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資治通鑒》,讀懂三種處世大境界

讀《資治通鑒》,讀懂三種處世大境界

在卷帙浩繁的歷史文化典籍中,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以「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它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古人云:「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鑒》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01】

淡泊寧靜 以儉養德

《資治通鑒》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誡子書》有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周易》言「君子以儉德辟難」,《左傳》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古語中有很多關於「儉」的箴言,告誡後人要培養儉樸的作風,不斷磨練自己的心性。古人素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的樂趣,更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與平和。常言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人處世,要保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司馬光認為,一個人要擁有修身智慧,淡泊明志的心性和勤儉節約的美德是必不可缺少的。以儉養德是司馬光一生的信仰,並將「儉」列為家風,時時告誡後代「儉能立名,侈必自敗」的道理。司馬光生活的年代,人們競相講排場、比闊氣成了常態,他特意給兒子司馬康寫了一封家書《訓儉示康》,旨在告誡兒子和後代繼承儉樸家風,其中列舉的一句警示名言經久不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在長期身居高位,加上宋朝賞識文官,給他們較高的待遇。在這種情況下,維持相對富足的生活比較容易,但是,司馬光始終堅持「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始終保持「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的生活狀態,將自己收入拿出來當辦公的費用,或散播給生活艱難的窮苦百姓。為什麼他能做到?是因為他懂得「侈,誤之大也」的道理,常問「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這是大賢的深謀遠慮與人生智慧,正所謂「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02】

為人正派 大氣坦然

在《資治通鑒》中,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收錄其中,這並不只是因為他的字寫得好,更是因為其德行好、品德高尚。收錄這樣的案例,旨在告誡後人為人正派、大氣坦蕩的道理。《資治通鑒》曰:「上問公權:『卿書何能如是之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默然改容,知其以筆諫也。」

顏真卿在二十五歲時中了進士,後任監察御使、殿中侍御用使,為人非常正直,但是卻常常遭到誹謗和排擠。為官後不久,因得罪權貴大臣被朝廷貶官下放,到河北的平原郡當太守。這時,正值河北一帶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由於當時形勢複雜,不少地方官聞風而逃,還有的為了保身成了叛軍。顏真卿不計朝廷之前嫌,挺身而出,自發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打擊叛軍。隨後,他還聯手北海郡太守賀蘭進明一起平叛。但是賀蘭進明才能不大卻喜歡搶功邀賞,愛出風頭,顏真卿非常大度,坦然面對名譽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凡事以大局為重。幾場大仗下來,顏真卿在百姓中的威信猛增,受到後人的敬仰與愛戴。

大氣坦蕩、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對於個人修身養性十分重要。對於個人而言,養成大氣、坦蕩的品格是重要的人生財富。常言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說的就是一個人如果心胸開闊,才能氣定神閑、舉重若輕。心中無所掛礙才能勇往直前,朝著自己認定的目前努力向前。

【03】

慎獨自淑 表裡如一

「慎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見於《文子·精誠篇》,曰:「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禮記·中庸》道:「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東漢鄭玄注《中庸》云:「慎其家居之所為。」北宋司馬光深受先秦儒學思想影響,一生信奉「慎獨」,認為這是一個人的情操和氣節,是一個人最該具備的能力。他經常說,「吾無過人者,但平生之所為,未嘗不可對人言耳」,說的就是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保持住「慎獨」的良知。

《資治通鑒》中收錄了這樣一個例子,說的是東漢安帝年間,荊州刺史楊震發現一個叫王密的人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朝廷接受了楊震的舉薦,委任王密為昌邑令。王密深感楊震的知遇之恩,在一個夜深人靜之時,送上十兩黃金表示感激。並低聲說:「黑夜裡,無人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楊震拒絕接受,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說得王密羞愧難當。這則故事告誡人在無人監督時也要堅守內心的底線,做到不放縱、不越矩,坦蕩做事,清白做人。

司馬光收錄這些相關案例,旨在提醒後人對自己要有嚴格的要求,培養「慎獨」的品性,保持自淑自持的傲然品格。古人云,「君子不欺暗室」,說的就是一個人在私底下是否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獨自淑、表裡如一、品德高尚,是區分「眾人」和「君子」的重要標杆和尺度。

《資治通鑒》中的慎獨智慧、淡泊智慧、正氣智慧對每個人都有重要意義。正如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讀資治通鑒,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資治通鑒》正是一盤智慧的棋局,打開你的歷史視野,開悟你的思維。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張文靖),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我」在古代不是「我」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