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唐朝無名詩人一生孝順後母,寫下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唐朝無名詩人一生孝順後母,寫下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有了後媽,就有了後爸」,自古後母和繼子便是天敵,能和睦共處的少之又少。

不過唐朝卻有一位詩人,以侍奉繼母至孝而聞名於世。

此人就是丘為,生卒年、字、號,均是不詳,但是關於他的「孝」卻是千年流傳。

無論是《唐才子傳》還是《新唐書》,關於他的記載,必有一句「事繼母孝」,可見他一定是極其孝順繼母的。

曾經以為86歲的賀知章應該是唐朝難得的高壽詩人了,後來看了丘為的資料,才發現這位無名的詩人才是唐朝最長壽的詩人,享年96歲,別說是古代,就是在現代也算是頂高壽的了。

雖然他這一生就留下了13首詩,但比很多詩人幸運的是,他有一首詩成功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這首詩名為《尋西山隱者不遇》,全詩如下: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盪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這首詩是他在拜訪隱居西山的好友時所寫的。

從詩題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並沒有遇到好友,就像的《尋隱者不遇》,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失望,反而是自得其樂,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曠達的胸懷和幽雅的隱逸情趣。

也許正是這樣一種不遇卻比相遇更滿足的淡然心態,顯得這首詩別有韻味。

詩歌開頭四句描寫的是隱者的棲身之所。

一座茅草屋坐落在高高的山頂之上,從山下往上走,足足要走三十里。

輕輕地扣響柴門,卻沒有回應,向屋內望去,只有寥落的的桌案和茶几。

前面兩句極寫隱者住處之高,表現了其遠離塵世之心。

而後兩句「無僮僕」、「無僮僕」則是體現了隱者的清幽生活。

短短四句,一個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隱者形象便躍然紙上。

接著的四句描寫的是詩人對隱者行蹤的猜測。

他到底去了哪兒呢?

也許是駕著柴車出遊了,也許是到碧溪上垂釣去了。

遠道而來,卻無法相見,空負了一片敬仰之意,詩人的心中不可能不失望。

「巾柴車」、「釣秋水」說的都是隱者閑適雅趣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也是詩人所羨慕嚮往的。

接下來的四句是環境描寫,詩人尋友不遇的失望之情已被這清幽之境給治癒了。

青色的小草在新雨的洗禮下,顯得蒼翠欲滴,漫山的蒼松,在晚風的吹拂下,呼呼作響。

空氣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如斯美景怎能不令人心曠神怡的呢?

詩人原本因為訪友不遇,而十分悵惘,但是看到這樣的美景也覺得不虛此行。

最後的四句描寫的便是詩人的心聲,也是全詩的主旨。

雖然無法和隱者交流,但是他已經悟到了那清靜之理。

想通的詩人便趁興而歸,不再糾結於和隱者的相聚。

就像《世說新語》中的王子猷,他在一個雪夜裡想起好友戴安道,便登舟往訪,只是到了好友的門口便返回。

當時的人都不理解,而他道:「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其實很多時候,古人訪友並不在意是否真的能見到友人,他們在意的是那份閑情雅緻,這樣的閑情是我們現代人所不具備的。

這也是為何我們現代人寫不出這種詩句的原因吧,畢竟沒有那份心境。

整首詩看似是在寫隱者,其實也是在寫自己,表現了詩人對遠離世俗、悠然自樂的隱逸生活的追求。

比較新鮮的是詩人是以「不遇」來表現這種心境,正如《唐詩鑒賞辭典》所言:「正是由於這一立意的新穎,而使這首詩變得有很強的新鮮感。」

也許這也是此詩能入選《唐詩三百首》的一大原因吧。

不知你覺得這首詩為何能入選《唐詩三百首》呢?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紫的詩詞之美 的精彩文章:

42歲的李白被妻子嫌棄,卻寫下一首超豪邁的狂詩,驚艷了千年
劉禹錫很有趣的一首「蚊子」詩:惹不起,我躲得起

TAG:凱紫的詩詞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