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腦袋總出汗,算不算病?我精心歸納出五種病態

腦袋總出汗,算不算病?我精心歸納出五種病態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引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內科癥狀辨治手冊》、《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中醫癥狀治療學》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到了夏天,人們就愛出汗。尤其是入伏之後,很多人頭部終日流汗。

那麼,腦袋流汗不止,到底算不算病呢?

在這裡,需要申明一下。在中醫理論中,還真就有一個病,叫做「頭汗」。它和一般的出汗不太一樣。最顯著的差別,就是腦袋出汗特別明顯,而身體其他部位出汗相對少很多,或者不明顯。可以說,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腦袋愛出汗的人,真正屬病態的,並不多。讀者朋友盡可以放心。

但是,不多,不代表沒有。筆者經過歸納總結,發現五種情況下的腦袋愛出汗,應當算是病態。

第一,濕熱熏蒸導致頭汗。

這樣的人,腦袋出汗明顯,舌苔黃膩,小便不利索,排尿困難甚至澀痛,眼睛有些發黃。此類人的問題,就是體內有濕熱之邪,濕熱熏蒸,不得化散,於是就跑到頭面上來了。正因濕熱阻遏膀胱氣化,所以小便不利。

這樣的人,應該注意濕熱帶來的其他問題,比如膽囊炎、膽結石、泌尿系統結石等等。醫家調治,往往藥用龍膽草、生地、制大黃、車前子、柴胡、木通等等。咱們普通人自我調節, 盡可以手指按壓曲泉穴和陽陵泉穴。曲泉穴為肝經合穴,可以清肝利膽、清熱利濕。陽陵泉穴為膽經合穴,也有類似功效。兩者搭配,效果更好。

第二,陽氣不足導致頭汗。

陽氣不足為什麼導致頭汗呢?我們的頭部,乃是諸陽之會。陽氣虛弱的人,頭部陽氣不足,津液失於陽氣的固攝,所以化汗而出。值得一提的是,這類人的汗,是涼的,不溫,觸之不黏手,汗質清稀。同時,患者多四肢不溫,面色蒼白、身體乏力、氣短畏寒。很多老年人、體質稍差的年輕女子、久病之人多有此狀態。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得溫補陽氣。我們可以艾灸腎俞穴、命門穴、關元穴。這三個穴位可以幫助培補元陽之氣。

第三,陰虛火旺導致頭汗。

什麼是陰虛火旺導致頭汗呢?這類人陰虛有內熱,熱邪迫津外出,化為汗液。這個時候汗為什麼從頭部出來啊?我們可以觀察火苗。火苗,向上竄,同樣,身體里的虛火,也有炎上的趨勢。因此我們的頭部,就成了上火之後的主要體現部位。一般的鼻腔出血、口腔潰瘍、耳鳴等頭部癥狀,常常要考慮上火。同樣的,陰虛者虛火上炎,逼迫頭部津液外出,就成了頭汗。此類人往往伴隨心煩、口苦、口乾、五心煩熱等現象。

這個時候怎麼辦?滋陰去火。醫家往往藥用生黃芪、生熟地、當歸、黃連、黃柏等等。我們自我調節,可以刺激太溪穴和三陰交穴。太溪穴可以滋補腎陰、清降虛火,三陰交可以滋陰養液。兩者配合,效果值得期待。手指按壓即可。

第四,胃熱上蒸導致頭汗。

咱們的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頭面。所以當我們有胃熱的時候,熱勢循經上炎,就導致頭汗。這類人腦袋出汗,多在吃飯的時候。在平時,他們往往愛吃辣的,辛熱的。頭部出汗的同時,往往伴隨口渴、大便干。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當然是要從飲食上加以調節。醫家往往藥用石膏、知母、党參、甘草、粳米之屬。咱們自己調節,可以用內庭穴和合谷穴。內庭穴可以清瀉胃火,合谷穴能清熱退熱。兩者都用手指按壓之法,效果值得期待。

第五,營衛不和導致頭汗。

什麼是營衛不和導致頭汗啊?這裡的衛,說的是體表運行的衛氣。這裡的營,說的是身體裡面的營血。在中醫理論中,營血和衛氣一個在里,一個在外,你拽著我,我拽著你,是相輔相依的一對兒。營衛不和,就是衛氣和營血配合得不好,導致衛氣不能固攝營陰,使得津液外泄形成多汗。這樣的人,往往頭部出汗多,同時伴隨項背部出汗,特別怕風,肢體不溫。免疫力十分不好,容易感冒。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調和營衛,藥用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龍骨、牡蠣等等。

總而言之,上面這五種頭部愛出汗,算是異常的狀態。當然,這裡總結得不全面,也不甚精細,但是至少可以給有類似困擾的讀者,一點粗淺的啟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人間本無耳鳴,只是肝陰耗盡!現在醒悟還不晚
傳說中的「腎虛腳」,到底長啥樣?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