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三尺白布

嗨喲

腳蹬石頭

嗬嗨

手刨沙呀

嗨著

往上爬喲

嗨著著……

古往今來,千里川江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船隻主要靠人力推撓或拉縴航行。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資料圖:裸體拉縴李風 攝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木船運輸基本退出歷史舞台。與木船一起消失的,還有三峽縴夫。而今在湖北巴東神農溪等一些地方,縴夫拉縴僅作為一種旅遊展示而繼續存在。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行走在神農溪邊的三峽縴夫 李風 攝

逆流前行的縴夫、雄渾蒼涼的川江號子,曾經三峽最動人的風景,如今已成峽江深處漸行漸遠的「遺韻」。未來,我們還能見到他們嗎?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逆流前行的縴夫曾是三峽最動人的風景 李風 攝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神農溪是湖北省巴東縣長江北岸的一條常流性溪流,發源於「華中第一峰」神農架,於巫峽口官渡鎮匯入長江,全長60公里。

縴夫是指那些專以纖繩幫人拉船為生的人。早年神農溪兩岸村落的村民出行、運輸貨物,都要依靠縴夫用人力拉動船身。為了生存,他們冒著嚴寒酷暑和生命危險,光腚拉縴,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困苦。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縴夫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困苦 李風 攝

上午十點,當遊客們來到河邊,65歲的曹永畢「唰」地一下從「豌豆角」小船上站了起來,招呼縴夫們上陣,他們穿著草鞋、喊著號子、三人一組將纖繩掛在肩上,踩著溪邊鵝卵石彎腰低頭逆流行進。曹永畢唱著縴夫號子,身後拉縴的同伴們應聲附和,蒼涼的縴夫號子回蕩在神農溪的山崖中。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縴夫以纖繩幫人拉船為生 李風 攝

扁舟形狀如豌豆,俗名「豌豆角船」,傳說這種渡船由炎帝神農氏所發明,故也稱「神駁子」。縴夫拉縴所用的纖繩是用均勻的12股老叢竹篾編製而成,放在滾開的水裡煮過後,極具韌性,也不會傷害縴夫的手。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扁舟形狀如豌豆,俗名「豌豆角船」 李風 攝

拉縴時,縴夫們將搭脖子拴在纖繩上,傾斜著身體,將體重壓在纖繩上轉化為拉縴的動力。一艘「神駁子」往往會安排5個縴夫,排序不同,分工各異,拉頭纖的縴夫則負責領頭喊號子。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縴夫們將搭脖子拴在纖繩上 李風 攝

曹永畢說,那時候拉一船貨從長江口的官渡鎮回現在的沿渡河鎮,上水要3天的時間,如果遇到暴雨山洪還要找地方躲避,來回的時間就更長了,吃住都在船上。

寒冬臘月、滴水成冰的枯水季節,船隻最容易擱淺。這也是縴夫一年中最苦的日子,他們僅上身裹了個棉襖,依然赤裸著下身跳下水中拉船,在冰水中一泡就是大半天。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無論酷暑嚴寒,縴夫都要下水拉船 李風 攝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資料圖:裸體拉縴 李風 攝

「別人早上起來是穿褲子下地,我們則是脫褲子下水。」60歲的老縴夫陳鄉坪說,冬天裡每次拉完纖回到船上後,都會燒幾鍋熱水來燙腳。「要燙三四次身上才會暖和。」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一艘船往往會有很多個縴夫共同拉縴 李風 攝

「職業縴夫」號子聲聲

早年在神農溪,木船曾是運輸、出行的不二選擇。縴夫逆流而上,沿河赤身拉縴,與險灘惡水搏鬥,高唱「川江號子」,成為長江三峽一道古樸的風景。

2003年後三峽蓄水,20公里的溪流變成平湖,機動船可以直接開進神農溪,2006年後該地區大部分村莊通了公路,木船運輸基本退出歷史舞台,三峽縴夫也逐漸消失。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三峽縴夫正在逐漸消失 李風 攝

2010年開始,隨著神農溪旅遊的興起,三峽縴夫又逐漸出現在民眾面前。雖然他們從此前拉縴為主的「功能縴夫」轉變成為了以觀賞為主的「旅遊縴夫」,但他們依舊為自己能重操舊業而開心。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旅遊興起讓三峽縴夫又出現在民眾面前 李風 攝

巴東縣是國家級重點貧困縣,曹永畢家在巴東沿渡河鎮野馬河村三組神農溪邊的半山上,這裡的幾個村莊是全國重點旅遊扶貧村。曹永畢每天下班後都要趕回家去,一家人的生活都是由他一人來照顧。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曹永畢是家中唯一的勞力 李風 攝

和曹永畢一樣,受地理環境影響,當地不像三峽其他地方能出產柑橘和茶葉等農產品,因此很多縴夫家庭都是貧困戶。

2014年精準扶貧以來,曹永畢的家裡生活狀況改變了很多,特別是近幾年來,當地政府把神農溪上游沒被淹沒的河道進行了清理,恢復了拉縴旅遊項目,縴夫們每月有了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也改善了不少。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縴夫們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李風 攝

老縴夫譚明濤說:「現在搞旅遊拉縴,上下沒有幾公里,主要是表演給遊客看,沒有以前那樣辛苦了,今年60歲了,目前身體完全沒有問題,還能拉上幾年。」

「旅遊名片」背後的傳承危機

上世紀80年代,神農溪縴夫名揚四海,縴夫拉縴也成為三峽一道亮麗的旅遊名片。三峽蓄水後,昔日峽谷險灘都沉入江底,神農溪部分自然景觀不復存在,加上交通環境不斷改善,眾多的縴夫紛紛「失業下崗」。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縴夫拉縴成為三峽的旅遊名片 李風 攝

神農溪縴夫景區的負責人梅俊華說,縴夫拉縴旅遊項目現在越來越受遊客歡迎,遊客人數逐年增加,景區除了長期在此上班的20多位老縴夫外,在旅遊旺季和黃金周的時候還會把河周圍其他多個村莊的縴夫招來拉遊客。

不過,梅俊華表示,每年能招來的人數也是逐漸在減少,目前這批縴夫平均年齡在55歲左右,也不知道他們還能拉幾年,現在的年青人吃不了這個苦,沒有一個想來學拉縴的,包括縴夫們的後代也都紛紛外出打工。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神農溪景區的縴夫平均年齡在55歲左右 李風 攝

目前神農溪有25位老縴夫長期在此營生,這批老縴夫平均年齡在55歲以上,其中最大的68歲,年齡最小的也有48歲了,很多老縴夫都是家裡幾代人依靠拉縴維持生計。

「光腚縴夫」凝固三峽記憶 縴夫民俗將面臨失傳

縴夫們將打濕的草鞋放在一起晾曬 李風 攝

由於年青人不再拉縴,老縴夫年齡偏大,隨著老縴夫的逐漸離去,縴夫們那些傳統的拉縴技法、掌舵技術、操桿技術、闖灘技法,以及當地特色的「豌豆角」船的製作技術等等縴夫民俗都將面臨失傳。

作者:李風 董曉斌 郭曉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美稱準備「不預設條件」談判,伊朗斷然拒絕:文字遊戲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