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歐洲時裝界的打版老法師難引進,學會打版的服裝設計學子受歡迎,從紙上到身上靠真本事

歐洲時裝界的打版老法師難引進,學會打版的服裝設計學子受歡迎,從紙上到身上靠真本事

新的印花技術, 新的面料組合,演繹先鋒前衛未來主義……14日下午,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秀場上,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2019畢業秀亮相,最年輕的一代設計師用自己的系列作品,帶來了他們對「摩擦——一衣帶路,東西共舞」主題的創造性解讀,為海內外專業觀眾呈上文化交融和共振。

有的時裝,低調不失華麗:上大巴黎學院畢業學子專業對口率高,擁有五年工作經歷的畢業生平均工資達21.2萬元,不少人已成企業骨幹甚至品牌創建者。這座以就業為導向的「非學院派」本科院校,還吸引了我國港澳台以及法意德日俄等國自費生前來就讀,10%的國際生源比例高於國內大多數同類高校。

對此,常務院長沈志文教授表示,在首批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高校獲批、上海以外全國15校由「職業學院」更名「職業大學」背景下,高等職教的路子應當脫虛向實,讓本科生也真正一技傍身。比如令他驕傲的是,學院的服裝設計專業特別命名為「時裝設計與製版專業」,從中外老師到中外學生,從紙上畫圖到身上剪裁,既是設計師也是好裁縫。

【海外名師並非唯學歷而是看能力】

名師出高徒,但名師並非唯學歷,而是看能力。在上大巴黎學院,來自法國的Mathilde老師就是從業三十多年的服裝製版行家。這位被學生愛稱為「法國老太」的老法師,具有豐富版型製作經驗,以及工坊籌備與管理經驗。曾為巴黎世家、浪凡、讓·高緹耶、香奈兒、蔻依、伊夫·聖羅蘭等國際時尚品牌工作,從1985年起擔任模型製作師、首席裁縫師等。不但如此,她還曾參與各類秀場、展覽、影視、舞台劇,以及遊行慶典的服裝、帽子、假髮與面具製作。

Mathilde老師並無高級職稱,也不評講師、教授,但把她引進中國高校卻費了院方一番周折,沈志文坦言,「對於應用型大學技能型師資而言,海外人才的學歷或職稱門檻還是應當有所突破。」成立於2003年的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由上大與法國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合作創辦,目前擁有外教6名,分別來自法國、西班牙、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國,而且都是坐班教師,承擔著70%核心課程內容。

其實,在海外藝術設計高校,能力勝任力遠高於學位勝任力。這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里,來自西班牙的Cristobal也是一名製版教師。時尚設計學士學位並非他的光環,他擁有數十年時裝行業工作經驗,也曾擔任瓦倫西亞時裝學院主要負責人兼教授,在滬講授立體剪裁—版樣課程已達8年之久。因為技藝精湛又和藹可親,深受全院學生喜愛,學生總說「他真的超級厲害,沒有他不會的,所有都能搞定。」

還有一些外教,同樣有理論更有實踐能力。比如海倫娜老師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同時擅長製版剪裁培訓、時裝歷史和理論知識教學;凱特老師則是服裝打版製作專業碩士,在服裝設計、製版、剪裁領域擁有一線工作經驗。

【什麼類型老師帶出什麼類型學生】

基於手把手小班化教育模式,全院外教課程佔三分之二,其中設計課程的教師至多3年一換,以便緊跟潮流、多元融合,而傳授打版手藝的老師們,則是常年帶教學生。

有什麼類型的老師,就帶出什麼類型的學生,包括留學生也慕名而來。在上海已經生活了5年的Janice就是時裝設計與製版專業應屆生。她生於印尼,跟著做生意的父母先後輾轉於中東和我國香港生活。一心想學服裝設計的她選擇來到上大巴黎,憑藉美術功底和英文基礎,她很快適應學校高強度的課程學習。實戰化的外教施教,也讓她很快熟練掌握手動和電子化打版、縫紉、設計軟體等工具。

「今年畢業秀上,有我的這套作品哦。」回想在校點點滴滴 ,她驕傲地說起今年4月被學院指定為唯一代表,參加由中國服裝協會、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聯合舉辦的「2019中國國際服裝設計創新大賽」。這是面向全球服裝設計高等院校的國際賽事,也是這個印尼姑娘第一次參加這麼大型的比賽。她參賽作品主題為文化碰撞,清代瓷器的藍白色調與電路板元素的藍綠基底,代表了中國古典主義與西方未來主義融合,讓她在大賽中獲得時尚創新獎。

不同於多數服裝學院常請周邊裁縫店「代工代勞」,上大巴黎學生習慣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全院學生每年要做30套左右的服裝,高強度地創意和製作,經常需要熬夜加班完成作業。來自浙江的畢業生李奕良也說,這幾年進步最大的技能就是一開始怎麼也駕馭不了的縫紉機,現在終於操作得得心應手了。今年畢業秀上,他的一組主題為「花想容」的時裝作品,靈感來自宋朝改良的襦裙和立領外套以及明清時期的交領短襖上衣,驚艷全場。「說起來,我也是被前幾年學院舉辦的一場『高大上』畢業秀深深吸引和震撼,才來到這兒的呢!」

【有真功夫是職業型本科教育重點】

作為中國內地第一家全面引進法國服裝教育模式的高等學府,這裡藝術和技術不是涇渭分明,他們採用法國工作室方式,設計老師和製版老師同堂授課,執行以作品為中心的項目綜合考查制,整套工作流程和品牌企業項目操作並無二致,讓學生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兼得。不僅應屆畢業生記得院里那些巧匠的功夫,畢業多年的校友也對「法國老太太」「西班牙老爺子」等記憶滿滿。

李正5年前畢業,一直在一家自主品牌的女裝公司ECACA工作,從助理、技術到經理經歷了3種崗位。目前擔任區域經理,主要負責潮流服飾的營銷管理,透露其年收入在24萬元左右。他表示,自己學設計出身,又與銷售相結合,具有把握市場動態的敏感性,因此對於企業最大的價值就是「抓爆款」能力。

想當年,在校學習期間,中國老師平面設計比較強勢,而外國老師強在立體剪裁。李正認為,把行話通俗地講,設計服裝不是靠「畫」,而是靠「擺」,相當於把布頭在模特身上捏出一件衣服來。過去在學校,在人形模特身上搞立裁;現在在公司,就是直接在真人模特身上搞立裁——駕輕就熟、手到擒來。

像他這樣從設計、製作發展到銷售、管理的服裝業複合型人才,最受行業歡迎。其學姐張芸蕊畢業八年,現在森馬女裝部任設計師,年收入25萬元左右;其學妹朱綺芸畢業才兩年,現任東方國際集團產品經理,年收入也有20萬元左右。「對於什麼樣的人才最『適銷對路』,市場或許最有發言權,」沈志文表示,「學生手裡有真本事、真功夫,才是職業型本科教育的重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5月30日,36年前,上海製成我國首台顱腦CT
那些我們看過的經典賽事,走進外灘建築「閱讀」上海城市體育之魅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