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古訓:喜聞人過 不如喜聞己過

古訓:喜聞人過 不如喜聞己過

文/崔曉明

有那麼一小撮人,以發現別人的過錯為樂。他們聚集在一起貶損他人,將他人拉下神壇,從中獲得毀滅性的快感。

而一旦有人指出他們的錯誤,他們便本能地覺得顏面盡失,氣勢洶洶,像好鬥的公雞一般,隨時準備把指出他們過錯的人啄得頭破血流。

聞過怒,聞譽樂,這是固步自封,坐井觀天。能聽得進批評,是一種稀缺的品質。

古人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真正的賢者,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論語·憲問》中,子貢議論別人,孔子批評他:「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你端木賜就什麼都好嗎?我是沒有閑暇去對別人說三道四。

《格言聯璧》說:「喜聞人過,不如喜聞己過。」喜歡聽別人的過錯,不如喜歡聽到對自己過失的批評。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毛病和缺點,如果別人不給指出來,自己往往是看不到的,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人只有日日反省,日日知非,才能日日進步。

春秋時期,曾子「一日三省」,內觀己心,外察世界。衛國大夫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非。他派人去訪問孔子,孔子問使者:「夫子何為?」使者回答:「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離去,孔子感嘆道:「使乎!使乎!」

蘧伯玉每天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與醜陋,正心正舉,這是一種心靈的自我救贖。在不斷的救贖中超越自我,凈化己心。孔子的「使乎!使乎!」是對蘧伯玉的高度讚美。

《圍爐夜話》云:「何者為益友?凡事肯規我之過者是也。」《弟子規》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有時候,喝倒彩比戴高帽更重要。

京劇名伶梅蘭芳,在演出《殺惜》時,戲迷紛紛叫好,忽然場內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不好!不好!」喊聲出自一位六旬老者,他望著梅蘭芳,不住地搖頭。

事後,梅蘭芳找到老者,恭恭敬敬地說:「說吾孬者,吾師也。先生言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者指出:「上樓與下樓之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連稱謝。

如今,越來越多的機關和企業廣開言路,歡迎一針見血、辣味十足、紅臉出汗的批評。

華為總裁任正非說:「不要怕批評,要感謝罵我們的人,不拿華為的工資和獎金,還罵我們,是幫助我們進步。」

任正非認為,高級幹部內心強大的表現是經得起批評。世界上肯定會有不同意見,有人給公司提意見是公司的幸事。華為能夠持續地聆聽客戶的聲音,正視公司的錯誤與不足,在一次次的生存危機中做出正確的決策,提升整體競爭力。

我們要懂得,當你發現別人的錯誤時,並不能使自己的錯誤變小。與其盯著別人的錯誤,不如反省自身。與其聽到逆耳的忠言時勃然大怒,不如聞過則喜。只有不斷叩問己心,修正自我,才能竿頭直上,與日俱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菜根譚》:身在事中,心要超事外
做到這幾點 你也可以成為領導者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