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MIT「人造肌肉」登上Science封面,能提起自重650倍的物體,伸縮10000次都不壞

MIT「人造肌肉」登上Science封面,能提起自重650倍的物體,伸縮10000次都不壞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兩種普普通通的材料,結合在一起卻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MIT造出的這種「人造肌肉」,只要稍微加熱十幾度,就能自由伸縮,進而拉動自重650倍的物體。


而且,「人造肌肉」本身十分纖細,製作方法也算不上高精尖,非常易生產,能非常方便的應用在醫療、假肢、工業生產等各種場景中,幫到更多人。


現在,這塊特殊的材料也登上了Science封面。


神奇材料哪裡來

研究人員的選擇了兩種熱膨脹係數不同的聚合物材料:

高密度聚乙烯

環烯烴共聚物彈性體


將兩種材料粘合在一起,變成了雙層的長條狀,拆開看,是這樣的結構:



是不是像極了雙層的PRETZ餅乾?



現在,這根長條在顯微鏡下是這樣的:



之後,對這根材料進行拉伸處理。


它就變成了彎彎曲曲的樣子,像黃瓜的卷鬚一樣的結構。



現在,「人造肌肉」正式成形了。



它有著彎曲的外觀,看起來就像座機的電話線一樣,讓人有把它拉開再彈回去的衝動。



而內部的結構也變成了這樣:



強力效果

只不過,如果你想要拉伸它,並不像拉電話線那樣容易,而是需要藉助外力:


溫度


這裡不需要劇烈的溫度變化,大概加熱個十幾度就有明顯區別:



4秒鐘的時間內,從22℃加熱到36攝氏度,原本只有2厘米左右的「電話線」,迅速縮短到只有原來的一半左右。


而且,這種隨溫度的變化是可逆的,在溫和條件下,循環往複10000次都可以堅久耐用。


就靠著受熱縮短的這種特性,它能拉起自重650倍的物體。比如拉動砝碼:



拉機械臂:


具備商用潛力


這些「人造肌肉」的生產過程其實並不難,而且還可以生產成各種尺寸,從幾微米到幾毫米不等,長度可以達到數百米,在這樣豐富的尺寸下,哪怕是拉動精細小部件,也可以實現了。


另外,研究人員還測試了溫度、拉伸長度等因素之間的關係,發現在「加熱拉起重物」這個過程中,所有的溫度、長度、重量變化都是有規律的,因此,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如果需要反覆拉某樣重物,可以精確計算出需要的「人造肌肉」長度和需要變化的溫度,能夠精確的應用在各種場景下。


即使是沉重的東西,也可以將許多根「人造肌肉」組合在一起,共同拉動重物。


加熱可能會有些麻煩,但將來,研究人員準備將光纖或電擊等集成到「人造肌肉」之中,從內部開始加熱,這樣就免去了外部加熱的麻煩。


因此,未來這種材料完全可以用在機械臂、殘疾人的假肢等場景下。另外,研究人員還表示,在醫療場景中,這種材料也能用在微型醫學設備中,比如進入動脈做手術的醫療機器人等。


最後,研究人員還說,由於它的原理是兩種材料的熱膨脹率不同,因此如果加以改進,嘗試不同的原料,就可以造出類似的許多種材料。


MIT團隊


這項研究的整個作者團隊共有11個人,他們來自MIT、哈佛、華盛頓大學,兩位共同一作Mehmet Kanik和Sirma Orguc目前都在MIT。


Mehmet Kanik畢業於土耳其比爾肯特大學(Bilkent University),現在是MIT的博士後,他同時在電子研究實驗室和材料科學工程系,主要從事材料科學的研究。



Sirma Orguc則是MIT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的研究生,此前曾在中東科技大學取得了電子電氣工程碩士學位,現在也是IEEE的student member。


傳送門


Strain-programmable fiber-based artificial muscle


Mehmet Kanik, Sirma Orguc, Georgios Varnavides, Jinwoo Kim, Thomas Benavides, Dani Gonzalez, Timothy Akintilo, C. Cem Tasan, Anantha P. Chandrakasan, Yoel Fink, Polina Anikeeva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9/145




AI社群 | 與優秀的人交流


小程序 | 全類別AI學習教程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 ?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喜歡就點「在看」吧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子位 的精彩文章:

AI技術紅利,究竟被誰吃掉?

TAG:量子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