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行書書法中的矛盾關係

行書書法中的矛盾關係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有行楷和行草之分,偏向楷書,用筆較為嚴謹的稱為行楷,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偏向草書,用筆較為靈動的稱為行草書,如顏真卿的《祭侄稿》。無論是行楷還是行草,都要求有各種矛盾的對比,只有這樣行書作品才不至於刻板,才能展示出行書獨特的風采。現在談談各種矛盾在行書中的運用。

1,大小,指字的大小,就是在行書作品中,字的大小是不斷變化的,如米芾的《糧院帖》(下圖),第三行「人」和「儻」比較大,其他的字相對就比較小,尤其是最後的「知」字,也是因為最後地方小,就把「知」寫小了,如果是初學者,很可能就空下來,把「知」寫到下一行了。第四行的「礙」比較大,其他的字也不是均勻的,「即」「自」最小。第七行的「於」「幸」比較大,「上下」比較小。通篇來看,第一行和第二行相對來說大小有些勻,但也不是沒有變化。在臨帖時,要有意關注字與字之間的大小變化,當然,更要有意去做大小訓練,久而久之在自己的筆下大小的變化就會成為自然。

米芾《糧院帖》

2,粗細變化,是行書作品中各種變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它是由提按造成的,也就是說提按是動作,粗細是結果。提,就是將毛筆適當提高,使毛筆入紙的深度變淺,毛筆提得越高,寫出來的筆畫就越細。按,和提相反,它是加大毛筆入紙的深度,入紙越深,寫出來的筆畫就越粗。毛筆在書寫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做著提按動作,毛筆總是在一上一下地運動,就像在跳舞,不過,提按動作一般都在細微處,並不是十分明顯,這也給初學者觀察提按造成一定困難,所以大多只能通過筆畫粗細的變化來體會提按。提按變化豐富,作品就耐看,提按變化少,作品就平直。

(圖1)是宋代吳琚的《壽父帖》,此帖筆畫粗細變化非常明顯,不僅字與字之間有變化,即使在一個字內也是如此,如第二行的「筆」,第三行的「悉,第四行的「常」,第六行的「有」,第七行的「事」、「方得」,第十一行的「嵗」「裏」等等。第五行的「難避事」三字甚至形成了面積較大的墨塊,使粗細對比更加強烈。

圖1 宋代·吳琚《壽父帖》

(圖2)是唐代歐陽詢《行書千字文》的局部,它與吳琚的《壽父帖》一比較就不難看出,因為歐陽詢的筆畫比較均勻(當然還有大小、疏密等原因),就顯得平淡,不能給人太多的回味。

圖2 唐代·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局部

3,欹正,欹,即歪,側;正,即端正。所以欹正是一對矛盾。在行書作品中,欹正是指結字的形態,結字的形態沒有絕對的欹,也沒有絕對的正,欹相對於正而言的,反之亦然。只有端正才有正大氣象,但個個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又顯得太過嚴謹,既然是藝術作品,就不能一成不變。再好吃的食材也不能缺少佐料,欹,就是行書作品中的佐料。既然是佐料,就不能超過主料,不能喧賓奪主,過度使用欹側手段,作品就會活潑有餘,大氣不足。我時常拿戲劇中的小丑作比喻,戲劇中的小丑幽默詼諧,是戲劇的潤滑劑,起到調節氣氛的作用,行書中欹側的結字就和小丑一樣,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多。

宋代·米芾《清和帖》

如米芾的《清和帖》,明顯有欹側之姿的如第一行的「仰」,第四行的 「得」「惟」,第五行的「珍」「斛」「將」,第六行的「輕」「餘」「惟」等,佔全篇47個字(加愛重字不算,頓首算一個字)的百分之二十不到。對於欹側字的量,不能絕對化,對於何謂欹側也不能絕對化,既然欹側是相對於正而言的,整體向一側傾斜叫欹側,那開合(包括上開下合、上合下開)的結構也應該屬於欹側範疇,如米芾《清和帖》第六行的「惟」等。這裡我們需要明確的所謂正,絕對不是像美術字一樣,或者像楷書一樣,只是它的結構形態比較端正,它其中也會有粗細、疏密等的變化,如《清和帖》第六行的「意」字,第二個橫傾斜度很大,最後心的筆畫又比較粗重,但整體又比較端正,端正中也有變化。

4,斷連,在行書作品中,有的有斷有連,有的都斷無連,到底哪種更好呢?我認為,一幅好的行書作品,與是否斷連沒有關係,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個個獨立,沒有一個相連的,第二行書和第三行書都有少量的連接。

一幅好的行書作品,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過,有斷有連的行書作品比較多見,似乎更受大部分習書者的喜愛,所以,我主要談一談在行書作品中如何處理斷連的問題。

圖1

圖2

古人行書作品中的斷連都是自然的,不是有意安排的,有斷連的作品更靈動,節奏感更強,如王羲之的《得示帖》(圖1),四行均有斷連,《集王聖教序》(圖2)也是四行,沒有相連的,兩相比較,毫無疑問《得示帖》更加可人。在創作中,我們要以古人為模範,從《得示帖》可以看出,斷連是間歇式的,也就是說,寫一段個個獨立的,再寫幾個字相連的,但不要有規律,就是斷和連的字數不要接近,更不要相等,否則就會給人有意安排的感覺。有時可以把相連的幾個字寫成草書,這樣更能增強行書作品的靈動性。開始的時候是有意安排,時間長了就會成為自然,甚至是習慣。

5,疏密,我們所說的疏密,其實就是虛實,在書法創作中,處理好虛實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諸如大小、粗細、斷連等也都是虛實的需要。對於行書創作來說,它在虛實方面的要求和其它書體大同小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字距的大小,要說把字距安排得不均勻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恰恰相反,在具體創作中,相當一些人無法達到理想。其次是行距的大小,這和字距的大小一樣,可能是長期以平正為規範的學校學習,導致習慣固定,筆者發現有的人在創作時,還習慣疊格子或打格子,這樣行距不僅一樣,而且都很筆直,對於學生作業屬於優秀,但作為書法作品卻不合格。

宋·米芾《惠柑帖》

第三筆畫的疏密,為了整體虛實的需要,就要把一部分字的筆畫寫得緊湊,一部分字的筆畫寫得疏朗,從而形成虛實變化。第四枯濕變化,古人的作品在枯濕上變化較少,因為古代多是熟宣,有的甚至是在絹上寫字,枯濕不容易出現,而現代各種宣紙應有盡有,特別是當下審美與古人不同,對墨色變化追求較多,從另一個方面看,墨色的變化不僅使虛實相生,更能增加作品的神采。

一切矛盾的對比,都需要平時多加練習,一開始是有意為之,隨著創作水平的不斷提高,慢慢就會形成一種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寫字如何成「家」 全看妙筆生「花」
寫大字書法需要借鑒哪些經典碑帖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