終一統天下,繼承元帝國的大部分疆域,建立大明王朝。明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在運行兩百多年後,也進入衰落期。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上位時已經危機四起,在內外交困中崇禎帝在煤山結束自己生命。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無法走出困局的大明王朝,天時地利人和盡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明朝疆域


朱明王朝

一三六八年,大明王朝的第一代boss朱元璋在長江邊的大都市南京(應天)稱帝,自此大明王朝開始作為東亞的主角上台。

明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朱元璋採用寬鬆的政策來發展生產生活。其次就是通過明初四大案和設立特務組織來加強皇權,鞏固朱家統治。再次對外繼續攻打北元,解決元朝在北方殘存勢力。

朱元璋通過三十年在位時間,使得明朝走向正規。可是遺憾的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太子朱標早死,導致帝位傳承出現波折。朱元璋只能將皇位傳給他孫子朱允炆,可明初的藩王鎮守四方,這一點埋下一顆大雷。當朱允炆上台後,削藩開始,年輕的皇帝要對自己的叔叔們開始下手,可是奈何時機不成熟。

朱允炆前期是成功的解決了幾個叔叔的兵權,但他遇到了他四叔朱棣,註定了悲劇。十四世紀的最後一年,公元一三九九年,朱棣在自己地盤北平開始發動反叛。一路從北打到應天,攻破皇城,朱棣將自己侄兒趕下龍椅,靠武力贏得皇位。這一戰可以說決定了此後明朝兩百多年的命運。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無法走出困局的大明王朝,天時地利人和盡失

靖難之役


開啟天子守國門

朱棣奪得天下後,沒幾年就進行了遷都,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正式開啟明朝天子守國門的時代,因為明朝的北部邊患嚴重影響帝國的命運。

朱棣在位可謂是文治武功,進一步開疆拓土,國力強盛。鄭和之所以能下西洋,這也是那時國力的一個表現,而且後來的歐洲新航路開闢,與其規模不能相比。

而且明朝這種強盛的表現一直從朱棣延續到明英宗朱祁鎮時。公元一四三五年,明朝第六任帝王明英宗上台,明英宗時代可以說是明朝強弱的一個分水嶺。這一時期明朝內外都不安寧,第一,明朝的太監作為一種勢力開始上台作妖。第二,北部邊患瓦剌開始強大,明朝五十萬大軍慘敗,英宗被俘。第三,明英宗被放回來與代宗進行帝位爭奪戰。

明英宗朱祁鎮還是有兩把刷子的,通過隱忍,實現了第二次登上帝位,繼續執政大明王朝。公元一四六四年,兩次登上皇位還俘虜過的明英宗去世,他兒子繼位,是為明憲宗。憲宗與許多帝王一樣,上台前期勤政為民,但是後期開始怠政,天天圍著萬貴妃轉。

明憲宗時,還有一點必須要提的就是,增設特務機構西廠,西廠在明憲宗時,牛的不要不要的,連老牌特務組織東廠和錦衣衛都要看它臉色。西廠肆無忌憚的行為使朝綱不正,人人自危。好在因樹大招風,後被取消(得罪的人太多,皇帝也不放心)。

明憲宗之後,他兒子和孫子先後上台,為明孝宗和明武宗。但一五二一年,明武宗在鎮壓叛亂回京的路上去世了,導致孝宗這一脈就斷了。重新選人做皇帝,又發生一絲波瀾。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無法走出困局的大明王朝,天時地利人和盡失

遷都


明朝之衰

明武宗死後,眾人選擇了朱厚熜作為新一任皇帝上台,這就是比較傳奇的嘉靖帝。嘉靖時期,明朝陸地北部邊患和東南沿海盜患不止。

嘉靖之後,明朝兩任皇帝明穆宗和明神宗在張居正在內閣時,維持著明朝短暫復興。可是好景不長,張居正下場是凄慘的,也間接表明其改革終止。

明神宗後期開始怠政,國本之爭(大老婆兒子和小老婆兒子繼承人之爭),而且此時明朝朝廷黨爭不斷,加速內耗。

明神宗當政期間,不斷內部矛盾突出,而且對外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號稱"萬曆三大征",勝負姑且不談,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卻是花費了大把銀子。對於本就衰弱的明朝來說,確實加重了中央財政負擔。

在此內外交困的時刻,其後繼承者沒有做出調整。明神宗去世後,明光宗繼位,可惜這哥們不給力,在位一個月就病死了,基本可以忽略他。公元一六二零年,明熹宗繼位,明熹宗在位時,最大的特點就是黨爭加劇,名滿天下的大太監魏忠賢權傾朝野,以魏忠賢為首的太監團伙基本的作用就是破壞。

明熹宗在位時間不長,幾年就喝葯掛了。在知道自己不久人世前,加上因為他兒子都早死了,只能把帝位傳給兄弟朱由檢。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無法走出困局的大明王朝,天時地利人和盡失

萬曆朝的戰爭

朱由檢走向煤山之路

公元一六二七年,朱由檢從哥明熹宗那裡繼承皇位,是為明思宗崇禎帝。作為明朝第十六任皇帝,也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南明已經不是大一統王朝)。

朱由檢開始上台,從其表現來看不是一個昏君,而是想擁有一番作為的帝王。第一步,掃除閹黨,除掉魏忠賢。第二步,重視北部邊患,任用能臣。

雖然崇禎帝一心一意謀發展,奈何天不遂人願。在崇禎當政時,明朝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崇禎一朝尤為嚴重。從整個明朝歷史來看,自然災害異常頻繁,不斷持續時間長,而且分布地域廣,並且出現新的自然災害種類。這些自然災害深深地影響著崇禎的執政。

公元一六二八年,因為財政問題和驛站的弊端,崇禎帝開始整頓驛站制度,開始裁剪大量驛站人員。而這些被裁撤的人員中就是一個特殊的人,那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本來作為半個公務員,吃皇糧,日子緊緊巴巴也能過,可是一下失業斷了生活來源。加上全國特別是陝西自然災害瘟疫四起,兩者相結合,明末農民起義正式拉開帷幕。

內部自然災害加上起義,外部清軍一天天緊逼,大明內外戰爭不斷,面對這樣的情形,崇禎帝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公元一六四四年,曾經被崇禎帝弄失業的李自成率大軍包圍北京城。此時明朝已無招架之力,整個首都面臨隨時被攻陷的危機。

崇禎帝看大勢已去,天要亡大明,已無任何可能翻身。最後能做的只是讓自己死的有尊嚴點,不然被俘虜就不知等待他是何待遇。在逼大老婆和二老婆自殺後,砍了長平公主的手臂(金庸先生《鹿鼎記》的韋小寶女師父獨臂神尼),殺了昭仁公主。基本上嬪妃不是被殺就是自殺,處理完這些事,崇禎帝帶著太監王承恩來到煤山(景山)準備自殺。

崇禎帝在發出一番感慨後,找了一根樹杈,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也代表著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歷史結束。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無法走出困局的大明王朝,天時地利人和盡失

明末農民起義

明朝時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以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運行二百七十六年終結。從其發展脈絡來看些其滅亡的原因。

第一, 明朝中後期,君主不作為。導致宦官干政,黨政不斷,朝政腐敗,加重社會矛盾。並且對於這種矛盾,後期君主都沒有很好的解決。使明朝大廈由內而外開始腐朽,最後等待外力輕輕一推。

第二, 明朝後期邊患不斷。北部與蒙古和後金的戰爭,不斷耗費國庫。後期除了正常財政支出外,明朝還有影響國運的"三響",三響從嘉靖時開始,每年逐步增加。三響加起來總有兩千多萬兩,這三響使成千上萬農民破產,增加流民數量,使農民起義勢力進一步發展,摧毀明朝地基。

第三, 頻繁的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明朝滅亡的重要一點,鄧拓先生在論及明代自然災害時曾說到:"明代共歷二百七十六年,而災害之煩,則競達一千零十一次之多,是誠曠古未有之記錄也......當時各種災害之發生,實表現為同時交織之極複雜狀態。"明朝的自然災害有個特點,就是自然災害鏈現象明顯。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的自然災害相連相繼發生。這些自然災害使得大量農民變為饑民,"相聚為盜",農民起義再也不能阻止,最終把大明王朝送進深淵。

眾多原因集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洪流逼向統治者,崇禎帝只能選擇那顆歪脖樹。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無法走出困局的大明王朝,天時地利人和盡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