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蘇軾58歲《李白仙詩卷》賞析

蘇軾58歲《李白仙詩卷》賞析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李白仙詩卷》此作蘇軾書於五十八歲時,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蘇軾58歲《李白仙詩卷》賞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該帖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58歲時書。清高士奇《江村銷夏錄》著錄。後有蔡松年、施宜生、劉沂、高衍及張弼、高士奇、沈德潛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謂「頌太白此語。則人間無詩,觀東坡此筆則人間無字。」此兩詩為逸詩《李太白文集》所不載。太白之詩共兩首。第一首娓娓道來,仙氣拂拂,引人入勝。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脫人寰。書則第一首靈秀清妍,姿致翩翩,後十句漸入奇境,變化多端,神妙莫測。第二首馳騁縱逸,純以神行人書合一,仙氣飄渺,心隨書走,非復人間之世矣。此書境界,頗難企及。

蘇軾58歲《李白仙詩卷》賞析

蘇軾的很多作品因注重創造意識,透過它們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多少領會到作者的苦心孤詣,換句話說,是露出了刀劈斧鑿之痕的。那線條的優雅,行氣的從容,章法的疏密有致,給人一種精美絕倫之感。這當然是一種美,但這種美中的形式因素相對要多一些。試觀此《李白仙詩卷》,卻大有「粗服亂頭」之感。據載是由汴都道士丹元子口誦李白詩二首,由蘇軾錄之而成的。毫無安排、設計的餘地,便只好露出了「馬腳」,這"馬腳"便是蘇軾的真性格,真情感。剛舉筆時,作者還很從容落墨,不失平日書卷時的雅緻。

蘇軾58歲《李白仙詩卷》賞析

因之,起首一行半,均仍由橫勢展開,肥闊之筆,不失俏媚風姿,正有詩中「巧妍」之意。及至第二行「只知雨露貪」起,用筆遂趨重厚,詩的意境已把作者帶入了一種悲涼、曠遠的心境。作者想必一邊耳聽丹元子的誦詩聲,一邊在追尋先賢李白心靈的轍跡。這時,他已忘情於筆墨,心性的腳步不斷加快,到「青松靄朝霞,縹渺山下村」時,筆勢起伏,左突右撞,潦潦草草,不顧左右。及至到「無後玻璃魂」,已經完全失去了平日的優雅韻致了。到了最後兩行「今此一脫灑,長嘯登崑崙,醉著鸞鳳衣……」時,已變行書為行草,感情迸發,有一發而不可收拾之狀。筆墨隨著情感的宣洩,達到了非常流暢的 「共振」狀態。古人與今人,詩意與筆墨已經渾然一體,興許達到了亞里士多德所追求的「凈化」之境。

蘇軾58歲《李白仙詩卷》賞析

蘇軾58歲《李白仙詩卷》賞析

蘇軾58歲《李白仙詩卷》賞析

蘇軾58歲《李白仙詩卷》賞析

蘇軾58歲《李白仙詩卷》賞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