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過夜不餿?這種酷暑天您不妨試試
明代許次舒《茶疏》中說:「茶滋於水,水籍乎器,謁成於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當今,不同材質、式樣的茶具層出不窮,但真正稱得上品茗妙器的卻微乎其微,建盞可謂其中一種。
有盞友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24℃的溫度下,將自家新炒好的青菜分別放與建盞與普通的白瓷碗中,24小時後看結果:
一、兩種碗里的菜顏色都不再翠綠,但相對來說建盞杯里的菜顏色會更好看一些些
二、白瓷碗里的菜已餿,不能再食用,而建盞杯里的,沒壞,依然能夠吃
結語:
實驗太匆忙,沒有考慮太周全,如果將兩種碗上面都蓋上蓋子,減少與空氣的接觸,實驗時間可以再長些,比如兩天三天,應該對比效果會更明顯,建盞杯里的菜有可能還能保持翠綠哦.....
建盞為什麼可以「盛暑越宿不餿」?
建盞氣孔在高溫中胚體的鐵吸出,在加入油柴讓窯爐內產生一氧化碳,然後吸出的鐵開始轉換,變成小斑,慢慢的小斑凝聚在一起最終形成大斑,氣孔就是吸出的鐵留下的,簡單點說就是皮膚呼吸時產生的,多少都難避免,所以,建盞氣孔屬於正常現象。
氣孔並不是瑕疵,建盞的工藝決定成品會產生氣孔。建盞胎體使用的主要原料是含鐵量很高的粘土,並非其他瓷器使用的高嶺土,即使釉面玻化很好也不能把氣孔完全消除,古今的手藝人都不能。
雖然建盞的氣孔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匠人可以做到令氣孔更小、數量更少;比如玻化好的建盞,氣孔現象通常會得到改善。而且氣孔的存在,也不影響釉面完整性和日常使用。
建盞胎內蘊含許多小氣孔,非常有利於茶湯的保溫,而且,能夠很好的軟化水質、激發茶香。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功效建盞是如何做到的?建盞看似簡單的小碗,實則從最初的設計到最後的製作都有特殊的功能設計,所以建盞飲茶能夠長時間保溫且能提高茶湯鹼性,從而更好的激發茶香。至於軟化水質,目前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不過個人覺得比較靠譜的是建盞釉的氣孔率這種特性決定了其改善水質的功能。氣孔可以吸附鈣鎂粒子,減少水的硬度,變得柔軟、甘醇,而且建盞保鮮效果很好,可以有效防止變質。
建盞在使用過程中受到茶湯沁、潤所發生的變化,可遇而不可求,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變化。久而久之,建盞會越來越有亮澤,亦或煥發出七彩光斑。
有句話叫「修於內而形於外」,是講人的修身養性,如此看來養盞如養性,養盞之道,其實就是養人之道。正所謂「品茗能養生,賞盞能養神」,建盞品茗之美妙,待各位領悟!


※柴燒建盞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歷代帝皇捧在手心裡寵溺的雅物——壓手杯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