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俸祿低,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仕途?

明朝俸祿低,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仕途?

相對而言,比起前代的唐朝宋朝,明代官員所能拿到的俸祿真的很低。如此低的俸祿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著密切的關係,朱元璋草根出身,由於太過於心繫民生,比如說大力推進老百姓住房的建設一類,而把國庫支出基本用於建設民生上,這就導致了他對官員們的「摳門」——官員們每個月能拿到的月俸實在是少。

換到今天,如果面對一份入不敷出的工作,我們肯定是不願意做的,寧願跳槽也不願賣命。那為什麼在明朝,即便月俸拿得很少,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熱衷於讀書參與科舉,最終踏上仕途呢?

首先一點就是官僚制度為中國古代的人們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在古代,無論當什麼官,無論官職是在皇帝身旁輔佐,還是下到州縣去做七品小官,自古以來人們都保有著一種觀念,就是官大權大,地位自然也就高人一等。雖說在古代從事商業的確有可能賺得比當官來得多,但是在古代,行業分三六九等,從事商業的人被視作「三教九流」,而那時候依舊有大多數人鄙視商業、鄙視商人,有認為商人的後代不能讀書做官的觀點存在。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那時候的「龍鳳」之職估計也只有做官了,根深蒂固的觀念讓古代人覺得只有做官是唯一出路,只有做官臉上才有面子。而有些官家出生的孩子,自然會被父母送進學府讀書,最後當官繼承父業,這是不用說的。

除了這些官家的子弟外,其他許多的寒門弟子,也只能通過「讀死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畢竟如果出身貧寒,也沒有資本來進行商業的運作,而讀書是唯一可能性巨大的改變命運的手段。所以比起沒日沒夜的干農活,還是有很多人對安逸的官位朝思暮想,當然也不排除真的有些治國理念和想法的有志青年。

與商業相比較完,再拿當官的收入來對比一下農業。這個自不用說,自古以來農作物種植業都是靠天收,歷史上出現旱災澇災的年代也不少,如果哪年正好撞上了自然災害,農作物顆粒無收,百姓就只能幹等著挨餓。但是當官就明顯不一樣,當官來的俸祿最起碼要比種稻子來的穩定,就算不多,起碼每個月能保證有飯吃。

再者就要談論到明朝風風火火的貪污現象了,因為朱元璋實在是太過摳門,但官員也愛財,所以這個時候,面對一些外來的賄賂,官員們肯定是收不住手腳的。再加上那個時候多數皇帝對貪腐的管制其實沒有那麼嚴格,基本所有的官員都會拿到比工資多一點的收入。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精明的和珅為什麼沒想到提前巴結嘉慶,以免後來被處死?
強盛一時的金國,終究逃不過覆滅的結局,原因何在?

TAG:歷史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