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陶淵明,內心的寧靜,就是最好的修行!

陶淵明,內心的寧靜,就是最好的修行!

靜觀自在,認清自己的內心

一個人的痛苦多半來源於妄念,就是追求了自己不該追求的東西。

我們苦苦追求,求而不得,又遲遲不肯放下。內心波瀾四起,痛苦萬分。

其實我們追求的很多東西,並不是生命所必須的,也未必是契合自己秉性的。

陶淵明一生兩次出仕,一次是江州祭酒,一次是彭澤縣令。

他討厭官場的迎來送往,討厭對上級的卑躬屈膝。

最終,他選擇回歸田園。

他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他突然醒悟到自己過去的錯誤,名利官場根本不是自己的菜,也不是自己證明價值的唯一途徑。

回到自己的田園,耕讀為業,寫詩自娛。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的心終於安定了下來。

中國歷史上從此少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小官,卻多了一個偉大的詩人。

人生就是這樣:只有安下心來,才能認清自己,才能開出自己的花。

隨遇而安,保持一顆平常心

王維有一首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走到沒有水的地方,就坐下來抬頭看看雲。

不要太在意外在的環境,不要太在意得失榮辱。

只要內心安寧,人生處處都是風景。

陶淵明曾寫道: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人生就像是一個小舟,在命運的巨浪中前行,何時上岸,何時翻毀都不是由人掌握的。

何必想那麼多呢。

縱然再執著,再難放下,人也終究會離開這個世界,得失榮辱,名利權位,都是過眼雲煙。

不妨安頓心靈,超然豁達。

去耕田、去寫詩,去喝酒,去陪伴父母親人。

保持一顆平常心,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就是人生幸福的真相。

淡泊寧靜,減少自己的慾望

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這個滿足了,那個就會冒出來。被慾望拿捏的人,就像背負枷鎖的囚徒,永遠不得解脫。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知足,保持淡泊,人生才有不會遭遇禍患。

諸葛亮曾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看清名利榮辱,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保持內心的安寧,才能抵達自己的方向。

人心是一個有限的容器,能裝的下慾望,就裝不下其他。

減少干擾,人才能專註,才能篤定。

在離開官場之後,陶淵明不再搖擺于歸隱和出仕之間,真正意義上定下心來。

他給自己寫的自傳中說道: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他獨自堅守著清貧。

也正是這樣的堅守,讓他得以清除內心的雜念,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成為詩人陶淵明,寫下不朽的詩篇。

大千世界,萬種誘惑,內心的寧靜,才是最好的修行。

認清自己,隨遇而安,保持淡泊的心境,人生才有安寧幸福可言。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李時珍推崇有加的補虛還陽之寶,每天用它,體內寒氣就散了!
從皇帝卧室說起:住大房、睡大床好不好?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