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次考試命題是什麼 最後一個狀元是誰 結局如何

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次考試命題是什麼 最後一個狀元是誰 結局如何

(說歷史的女人——第855期)通常有一種看法是,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就是一種八股取士,選拔不出來什麼真正的人才,僅是一些只會背誦四書五經的書獃子來湊熱鬧。事實上並非如此, 1300多年的科舉制也選拔了不少國家棟樑之才或者大學問家的,其含金量也是有的,有時候甚至讓你驚訝,不管考試題目,還是考生的答卷都是相當有質量的。比如歷史上的著名詩人元稹、蘇東坡、張孝祥等參加科考時的試卷,即策論文章都寫得十分精闢,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和治國安邦之理,成為傳世名作。

中國科舉制度經過1300多年的歷史,到20世紀初,即1904年終於走到了盡頭。那麼中國科舉制度是如何謝幕的?它的謝幕戰是失敗的嗎?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一次考試的命題是什麼?有什麼水準?最後一個狀元是誰?他是不是一個人才?他的結局如何?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千年科舉謝幕戰的命題有哪些?

最後一場科考發生在1904年7月4日。由於清廷於次年宣布廢除科舉制,因此這次甲辰科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參加考試的有273人,他們都是由禮部主持的會試中過關的貢士。最後一場考試就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不過當時的光緒帝只是名義上的皇帝,沒有權力,誰最終中狀元還是慈禧太后說了算。當年這最後一榜進士還是頗出了幾個人才的,比如譚延闓、沈鈞儒等。譚延闓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職。沈鈞儒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即抗日救國會的著名的「七君子」之一。

再來看這最後的一場考試。這是三年一度的全國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貢士們按這次考試的成績將重新排定名次。考題是以皇帝名義提出的時務策問,題長有300字,考生的策論文不限長短,不過常例為2000字,也就是說,寫上2000字基本上就可以了。上午10時髮捲子,一直考到晚上日落時分。

前面說過,古代科考有不少考試都是很有含金量的,從出題到考卷。而這次科舉考試的謝幕戰怎樣呢?看看它的考題恐怕你也會吃驚。

咱們先回顧一下禮部主持的會試。會試共分三場,第一場考史論,共5個命題,就是要寫五篇文章。這5篇史論命題幾乎概括了整個中國古代史,包括對周、秦、魏、漢、三國、唐、宋、元等各代的論述。比如第一篇的命題是:《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第三個命題是:《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第五個命題是:《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看看這幾道考題,你沒有一定才學,沒有一定歷史知識能答好嗎?咱們就最簡單的一個命題分析一下吧。筆者以為最好答的就是第五道題,即《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什麼意思呢?這個講的是兩件事,第一是宋徽宗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北宋和金結盟破遼一事;第二是,宋理宗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南宋聯合元朝滅金這件事。僅知道這還不行,這是策論題,就是要論證這個問題。兩宋當時為什麼要聯合金朝和元朝?這樣做合理嗎?

但你如果就題論題的話,肯定得不了高分,這道考題必須結合當時即1904年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來分析。當時的大清被世界列強虎視眈眈,怎麼處理同外國的關係?特別是,當時日俄戰爭已經爆發,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開戰。日本和俄國爭鬥,卻在中國的地盤上打,那麼做為中國的主人,當時的大清子民們如何看這件事?這兩個國家都欺負過甚至仍在欺負大清,那麼我們將怎麼辦?

中國要對付日本,要不要結交俄國?遠交近攻的話,會不會引狼入室?北宋當時聯合金朝攻遼是為了收回燕趙之地,它成功了嗎?南宋聯合元朝圍攻金哀宗困守的蔡州,滅金朝的後果是什麼?儘管暫時報了金滅北宋之辱,但下一步是什麼?是被元所滅!這個教訓大了啊!做為一名學子,你對中國當前的國際形勢怎麼看?

如果你平時只會背《論語》、《孟子》、唐詩宋詞的話,你能答了這樣的試題?

會試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命題,讓考生用文章表述,包括教育改革、農業改革、外交政策、國際法規等領域的內容。第一場考試是命題作文,這第二場考試則是給材料作文,僅材料的字數就近400字,咱挑最容易理解的兩道分析分析。

第三道題是:「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就是要你論證日本和埃及兩國的變法,日本學西方為何成功了,埃及卻導致「國以不振」,為何失敗了?你只讀古書,不了解日本和埃及的國情,如何作文?

再看第5道題:「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這又論證到美國對僑民的政策了,已經牽涉到國際法了。不好弄吧?

咱們再看會試的第三場,這一場才考《四書》《五經》,如果你認為這個好考,大家整天背誦四書五經,應該不在話下。那麼請看題,共三道題,第一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第二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第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怎麼樣?懵了吧?反正我是懵了。下面咱們再看最後的殿試,出什麼題。殿試當然考策論,這是最考驗考生能力的東西。共四道命題。仍是給材料作文。

第一題是:「世局日變,任事需才。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陶成之責,是在長官。顧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上以誠求,下以偽應。宜籌良法,以振策之」。

第二道題:「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

第三道題:「古之理財,與各國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

第四道題材料較長,只選數句:「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隆替盛衰之故,試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道何之從?」

其中第一道命題已經涉及到全國各行各業的人才選拔了;第二題是論證兵制;第三題是論證國家的理財和預算;第四題則是全面論證教育、選士對治國的重要性。可謂覆蓋很全面了。這對一個考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沒有真才實學,還不直接回家?那麼這場最後的科考誰最終勝出,考中狀元了呢?

(二)最後一個狀元的誕生

由於光緒帝不當家,最後一個狀元當然是慈禧太后欽點的。這個老太太有什麼水平?其實當時的名次已被主考大臣排好,慈禧只是走個過程,以顯示她的權威罷了。老眼昏花的慈禧只看前十名。第一名排的是朱汝珍。老太太一看氣不打一處來,因為前朝明朝就是姓朱的天下,她對姓朱的犯忌;第二,朱汝珍還是廣東人,老太太更加生氣,整天喊著要把本佛爺搞下去的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文無一不是廣東人,你就一邊呆著吧。

於是她接著看第二名的卷子,一看名叫劉春霖,嗨,這名字好聽,大旱逢甘霖!正好那年天氣大旱,這小劉指不定能給我大清帶來福音。再看劉春霖是直隸省人,在天子腳下,好;尤其是劉春霖的字跡,那叫漂亮,簡直大書法家啊,這水平,不當狀元誰當?

所以慈禧一高興,劉春霖就中狀元了。最後太后也得給主考大臣一個面子,把朱汝珍弄了個第二名榜眼,好歹小朱字也寫得非常漂亮(朱汝珍也是晚清到民國時的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那麼中國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水平究竟怎樣?

其實劉春霖中狀元也是實至名歸,確實有兩把刷子的。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今河北肅寧縣)人,劉春霖善書法,尤以小楷最為著名,其筆力清秀剛勁,深得世人推崇。時有「大楷學顏(顏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之譽。不過當時劉春霖可不是只憑書法而成功的,他的策論文章寫得水平相當之高。據史料不完全統計,他僅四篇策論就長達4400多字(不服你用毛筆寫4000字楷書試試看),其內容之豐富,文筆之優美,實為罕見。

現摘錄兩段句以饗讀者

「學堂之設,大旨有三:曰陶鑄國民,曰造就人才,曰振興實業,三者不可偏廢……今中國因積弱之弊,欲以學戰與列強競存,則必以陶鑄國民為第一要義……所謂國民者,有善良之德,有忠愛之心,有自養之技能,有必需之知識。知此身與國家之關係,對國家之義務。以一身為國家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為國家所獨有而不敢媚外。凡為國家之敵者,雖有聖哲,亦必竭其才力以與之抗,至於粉身絕脰而不悔,終不肯以毛髮利益讓之於人。以此資格教成全國之民,雖有強鄰悍族,亦將斂步奪氣而敢犯,然後人才可興,實業可振也……

「日本與我同處亞東,其弊亦在致相類;今一變而躋於列強之次者,亦以重尚武之精神也。夫今日人才銷乏可謂極矣,政治廢弛,法律繁亂,財政竭蹶,外交失誤,則設專門以儲才固當務之急矣。……古之立國,惟恃有二三豪傑;今之立國,則恃有全國之國民。不然,愚民百萬謂之無民,以與文明諸大國爭衡,雖有英雄,豈能措其手哉?……由是以觀,則知必養成完備之國民,然後人才為我國之人才,非他國之人才;實業為我國之實業,非異國之實業。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嘗以獨立自尊一語,為教育最大綱領,其即此意也歟。」

劉春霖的文章不僅文筆流暢,而且立意深遠,論證全面,很有治國安邦之遠見,他不失一位具有拳拳愛國之心,胸懷天下之志的學子。那麼劉春霖一生有何成就,結局如何?

(三)劉春霖的成就和結局

劉春霖的一生也是頗有坎坷的。他出身貧苦,世代為農,其父先後在濟南、保定府衙當差,其母也在知府家中做女僕。劉春霖幼年時跟隨父母在濟南,因生活困難,6歲時被送回老家,由哥嫂撫養。他8歲時入私塾讀書。後來,父親把他帶到保定,入蓮池書院讀書,成績優秀,頗得院長吳汝綸賞識。

1904年,劉春霖在中國最後一場科考中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次年被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兩年後回國,30多歲風華正茂、滿腹才學的劉春霖自然要為國出力大展伸手了。不過辛亥革命很快爆發,他主要是為民國效力。

開始他確實比較順利,歷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和曹錕等總統府內史(相當秘書長)。1917年12月,任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在徐世昌、曹錕當大總統期間,被授予總統府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後又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直隸自治籌備處處長、直隸高等學堂學監等職。1920、1921年曾兩次代表徐世昌總統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並因此名噪一時。

他在大總統府和直隸省任職期間,目睹了當時軍閥混戰、內部爭鬥、政治腐敗的局面,非常憤慨,他把自己在總統府任職比作「執戟郎官」。於是到1928年他憤然辭官,在上海、北京閉門讀書、寫作。並收藏各類書籍1萬餘冊。劉春霖雖隱居不仕,但並沒有逃身世外,仍對國家前途、對時局十分關注。「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佔領我國東北三省,蔣介石命令東北軍隊不戰而退,劉春霖極為憤慨。做為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界甚至是政界名人,在亂世之際自然不能獨善其身,他也屢受各方勢力的拉攏。

日軍佔領北平後,大漢奸王揖唐(劉春霖同科進士、日本留學時的同學)在日本人的壓力下,想借劉春霖曾是狀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長、滿洲國教育部長等要職,被他嚴詞拒絕。滿洲國傀儡政府總理鄭孝胥也以滿洲國名義特邀劉春霖前往任職,也遭到他的嚴正拒絕。鄭孝胥與劉春霖同為書法名家,但劉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義舉卻被國人爭相傳頌。日偽當局因此惱羞成怒,派日偽軍抄了劉的家,用刺刀把他全家人趕走,並將其歷年收藏的書畫珍寶洗劫一空。

後來他不得不完全隱退,開始辦教育。他在河北老家自出資金創辦小學一所;河北省知名人士創辦的北京燕冀中學,劉春霖也曾捐資贈書,並任該校董事會董事。劉春霖對其家族子弟的教育亦非常重視,凡入小學以至考入中學、大學者,他均一律供應其學費花銷。

劉春霖十分體察人民疾苦,曾對災民進行救援。1933夏,黃河泛濫,冀、魯、豫三省受災嚴重,人民流離失所。劉春霖等人發起組織了「河北移民協會」,並在內蒙建立「河北新村」,先後移民數次,計330戶1100多人。年已花甲的他不辭辛苦,奔赴期間,為災民集資募捐。

劉春霖於1944年1月18日因心臟病突發於北京辭世,享年72歲。他一生興趣廣泛,博學多才,除書法外,對古文學、史學和金石學都頗有造詣,並對小學教育(包括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等)頗有研究。他一生雖談不上輝煌,但能在亂世之中保持名節,為國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也不枉此生。(文/說歷史的女人·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清史稿》《炎黃春秋》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獲得女皇寵愛就能幸福嗎?看此4男之結局
一宦官怎能滅掉大唐「帝國雙壁」?只因此為禍唐宋的監軍制度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