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官為什麼要抱著一塊木板上朝?原來除了會議記錄,還有這些用處

百官為什麼要抱著一塊木板上朝?原來除了會議記錄,還有這些用處

許多朋友在了解我國古代歷史時,都會把眼光放在封建社會特有的宮廷上。古代的許多大臣都需要上早朝,而我們能從很多古裝劇以及歷史典籍中看到,古代的大臣上朝,懷裡都要抱著個木板,這是為什麼呢?

木板的名字叫「笏」,畢竟在許多電視劇中並沒有細緻的對笏的描寫,所以有不少人將笏看成了捲軸、書卷一類的東西。但笏的歷史比書卷的出現要早很多,早在夏朝時,笏就已經在史書中有了記載,最開始的笏就是用於記錄事件的。

而到了後來,早朝被先民所發明出來。最開始的早朝並非用於君臣之間議事,而是為了遵循周禮中的禮儀制度。《周禮》規定,大臣每天早上都應到帝王那裡去問安,以表達對君主的尊敬,和盡到該盡的禮節。直到後來,由於社會形態的演變、社會階級的劃分,以及統一國家的產生,中原王朝逐漸將原本的早朝利用了起來,用於朝政議政。

而在議政時,皇帝通常會交代一些比較重要的事項,這就像我們今天公司開會時、老闆交代工作一樣。大臣是需要把皇帝的這些話記下來的。當時沒有造紙術和紙張一說,於是本來用於記錄的笏板就派上了用場。

最早的笏板是用木板所制的,但是到了後來,象牙製品傳入中原地區,再加上玉器的開發與成熟,以象牙和玉為材料的笏板也逐漸出現在朝廷上,這樣更能彰顯持笏人身份的權貴。笏板在中原王朝流傳了很久,基本可以從夏一直算到明清,但是到了後來,由於筆和紙的發明,記筆記遠不比紙張方便的笏板就逐漸失去了記錄的功用。

到了明清,笏板更多的則是裝飾以及禮節功用居多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後期所使用的笏板,依舊延續了最初周朝的規制,笏的長度要有二尺六寸,寬不少於三寸。但這些屬於古代的度量衡,如今出土的古文物笏板里,笏板的長度還是比較中庸的。笏板並沒有記載中的那麼長,一人躬身持笏板,笏板上端頂多可以擋到臉。

古代官員的笏板到了後來,就成為了朝廷禮儀的一種象徵,即便大臣們不再以笏板記事,笏板還是上早朝時必要的持有物。富貴人家為了彰顯自己的不凡,通常還會攜帶不止一塊笏板。笏板的禮儀性作用最主要在於遮擋,這和古代的屏風和影壁的作用有所相似,笏板的存在給官員和皇帝的視線留下了緩衝空間,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些不禮貌的直視有了中間的落腳點,從而起到恭敬禮儀、促進交流等作用。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他是百戰百勝的名將,董卓崛起路上的領路人,當之無愧的軍事奇才
霍去病的名字里為什麼帶有「病」字,聽起來不會不吉利嗎?

TAG:歷史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