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名句的誕生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1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2,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攲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歐陽修·木蘭花

完全讀懂名句

1﹒水闊魚沉:喻相距遙遠,音信隔絕。自古即有魚腹傳書之說。2﹒秋韻:秋天的聲音。

分別之後,不知你到底在何方,離我是遠還是近?滿眼所及,儘是凄涼景象,惹來多少愁悶。你愈走愈遠,逐漸連書信都收不到,河水如此遠闊,魚也沉入深水,我該向何處詢問你的消息?

夜已深,冷風敲打竹林,傳出一片秋聲,數不清的葉葉聲響,皆是我無限恨意。故意斜著孤枕,想入夢中尋你,誰知夢還沒做成,油燈已經燃燼。

名句的故事

《木蘭花》主寫思婦之情。上片先言女子與丈夫(或情人)離別後的孤單,其眼中所見,正如她的心境一樣凄涼不堪,在「漸行漸遠漸無書」中,作者重複三次「漸」字,加強由近逐漸拉遠的意象,又「水闊」象徵距離甚遠,「魚沉」意謂音訊全無,女子因無法獲悉對方消息,不知向誰傾訴愁苦。下片描寫女子斜卧床上,聆聽夜裡秋風拍打竹葉的聲音,彷彿在為她傳達滿腔幽恨,想入夢中尋找挂念之人,怎奈孤枕難眠,直到燈滅天亮,仍不能成寐,這也表示女子期盼夢中相會的心愿,終究落空。其中「漸行漸遠」一語,原指空間距離愈來愈長,也可借代在精神、情感方面,作為抽象距離的表徵。

五代南唐詞人李煜,亦是南唐亡國君主,其《清平樂》下片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此詞並非描寫男女離情,而是作者表達離開南唐,對故國強烈的思念之情。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李煜自故都金陵被俘至北宋首都開封,時常盼望有人稍來有關南唐的消息,結果總令其大失所望。他的綿綿離恨,正像春日荒生野草,不管行至多遠,依稀隨處可見。其中「更行更遠」與歐陽修《木蘭花》「漸行漸遠」雖有一字之別,但皆是指愈走愈遠之意,只是李煜在《清平樂》又道出「還生」兩字,表明「離恨」從不曾離他須臾,不管身在遠近,亡國之恨終將不斷生長,永無消褪之日。

歐陽修向來擅用相同一字,填入同一句詞,並能譜寫出餘韻深婉的佳句,如其另一闋《踏莎行》上片寫有「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再對照李煜《清平樂》之「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兩人詞意頗為類同;歐陽修《踏莎行》的離愁,看似隨春水愈行愈遠,實際卻是一直深存詞人心中,這又正好與他這闋《木蘭花》所言「漸行漸遠」一樣,都是為了強調距離由近而遠、逐步伸長開來。

歷久彌新說名句

歐陽修《木蘭花》之「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是指相隔漸遠,在收不到對方書信之下,音訊猶如魚兒沉入汪洋深水。「水闊魚沉」也成為一句與人失去聯繫、毫無書信的形容語,而「魚」自古即有代表書信之意。

歷來認定最早將「書信」和「魚」互作連結,首推東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中「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此典故可見晏殊《清平樂》),但若先不論魚是否有傳送信件的意涵,最早將「字條」塞入魚腹的始祖,可就要從東漢往上再推進三四百年。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時,陳勝、吳廣本為窮人家的耕田子弟,被秦軍徵調去擔任戌卒,他們兩人為號召其他戌卒加入反秦陣容,即假託鬼神之事,在帛書上寫了「陳勝王」三個硃砂紅字,偷偷放進魚腹里,等到其他人要煮魚,才發現魚肚子的字條;到了晚上,吳廣還到營地附近的神祀,模仿狐狸的聲音,高喊著「大楚興,陳勝王」,藉以說服眾人,陳勝負有天命,乃是上天派來亡秦的人。最後兩人雖未滅秦成功,但由於他們率先揭竿起義,引發全國風起雲湧的響應,秦國才得以滅亡。至於「烹魚得書」一語,也是從陳勝這個時候流傳下來,只是陳勝當初寫「魚書」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傳送書信,他不過是想故弄玄虛,證明神跡顯靈罷了。經過後人創意的衍生,讓「魚」始為雙方書信的最重要媒介,「魚書」也成為傳遞彼此心意,最珍貴的實質憑藉與精神安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