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哈佛大學情商課分享:每個人都是座金礦,只不過有待去發現!

哈佛大學情商課分享:每個人都是座金礦,只不過有待去發現!

蘇珊·桑塔格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學藝術家、勇敢無畏和堅持原創性的思想者、直面現實又勇於追求真理的勇士。代表西方新銳獨立思想的蘇珊·桑塔格,在闡釋之風盛行之時,大膽提出反對闡釋理論,強調用「新感受力」去重估藝術。她實踐著嚴格的知識分子的行為準則,堅持捍衛創作精神及想像力的主權。

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是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之一。同時她也是美國20世紀最大膽獨立的先鋒小說家、批評家之一。其作品思想前衛,文筆犀利,如代表作:《反對闡釋》、《重點所在》 、《在土星的星象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等。而《反對闡釋》是蘇珊·桑塔格的成名作。

《反對闡釋》的背景介紹

《反對闡釋》是美國蘇珊·桑塔格的第一部批評文集, 在這部作品中,桑塔格採用了一種「反智主義」的極端姿態,熱烈而又激情地為遭受輕視、誤判、忽略的當代藝術辯護。她說:闡釋是一種智性對藝術報復的方式,它缺乏智性的判斷。因此桑塔格非常強調藝術本身的形式與張力,並亮出了「新感受力」的美學主張 、「反對闡釋」等顛覆性、革命性的口號,並且沖著二元對立的價值評判體系發起了強有力的宣戰。正是借著《反對闡釋》, 桑塔格明確無誤地傳達了她在新語境下構建形式美學並以此來感知藝術的夢想。這樣的理想也奠定了她之後的創作和批評原則。文集里《反對闡釋》、《一種文化與新感受力》、《「坎普」札記》、《論風格》文章是非常明顯地展現了這種思想。

雖然桑塔格將題目定為「反對闡釋」,但是就像她在書中提到的那般「闡釋本身必須在人類意識的一種歷史觀中來加以評估。在某些文化語境中,闡釋是一種解放的行為,是從市區的過去逃脫的一種手段。在另一些文化語境中,它是反動的、荒謬的、懦怯的和僵化的。」她反對的是後者的闡釋:狹隘的以所謂的模式來框定原作品的內涵,那種偏狹而又自大的闡釋。

毫無疑問, 蘇珊·桑塔格的《反對闡釋》文集即是她的形式美學主張的藝術實踐, 在這部作品中,其形式美學的主張還反映在她的文學風格、寫作策略等方面。她在《反對闡釋》文集中花了大力氣去評論那些踴躍參與藝術形式實踐的作家。在寫作策略方面, 桑塔格是從欣賞者的感受和體悟出發, 對作品帶來的感官體驗做出細膩而又詳盡的描述,但是卻迴避談到藝術的內容及意義, 也不會深究其創作者的創作動機和寫作背景, 用感官批評的寫作方式對應的是反線性的散文論敘形式, 這樣的寫作方式展現了桑塔格對形式的敏感性,再此基礎上也為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建構形式美學的理想是桑塔格對唯美主義觀點的深層次思考。但是讀者還包括部分學者只看到《反對闡釋》的激進面卻忽視了她對嚴肅性的尊重。不可否認蘇珊·桑塔格的反對闡釋是一種對意義的理性化反抗,她說:新感受力是多元的,她所想實現的感受力, 是可以把形式與審美、道德與內容和諧起來的感受力,並將它們適度進行調和與平衡的感受力。但是想要擁有桑塔格的這種多重感受力, 還需要我們除了勇氣之外過人的智慧。

傳統闡釋理論的危機

從古典主義發展到浪漫主義,然後再演變成現代主義,對於藝術作品內容的理解和獲取,長期以來都是讀者所求索的目的:從柏拉圖的模仿說一直演變到當今,藝術作品都一定要有原型,它所承載的觀念非常牢固,幾乎成為了千古不變的真理,由於如此深入人心的觀念,各學者、批評家等又繼而發展了各種流派,如心理分析、闡釋學、接受美學等。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被過度闡釋的情況,極為普遍。而藝術發展至後現代主義階段,全新的創作意識和藝術形式不斷湧現出來,並且給傳統闡釋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與挑戰。蘇珊·桑塔格等學者和批評家明銳地發現傳統闡釋學存在著闡釋過度及內容不清晰的情況,因此對傳統闡釋學開始持否定的批判與質疑。

站在傳統闡釋學的對立面,蘇珊·桑塔格提出要削弱內容的觀點,在她看來,通過削弱內容的方法可以讓讀者和觀眾看到作品本身,並通過內容削弱的方式,且描述和闡釋必須遵循作品的本真。基於以上的出發點,桑塔格亮出了反對闡釋的鮮明旗幟。而且這樣做,蘇珊·桑塔格認為可以更好地保護和維持作品的本真,而免於過度闡釋的入侵。那麼我們該怎樣闡釋作品呢?桑塔格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更加關心的是藝術的形式,而並非藝術的內容。她說「對內容的過度強調使得闡釋變得極其自大。如果懷有對形式上的更寬泛、更清楚的理解就可以消解闡釋的這種自大。」蘇珊·桑塔格還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反對闡釋的觀念,從一定意義上提升了藝術作品的形式的地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新的藝術形式的發展。

反對闡釋理論的合理性

蘇珊·桑塔格的反對闡釋觀點其實是堅持藝術的獨立性,反對過度運用的傳統闡釋理論的觀點,桑塔格認為:「藝術是多項內容形成的不可靠的理論上的闡釋,是對文學藝術的不敬、無理與冒犯。」比如一部文學作品《卡夫卡》的誕生,隨之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闡釋理論,他們把藝術作品劃歸在各種名頭的理論系統中,而卻將作品的解讀與感受淪落為理論的辯護元素。蘇珊·桑塔格認為,這樣的解讀模式即使發展和豐富了藝術理論體系,可仍然是對藝術作品的某種冒犯與利用。桑塔格強調她的反對闡釋是:「反對過度依賴理論話語;反對各種理論話語對藝術作品的一廂情願而又樂此不疲的闡釋。」她所提倡的反對闡釋:「是用感受力重估藝術」。她曾經用「透明」這個辭彙來描述藝術和批評的最高境界。她說:「透明是指體驗事物自身的那種明晰,或體驗事物之本來面目的那種明晰。」她認為,讀者需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去體驗作品的明晰,而不是套用各種理論觀點來裝點自己的感受和修飾自己的鑒賞力。她還特別提醒:「反對過分闡釋、強調重視形式,同時,更應用心去感受藝術作品本身的魅力。」桑塔格這樣闡釋她認同的三種感受力:「第一種是源於道德;第二種是審美和道德相結合的感受力;第三種是純粹而清透的『坎普』審美。」讀者怎樣才能從第一種過渡到第三種感受力呢?那就需要我們拋開一直強調的作品的內容內涵以及道德鑒賞這些有意圖的感受力,而不斷加強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那麼當我們去試圖闡釋與理解藝術作品時,自己的內心需要遵從那種純粹而透明的感受,那一定是審美層面上的感悟與體驗,而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儘力掙脫道德與內容的束縛,用真切的感受力去重估藝術給我們帶來的衝擊力和審美體驗。

蘇珊·桑塔格提出的用感受力來重估藝術的觀點即是要讀者從各種闡釋學理論中抽離出來,冷靜下來。她的反闡釋理論就是「反對過度的闡釋,反對唯一的闡釋,要求削弱作品的內容,重視作品形式」;她的反闡釋理論也是反對理論的過分應用,提倡用感受力去重估藝術,持這樣的觀點的桑塔格即是感性而又理性的,她的反對闡釋思想也透著這兩種兩面性,對我們在鑒賞任何藝術品的方法上指明了方向,她那散發著哲理而感性的思想之光也為我們在未來的闡釋及審美的探詢之路上投下了睿智的指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10個心理學術語,懂點心理學,不做心理盲者
哲學詩畫原創小詩:靈魂,它已忍飢挨餓許多年!

TAG:哲學與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