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如何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智慧

如何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智慧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余莉品讀《群書治要》

如何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智慧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63集06 全文2140字,閱讀需6分鐘

【曾子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私慾。從事於義。可謂學矣。】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五《曾子》。

如何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智慧

這段話告訴我們,怎麼樣才叫好學。古人說「好學近乎智」,無論是求學還是求道,都需要好學、願學、喜學,這樣才能成就。我們看大凡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物,都不是老師逼出來的,都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全都是自主自願地去學習,不用老師去逼。因為他自己能夠廢寢忘食地用功,這樣的人才能夠成就。曾子就給我們做出了「好學近乎智」的榜樣。曾子的這一段話,出自於《曾子·修身》篇,教導了我們什麼叫真正的好學。

『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攻誰的惡?不是責備別人的過惡,而是責備自己的不良行為,自己的過惡,儘力地改正自己的缺點習氣。「求其過」,也是求自己的過失,而不是去看別人的過失。「強其所不能」,就是儘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自己還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要加強,要勉勵自己做得盡善盡美。

如何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智慧

『去私慾』,就是克服自己的私慾。像顏回來問孔老夫子什麼是仁,孔老夫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凡是不符合於禮的行為,都不要去做、不要去說、不要去聽,甚至連起心動念都不可以,這樣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慾。

『從事於義』,所作所為都要符合於義的標準,去做符合道義的事。古人告訴我們,義的標準就是《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凡是起心動念、言語行為都符合這三個標準,這才叫「從事於義」,這樣做才稱得上是好學。

後面還講要珍惜時日來學習。「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弗辟,易者弗從,唯義所在。」「愛日以學」,就是要珍惜時日來學習。「及時以行」,你看古代的人,他非常地珍惜時間,廢寢忘食,挑燈夜戰,甚至頭懸樑、錐刺股,這樣地發憤讀書才能夠有所成就,還要適時地把所學的付諸於行動,在生活中去落實。難做的也不迴避,容易做的也不盲從,只考慮它是不是符合道義。

如何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智慧

「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每天早晨就攻治學業,到晚上就自我反省檢查,這樣一直到老死,一輩子都這樣堅持,這才可謂堅守學業。這段話也是曾子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我們分享。我們看《論語》上講「吾日三省吾身」,他每一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他自己確實是這樣做的,否則也說不出這樣好的教誨。

後面還有一段體現曾子好學的話:「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君子之學,致此五者而已矣。」君子學了之後,還擔心自己學得不夠廣博,擔心並沒有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意思,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去這樣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已經理解了,又擔心自己不能夠付諸行動。這個「行」和上面的「習」還是有一點區別。

「患其不習也」,這個「習」是溫習的意思,他的知識已經很廣博了,又擔心自己不能夠時時地溫習。而下邊這個「行」,就是在生活中去實行,既然在生活中去實行,既能夠在生活中去實行,又擔心在行動上做不到謙讓,所以說「患其不能以讓也」。所以君子之學只是把這五個方面做到,才稱得上是君子之學。

如何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智慧

孔子他也給我們表現了一個好學的榜樣,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就是孔子所住的附近一定有忠信的人,但是他們都沒有我好學。所以孔子為什麼能夠成為聖人,他是怎麼成為聖人的?他就是靠好學而成就的。所以我們講「好學近乎智」,好學和智接近了。為什麼說接近了?因為這個智慧是我們本性之中本有的,本自具足。

通過什麼把這個智慧開顯出來?通過向古聖先賢學習。古聖先賢把他們開啟自性明德、自性智慧的方法記載在經典之中了,我們向古聖先賢學習,也幫助我們開發自己的本性明德,所以說好學近乎智。通過學習就可以接近智慧,接近本性的明德。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不能靠別人逼迫,必須要自己知道學習的意義。而學就要學聖賢書,學就要學做聖人,所以古人說「讀書志在聖賢」。學習的目的不是學習知識、學習技能,重要的是學習聖賢教誨、學習四書五經。我們看現在的人也很好學,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的文化也能夠被我們所接觸,很多人也很好學,但是學的方向、方法不對了,也沒有受到很大的利益。

如何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智慧

我們看中國古代的皇帝也很好學,現在的人也很好學,但是為什麼學的成就、學的結果不同?原因很簡單,就是學的內容和古人不一樣了,學的方法也和古人不一樣了。中國古代的皇帝要學的時候,他一定是請一個對經典(包括儒釋道的經典)很通達的人,給他講一段聖賢教誨,他帶著群臣一起來學習。

特別是像康乾盛世的時候,皇帝都會禮請儒釋道三家的大德,也就是把儒釋道的經典給自己講解一下,他帶著文武百官一起來學習。所以全國上下的思想高度的統一,自私自利的心就沒有生起,這樣才創建了康乾盛世。但是到慈禧太后當政的時候,儒釋道的大德也在講經,但是她每一天去聽課,好像聽到這個大德們都是在批評自己。最後,她一生氣,就把宮廷講經的傳統給廢棄了。結果「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三日不讀聖賢書,自己自私自利的心就生起來了,上下思想觀念就不能統一了,結果導致了清朝的急劇腐敗,最後八國聯軍入侵,清王朝它覆滅了。所以清朝的覆亡,並不是因為講傳統文化的原因,而是恰恰因為廢棄了傳統文化所導致的。

如何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