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代水滸改動有多大?張清換武器,劉唐改身高,盧俊義連姓都改

歷代水滸改動有多大?張清換武器,劉唐改身高,盧俊義連姓都改

說起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一首好漢歌前奏響起恐怕浮現在大家眼前的就是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故事。

那麼有個有趣的問題:梁山好漢里誰最能打?有人可能說林沖,也有人說是盧員外,像關勝呼延灼等比起來就應該差一些。林教頭和盧員外在梁山那屬於定海神針,就一個字:穩!甭管對方是什麼人,這兩位出手就能讓我們安心。梁山征戰這麼多年誰的戰績最好?出乎大家意料的這頭名還真和兩位無關,而是沒羽箭張清!

張清老哥武功不咋地(在征討方臘時施耐庵寫的明明白白,張清槍法稍遜),但有著一手出神入化的飛石功夫(不知道是否有人吐槽張帥哥手段卑鄙呢?),您別覺得這石頭沒啥用,在戰場上可是個實打實的大殺器。粗略統計下來這位爺的戰績包括:與梁山為敵時,在盧俊義攻打東昌府對陣打傷郝思文,又打傷了項沖。等到宋江帶著大部隊來支援盧俊義,又連打燕順、韓滔、宣贊等十五員戰將!這十五人中還包括:劉唐、楊志、徐寧、呼延灼、朱仝、雷橫、關勝、索超等天罡星將領,都是一眾大佬中的大佬!還順帶著抓了劉唐、龔旺和丁得孫,給魯智深的腦袋來了一下......要不是武松死命來救,花和尚估計就交待了。

等到上了梁山,兩敗童貫,三敗高俅,征討遼國是張清又屢建奇功,這手石頭子暗器是讓你防不勝防叫苦不迭。

翻遍了整部水滸,能把梁山好漢的臉打成這樣恐怕只有張清一人做到,這位爺和李逵是一個屬性,功夫不高,但在戰場上是賊好用。這一石頭飛來,打到臉上能讓你懵圈半天,打在手上也疼得你拿不住兵器。沒羽箭張清,飛石打人,百發百中,當真是名不虛傳!

這「沒」字可是個多音字,既能讀mo,也能讀mei。那咱們這位飛石郎君的外號中的這個「沒」字究竟是讀哪個呢?

有朋友肯定說那必須是讀mei啊!你想想張清用的是飛石,這不就正是沒有羽毛的箭么?

那我跟您說,這「沒」字還真不讀mei,而是讀mo,這是為啥?

首先《水滸傳》雖然是施耐庵的著作,但水滸英雄們的事迹最早就記載在南宋的一本筆記小說《大宋宣和遺事》中,這部小說里不但描述了宋徽宗、蔡京等昏君奸臣外,還描述了梁山英雄們的聚義,這也是《水滸傳》的藍本,也就是說水滸傳從宋末開始就有了好漢們的相關信息,而施耐庵吸收了其中的故事,自己又新編了一些。

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大宋宣和遺事》中也記載有梁山三十六天罡聚義,不過與《水滸傳》不同的是梁山好漢只有天罡而沒有地煞,而宋江不在這三十六人之列,天罡星排行之首乃是智多星吳加亮(水滸傳中改為吳用字加亮)。不過宋江雖然不入天罡三十六星,宋江可是他們的頂頭上司—「天書付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使呼保義宋江為帥」。

除了《大宋宣和遺事》對梁山好漢有記載外,同時期的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中也對好漢們進行了描述和歌頌。很巧的是這兩份記錄中都有咱們講的這位沒羽箭,不過人家是「張青」而非「張清」,龔開是怎麼描述張清的?「箭以羽行,破敵無頗。七札難穿,如游斜何。」

給大家解釋一下的就是這七札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就是鎧甲。任憑你石子打的再好恐怕也做不到能夠打穿七層鎧甲吧?這實際上是用一個典故:飛將軍射虎。有一次李廣打獵的時候看見一隻老虎,一箭射去「中石沒簇」。也就是說李將軍這一箭是夠狠的,連帶著羽毛也射進去了,而這簇通羽。所以沒羽的意思並不是沒有羽毛的箭,而是代表這位爺射箭射的又准力道又大,張清的原型應該是個神箭手。而施耐庵老哥在創作時參考了其他的話本小說,估計給誤解成了張清用的還真是無羽之箭,那肯定就是暗器或其他東西咯,所以給張清的武器換成了石子,但這個沒字,還是應該讀mo。

這種換名字換兵器的情況在水滸中並不少見,劉唐老兄就是其中之一。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劉唐的外號可不是「赤發鬼」(在水滸傳的影視作品中劉唐總是留著一頭火紅的頭髮和鬍鬚),人家正經的外號是「尺八腿」,您聽起來可能不理解,這個尺八腿是個什麼玩意兒?您看龔開的三十六好漢贊就明白了:將軍下短,貴稱侯王。汝豈非夫,腿尺八長。其實就是說劉唐老哥的身材,劉唐的腿長一尺八,大家肯定很好奇難道是古代的長腿歐巴?非也非也!宋代一尺相當於咱們現代的二十三公分,也就是說劉唐老哥是個小短腿:只有四十公分左右(也就是只有四十厘米!),按照正常人的比例劉唐老哥簡直是個侏儒(身高估計超不過一米.......),不過好在劉唐是個上長下短的身材(龔開說這是個富貴相,三國時期的孫權也是上長下短),不過想想這身材還真是詭異.......

所謂的赤發鬼不過是尺八腿以訛傳訛給改變了而已,不過劉唐也有原來的長身短腿的「大漢」變成了一頭紅髮的「外國人士」,真不知道劉唐願意選擇哪一個.......

不過外號雖然變了,但施耐庵老先生對劉唐也算不薄,戲份上大大的照顧了劉唐一番(從智劫生辰綱開始就出場了。)真正慘的是誰?盧俊義。

看水滸傳恐怕對盧俊義的印象僅限於武功牛逼,被宋江等陷害上了梁山,雖然地位高但劇情存在並不強了,盧員外既無英雄氣概也絲毫沒有家財萬貫的財主派頭,寫的是不倫不類,這樣的人物為什麼能夠坐上第二把交椅呢?

很簡單,因為施耐庵對盧俊義的事迹進行大幅度的閹割,這位爺不但戲份上被施耐庵大刀闊斧的刪除,連姓名都給改了……

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就有盧俊義的事迹,不過人家不姓盧而姓李,楊志、李進義和孫立等十二人被派往太湖押解花石綱,結果這些人首先結為兄弟,發誓如果有人發生變故互相援救,結果楊志和孫立在押解過程中為風雪所阻,楊志在潁州等待孫立,盤纏用盡之下只能賣刀,遇上一個惡少想要搶楊志的寶刀,爭奪之下楊志一刀要了惡少性命被發配,孫立星夜趕回京師報告李進義,李進義帶著十一人殺了公人救出楊志,一伙人上太行山落草。

由此可見這李進義是十二制使的領袖,更是落草的先驅,自然在好漢中有著說一不二的地位,所以在《大宋宣和遺事》中第一人是智多星吳加亮,後一位就是玉麒麟李進義。

可是施耐庵在寫水滸時只吸收了李進義在梁山的地位,而把他與其他人押送花石綱這段表現李進義反抗精神的主要內容給刪去了,更把名字改成了盧俊義,所以就出現了盧俊義呆板的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死傷5萬人,損失千億美元,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有多慘?
如果有人說孔子的子孫也參加過農民起義,你信不信?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