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明兩大民族英雄:李定國鞠躬盡瘁,鄭成功卻在兩大利益之間搖擺

南明兩大民族英雄:李定國鞠躬盡瘁,鄭成功卻在兩大利益之間搖擺

南明是中國歷史中一個特殊時期,是明朝在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盡後的政治延續,關於南明的時間段,學術界有著很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最為權威的說法當屬南明史泰斗顧誠先生的觀點——從1644年崇禎皇帝自盡開始,到1664年清軍搗毀明朝在陸地上的最後陣地茅麓山結束,共二十年,歷經弘光、隆武和永曆三朝。

弘光朝僅存續一年,從1644年四月到1645年五月,這個以崇禎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為主的政權在史可法、馬士英和江南四鎮等人的主持下,在一年的時間裡,不但沒有趁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戰爭之時恢復一寸土地,反而丟失了長江天險和江北土地,江南從南京到杭州一帶也淪陷。

1645年形勢圖

隨後建立的隆武朝也僅僅存續一年多,從1645年閏六月到1646年八月,明朝疏藩、朱元璋九世孫、唐王朱聿鍵在福建建立的隆武政權丟失了浙江、福建等地,手握重兵的明平國公鄭芝龍不戰而降,導致清軍從仙霞關入福建,隆武帝於逃亡江西路中被俘。鄭芝龍的另一身份,是民族英雄、明延平郡王鄭成功的父親。

最後建立的永曆朝則歷時最久,從1646年十月到1662年四月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處死在昆明街頭的小廟中。永曆朝相對於弘光、隆武兩朝形勢更加惡劣,既無長江天險,也無江西、湖廣等腹心之地,但是卻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中堅持了十六年之久,而這一切除了和民間不斷覺醒的反抗之外,離不開永曆朝兩位朝廷支柱的抵抗——晉王李定國和延平郡王鄭成功。

1646年形勢圖

南明戰神、晉王李定國

李定國,出生於陝西延安的一個貧苦家庭,後加入農民起義軍,被張獻忠收為義子,在張獻忠四大義子之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孫可望。1646年底張獻忠死於四川鳳凰山,之後大西軍余部便在孫可望和李定國等四大養子的率領下向西南轉移,並在雲南境內休養生息。

李定國

永曆朝建立之後,大西軍余部因與永曆朝面臨共同的敵人——清軍,而選擇與之聯合抗清,此後,在抗清戰爭中李定國展現了他高超的軍事能力。1652年,歸順南明的李定國從貴州進入湖南,擊敗清軍,清軍損失五千餘人。同年,李定國率軍進入廣西,圍困定南王孔有德駐守的桂林,走投無路的孔有德被逼自殺。同年十一月又在衡陽擊殺前來救援的清敬謹親王尼堪,一年之中,李定國「兩厥名王,天下震動」,順治皇帝甚至一度想要遷都回到關外。由此可見,李定國對於清軍的威懾力。

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鄭成功

李定國活躍在湖廣、雲貴等西南腹地,而南明永曆朝的另一支柱——鄭成功則活躍在帝國的東南沿海。

鄭成功,原名鄭森,是隆武朝平國公鄭芝龍的長子,原本鄭芝龍是東南沿海的海盜,後被明朝招安,為明朝固守福建沿海。鄭成功出生於日本,後被鄭芝龍接回國撫養,「弘光時入南京太學,聞錢謙益名,贄為弟子」。弘光朝失敗後,鄭森回到福建,隆武朝建立後,「隆武尚未有子嗣,鄭芝龍乃令子鄭森入侍;隆武賜國姓,改名成功。」

鄭成功

所以,鄭成功是一個官二代,而且起點甚高,師從東林黨、文壇雙領袖錢謙益,又因父親功高、在未立寸功的時候便被賜國姓,但是這並沒有讓鄭成功飄飄然,反而逐漸成長為一個忠君愛國又極具能力的將領。

1646年十一月,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因貪圖個人利益而選擇投降清朝,鄭成功多次苦勸其父不要降清,但是鄭芝龍不予理睬,還令鄭成功一同降清,鄭成功據不答應,還寫了一封信給父親以作回應:「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側,兒只有鎬素而已。」之後,鄭成功便在叔父鄭鴻逵的支持下收拾父親的殘部,繼續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

隆武朝失敗,鄭芝龍降清,但是鄭成功據不降清,反而成了東南沿海抗清的主要力量,鄭氏出身海盜,故以水軍見長,鄭氏水軍在鄭成功的率領下,以福建沿海的廈門等地為基地,不斷侵擾福建、浙江和廣東沿海,甚至一度進入長江,直指南京,威脅清朝在南方的統治。

1659年,趁清軍主力在西南與李定國率領的明軍作戰,鄭成功率主力北上長江,兵鋒直指南京,五月從浙江定海北上,六月初抵達江陰,七月初抵達南京,但是由於鄭成功在南京城外逡巡不進,導致貽誤戰機,清軍救援軍隊及時趕到南京,導致南京戰役失敗。雖然攻下南京城,但是也給了清軍極大的壓力,緩解了永曆朝在西南的軍事壓力。

鄭成功北伐南京示意圖

李定國與鄭成功的戰略分歧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李定國和鄭成功二人,李定國擅陸戰,曾經消滅兩位清朝藩王,而鄭成功擅水戰,曾率水師數次進入長江,威脅南京,而且一人在西南,一人在東南,如果二人遙相呼應,那麼清朝必定疲於奔命,永曆朝能夠在二人的鬥爭下與清廷實現劃江而治也並非天方夜譚。但是,最終的史實我們也都知道,永曆朝未能實現這一的宏圖,李定國兵敗,永曆帝逃亡緬甸,而鄭成功只能退居台灣,而這一切與鄭成功的私心和彷徨不無關係。

李定國雖然出身於反賊(張獻忠麾下),前半生從事反明活動,但是在其聯合永曆朝抗清之後卻對明朝忠心不二,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也不為過。在1653年期間,李定國的夢想就是與鄭成功一起東西夾擊,攻取廣東,將西南和東南的抗清基地連成一片,然而再揮師北上,恢復明朝失地。

1653年形勢圖

而反觀鄭成功,他則有著不同的想法。鄭成功的東南沿海抗清基地地勢狹小,而且被清軍包圍、與南明永曆政權隔離,再加上鄭氏一直以來的處世哲學,鄭成功秉承著一個原則——明清雙方誰能讓其保持獨立性,他便奉誰為「正朔」。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抗清時期,曾經一度與清朝議和,1651年,鑒於鄭成功已經成為危害清朝東南沿海統治的重要力量,清廷意圖招撫鄭成功,「故姑以招撫一策,先將此賊牢籠,息兵養民,察其動靜;苟有反側,仍即剪除」。

而鄭成功的打算則是利用清廷企圖招撫自己的機會,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於是他一邊向清朝開出過高的籌碼,拖延時間,一邊又向清朝統治的漳州、泉州等地徵收軍餉,擴充自己的實力。鄭成功雖然不一定真的有意歸降清朝,但是在其與清廷議和期間,他也不得不減少對清軍的作戰頻率,甚至為了向清廷表示「和談」的誠意,而與清朝暫時停戰,這無疑對鄭成功保存實力、積攢力量有利,但是這卻無疑增加了西南李定國和永曆朝廷的軍事壓力。

鄭成功與清廷「議和」期間,正是李定國在西南「兩厥名王」之時,清軍士氣低落,明軍士氣高漲,如果鄭成功能夠與李定國實現東西夾擊的戰略,攻取雙方之間的廣東,必定能夠大震天下,進一步提高漢人的士氣,但是卻因為鄭成功的不配合而導致貽誤戰機。

李定國多次邀約,「五月至今,所待貴爵相應耳」,「慎勿然諾浮沉,致貽耽擱。要知十月望後,恐無濟於機宜矣」,儘管李定國心急如焚,但是鄭成功卻在十月十九日才剛剛派出少量象徵性的部隊前去廣東與李定國軍匯合,而此時距離李定國約定的匯合日期十月十五(十月望)已過去了四天,會師一說已無從實現。

其實,鄭成功不願意與李定國夾擊廣東有著自己的想法,他希望保留自己與永曆朝之間的廣東以作為防火牆,以保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一旦廣東被納入永曆朝的統治,那麼鄭成功的東南沿海基地便與永曆朝的統治區域連成一體,那麼自己必定需要直接聽命於永曆帝。而自己在軍隊實力和爵位上都遜於李定國(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李定國則是晉王,親王爵位),不但要聽從永曆帝的指揮,還要屈居李定國之下,這是鄭成功不得不考慮的因素,甚至可以說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因素。

永曆帝劇照

李定國和鄭成功同為永曆朝支柱,李定國為了恢復大明江山鞠躬盡瘁,而鄭成功卻處處著眼於如何保持自己的實力和獨立性,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搖擺不定,以致貽誤戰機,後來雖然有三入長江、收取台灣之功,但是此時與復明大局已無裨益,實在令人惋惜哀嘆。

參考文獻:《南明史》、《明季南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嘉靖皇帝即位時很自卑,為龍袍悶悶不樂,首輔一句話讓他喜笑顏開
被曹操廢除的人才選拔制度,為何被曹丕換個包裝後重新啟用?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