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開禧三年(1207)十一月三日 ,主持南宋朝政的太師、平章軍國事、平原郡王韓侂胄早朝經過臨安六部橋(今浙江省杭州市中河南路西側的中河之上, 南宋時期是官員上下班的必經之路),中軍統制、權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禁軍將領在宋寧宗楊皇后(南宋寧宗恭聖仁烈皇后)與禮部侍郎、資善堂翊善史彌遠等的指使下,自稱有聖旨,率領300士卒對韓侂胄突然襲擊,韓侂胄雖然倉促無備,但是也指出聖旨是偽,夏震等哪裡管他的反駁,直接用武力將他的轎子擁出,至玉津園夾牆內(擊打、敲打)死韓侂胄。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太師、平章軍國事、平原郡王韓侂胄,南宋權相,北宋名相魏郡王韓琦曾孫。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六部橋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中河南路西側的中河之上, 南宋時期是官員上下班的必經之路。

韓侂胄被殺害後,史彌遠在金國當政者的要求下,將他的首級用匣子裝盛起來送往金國,以此為條件簽訂了《嘉定和議》,這就是所謂的『函首安邊』。

『函首安邊』也就是送執政大臣的頭顱去敵國求饒,在當時與後世都被認為是有損國格的行為,即使是許多韓侂胄的反對者也不以為然,出言譏誚,但是史彌遠等人的理由是,這是金國方面提出的和談條件,不得不然。

除此之外,楊皇后、史彌遠等人所提出的殺韓侂胄的理由也與之類似:因為開禧北伐受挫之後,金國方面提出以其首級作為議和條件,致使韓侂胄惱羞成怒,意欲再次用兵,也就是楊皇后對寧宗所說的『侂胄再啟兵端,將不利於社稷』、『殺兩國百萬生靈,若欲追回他,我請先死』,總的意思就是,雖然這未必是最佳對策,但是是為了南宋社稷不得不當機立斷採取的措施,而韓侂胄因為和談條件涉及到自己的性命而不顧社稷安危魯莽滅裂行事,本身就說明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

然而,韓侂胄之死的真實原因果然是這樣的嗎?!

開禧北伐受挫之後,金國方面最初提出的和談條件是『稱臣』、『割地』與『獻首禍之臣』,所謂『獻首禍之臣』,金國方面並沒有明確提出是誰,所以宋寧宗下旨給主持和談的宋臣轉達金國說用兵是蘇師旦、鄧友龍、皇甫斌所為,並非朝廷之意,實際上是拋出了替罪羊,雖然據說金國方面態度強硬地提出了『侂胄無意用兵,師旦等安得專』的說法,但是這個說法見於《宋史·韓侂胄傳》,而《宋史·韓侂胄傳》的史料大多基於史彌遠當權20餘年時候對有關韓侂胄有關歷史記載的修改與理學中人的歷史記錄,其可靠性本身存疑。

我們不妨看一下,隨著宋金之間在戰爭中轉入相持階段,宋金之間又開始了和談。開禧三年(1207)正月,韓侂胄命令方信孺為知樞密院參謀官,持江淮督師張岩的書信前往開封,與金國方面進行談判,方信孺於二月抵達開封,交涉對手是金國統帥完顏宗浩。

此時,金國方面提出的條件是金章宗決策定下的『割讓淮南』、『奉表稱臣』、『歲增貢幣』、『縛送賊魁』、『還所俘掠』等五項內容,方信孺同意『歲增貢幣』、『還所俘掠』這兩個條件,但拒絕了其他三個,金國方面堅持『割讓淮南』、『奉表稱臣』,而針對方信孺說並無先例,認為『縛送賊魁』可以『姑置不問』。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開禧北伐受挫之後,南宋與金國之間並不是一邊倒的戰略態勢。

方信孺回到臨安後向朝廷稟報,南宋朝廷在寧宗命令下,經過侍從、兩省、台諫集體討論,同意『還俘獲』、增加歲幣到『紹興和議』的標準即每年輸金銀、絹各25萬兩、匹,也同意『罪首謀』,所謂罪首謀指的是南宋自己對首謀者進行懲治處罰,並不是金國要求的『縛送賊魁』,而且鑒於此時南宋韓侂胄還在掌權,所謂的首謀顯然不可能是指他本人,很大可能就是蘇師旦、鄧友龍等。方信孺帶著這些新條件第二次出使,於同年五月再次抵達開封,因為當時南宋已經平定了在四川叛亂的吳曦,南宋軍事局面更加有利,金國方面做出了讓步,同意南宋不割地、不稱臣,只需要將叔侄之國改為伯侄之國,同時歲幣也不用增加,只要另行支付一筆一次性的犒軍錢就可以

方信孺的多次往返折衝樽俎本文不再細談,他本人因為沒有持有韓侂胄的信件在金國時候偽造了一份被金國方面識破從而誠信受到懷疑,所以金國提出要換和談代表,韓侂胄派出了監登聞鼓院、左司郎中王柟——這裡需要補充一點,方信孺被奪去三級官階貶到臨江軍居住是因為他自劾私自偽造韓侂胄書信被金國方面識破導致議和暫時失敗,而不是像後世史書筆記所說的帶回金國方面要韓侂胄首級的要求激怒韓侂胄而被處罰。

王柟攜帶的韓侂胄答應金國的條件,在南宋史料中不見記載,但在《金史》中得到了保留,簡單說大致是這樣的:

  1. 南宋不對金國稱臣或稱父子之國,而是按照靖康求和的先例改稱伯侄之國;
  2. 歲幣增加為每年輸金銀、絹各30萬兩、匹;
  3. 犒軍錢由金國要求的1000萬兩白銀改為支付錢300萬貫;
  4. 在和議達成後,將首謀者蘇師旦等函首以獻。

我們不妨看一下韓侂胄被殺後史彌遠主持與金國訂立的《嘉定和議》內容:

  1. 依靖康故事,世為伯侄之國;
  2. 增歲幣為銀30萬兩,絹30萬匹;
  3. 雙方疆界與紹興年間相同(即金國放棄新佔領的大散關、濠州等地);
  4. 南宋另給金軍犒軍錢白銀300萬兩;
  5. 南宋將韓侂胄等首倡主持伐金之人函首獻金。

我們不難發現,韓侂胄答應金國的條件,除了沒有他自己的首級,與《嘉定和議》幾乎完全相同。

按照《金史》的記載,金章宗看到條件後要求改犒軍錢300萬貫為銀300萬兩,並要求函送韓侂胄首級贖淮南地,也因此史彌遠等人殺死韓侂胄,但是這個說法根據時間軸看是有很大問題的。

事實上,王柟到達開封是在開禧三年(泰和七年)十一月四日,也就是說在王柟與金國方面接洽的前一天(三日),韓侂胄已經在臨安被害;金章宗向南宋方面提出要用韓侂胄的首級換取淮南之地是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此前的十一月二十日,南宋參知政事錢象祖已經將韓侂胄被誅殺的消息通報金國——王柟傳記中有四名金國將領問王柟『今欲去此人(指韓侂胄)可乎』王柟回答『主上英斷,去之何難』然後四人相顧而笑的記載,這應該也是源於史彌遠等後來對韓侂胄的醜化,編故事的時候變成受韓侂胄指令作為南宋使節的王柟與敵人商量怎麼除去本國的執政大臣,反而醜化了忠心耿直的王柟。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金章宗注重文化,在位期間金國軍事力量有所衰弱。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金章宗宋寧宗時期的金國與南宋對峙地圖。

因此,嘉定和議中關於將韓侂胄函首獻金的要求是金章宗已經知道韓侂胄被害之後臨時追加的,而如果韓侂胄不死,和議的大致條件宋金雙方也已經達成共識,也就是說,韓侂胄之死並不是發生在和談破裂他將要再次興兵北伐之時,而是發生在和談即將成功之時。

於是很顯然,韓侂胄之死,不是因為傳統觀點認為的主和派與主戰派激烈鬥爭的結果,而有其他的內情。

殺韓侂胄的主謀是楊皇后與史彌遠,我們不妨看一下兩人分別的動機。

楊皇后的動機是因為當初寧宗立後之時,韓侂胄支持曹美人而反對她,引發了她的怨恨。

史彌遠的動機是因為他是太子趙詢的老師,因此他未來的政治命運就與趙詢已經其背後的楊皇后捆綁在了一起。

因此之故,誅殺韓侂胄的主謀並不是因為他們是主和派,而是各有非常個人的政治原因。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史彌遠也是一個為所欲為的權相,但是他得以善終,也沒有被寫入《奸臣傳》。

韓侂胄並非沒有意識到自己存在反對者,他原本與右丞相兼樞密使陳自強(曾經是韓侂胄的家庭教師)已經早有計劃利用提拔安排的台諫官彈劾史彌遠與參知政事錢象祖、李壁等人,有意思的是,韓侂胄選擇發動這他設想中的雷霆一擊的時間就是開禧三年十一月三日,也就是說,這天如果韓侂胄順利入朝,在法律與制度的框架內,楊皇后與史彌遠等人必定失敗,因此也可以說,十一月三日是他們消滅政敵韓侂胄的唯一機會。

韓侂胄沒有想到的是,史彌遠等人竟然會以極端非常態的手段勾結禁軍直接以矯詔的方式發動斬首式的政變,這在宋朝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前,有韓侂胄的親信向他告變,但是韓侂胄覺得這種政變太過匪夷所思,根本不相信,正是這樣的輕慢漠視,使得他最終在針對他的政變殺人局中喪了性命。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禁軍統帥夏震是在參知政事李壁的推薦下被韓侂胄任用的,沒想到成為對付自己的殺手。

因為史彌遠等人這樣的政變完全是冒險,所以一夜未睡等待消息的史彌遠到早晨沒有聽到消息的時候差一點想要換衣服逃走;而錢象祖、李壁在等待上朝的官舍聽到韓侂胄的前隊儀仗傳呼太師來了的時候戰慄面無人色;直到夏震前來彙報『已了事矣』,他們才拿出所謂『聖旨』宣布罷韓侂胄與陳自強的官職——事實上,宋寧宗在台諫交相彈劾韓侂胄的幾天之後,還沒有醒悟過來韓侂胄其實已經死了。

韓侂胄之死,是楊皇后主導,楊次山(楊皇后的弟弟)、史彌遠居中策劃聯絡,外朝重臣李壁、錢象祖,禁軍統帥夏震等人共同參與,以最激烈的武裝政變與斬首行動,結束了韓侂胄十餘年的專權,政變的主導者與韓侂胄之間主要是不可調和的恩怨矛盾,而非身為主和派反對主戰派。

為了構建此次政變的合法性,楊皇后、史彌遠等以所謂韓侂胄使南北生靈枉罹凶害,以至敵人專以首謀為言』這個捏造的罪名,將韓侂胄塑造成無視客觀形勢、不顧社稷安危、一意孤行堅持主戰的奸臣』——韓侂胄的這個形象通過《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四朝見聞錄》、《齊東野語》、《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宋史》逐漸成為後人的認知。

通過本文,我們不難發現,實際上在開禧北伐受挫之後韓侂胄並沒有獨斷專行要繼續開戰,金國方面也並沒有堅持將韓侂胄視為首謀賊魁,他的首級也不是簽訂和議的必要條件,實際上,反而在開禧三年下半年,宋金雙方已經就和議達成基本共識,戰爭眼看就要結束,只是因為楊皇后史彌遠等人與韓侂胄的矛盾難以調和,才發生了導致韓侂胄之死的這場政變。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此時的金國背後蒙古已經崛起,金國對南宋也無法扯順風旗提過苛條件。

金國和談條件?主和派當機立斷?都不是,也說韓侂胄之死真實原因

為岳飛平冤昭雪的正是韓侂胄。

當然,換一個角度,後世也多有為身為主戰派的韓侂胄鳴不平的說法,如果韓侂胄本人也在主持和議並就後來嘉定和議』的基本內容與金國達成一致,那麼其實韓侂胄對是戰是和並無堅定的政治主張與操守,他為了免去自己的責任也不惜犧牲曾經的親信部下蘇師旦等人作為替罪羊,在這個意義上,反而說明韓侂胄的關注重點就是自己的權位,對金國到底持何種對策在他看來也並不是第一要義。

而弔詭的地方還有,如果有支持韓侂胄的人貶損史彌遠主持的『嘉定和議』,讓他們感到非常無厘頭的或許是,『嘉定和議』的基本內容,在韓侂胄執政時期其實已經大體確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古論金 的精彩文章:

青春熱血、中年阿附、晚歲去國:南宋陳宜中是不是「逃跑宰相」?
壯遊天下還是到處流浪?趙匡胤年輕時代「漫遊無所遇」的背後真相

TAG:談古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