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輸掉二戰希望的最後一場戰役

德國輸掉二戰希望的最後一場戰役

1944年,自諾曼底登陸以後的幾個月內,納粹德國在西線戰場遭遇連串敗仗。西線德軍士氣低迷,每個師的兵力也都剩下了不到標配的一半。盟軍猛烈轟炸造成德軍的後勤補給也出了大問題。

德國輸掉二戰希望的最後一場戰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諾曼底登陸示意圖

而在東線戰場,德軍要面對多達600多萬的蘇聯紅軍。並且,先前一一加入軸心國陣營的東歐和中歐各國,在美蘇英盟軍的壓力下也紛紛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這意味著,東線德軍需要抽出力量來預防先前的僕從國反水。

納粹德國東西兩線以及之前的非洲戰場上的重大軍事失利,很大程度上跟希特勒的指揮不當相關。比如,盟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成為可能,就是因為希特勒下令追擊德軍暫停不動。希特勒軍事指揮上的敗筆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重大戰事中更是層出不窮。

但希特勒偶爾也會有如神助,打出漂亮牌。1944年12月,戰鬥意志、軍械和後勤保障均遠遜於盟軍的西線德軍,出人意料的向比利時瓦隆的阿登地區發起攻勢。這場攻勢非常迅猛,希特勒成功的洞察到盟軍陣營中,美軍、英軍、法軍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軍隊在指揮上存在協調問題——尤其是在諾曼底登陸之後成功收復法國及比利時後,同盟國諸強之間的矛盾顯著公開化了。希特勒希望通過突襲,切斷美軍與英軍的聯繫,佔領安特衛普,殲滅盟軍的有生力量,迫使盟軍部分部隊再度回撤到英國。

德國輸掉二戰希望的最後一場戰役

阿登戰役打響後,毫無準備的美軍和英軍確實損失慘重,指揮體系一度驚慌失措——如果希特勒達到戰略目的,那麼他就有可能像幾年前的慕尼黑會議上所做的那樣,與同盟國中的資本主義大國謀和,然後掉頭將精銳部隊投放到東線,與士氣如虹的蘇軍一決雌雄。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當時,希特勒並不清楚英國方面已經掌握了德軍的通訊密碼,但他猜想到盟軍有特定渠道獲得德軍通過電報傳輸的情報,所以阿登戰役打響前,德軍的參戰部隊一律處於無線電靜默狀態,從而成功的隱瞞了襲擊的消息。為了打贏這場戰事,納粹德國還一舉投入了多款新式武器。

那麼,為何阿登戰役最終仍是以盟軍勝利,德軍失敗告終?二戰歷史學家、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獲得者、美國普利茲克軍事博物館與圖書館文學暨軍事寫作終身成就獎得主、沃爾夫森歷史學獎得主安東尼·比弗在其所著的《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一書中,深入討論了阿登戰役這樣一場二戰西線戰場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戰役,解析了戰役初期德軍獲取較大進展但很快就喪失了戰局主導權的原因。這本書詳細的描述了阿登戰役乃至二戰的歐洲西線戰事帶給包括德國在內多個國家的深重災難,不無悲憫的刻畫了戰役當中兩方士兵尤其是那些在戰役開始前才被倉促徵調入伍的新兵遭遇的慘烈犧牲。

納粹德國輸掉阿登戰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時至1944年9月,希特勒以及納粹的其他高級將領,依然看不起美軍的戰鬥能力。所以,在對於阿登戰役作出部署的過程中,希特勒和他的智囊、將領們正確的估算了絕大多數問題,比如在何處投放突襲兵力可以起到作用,卻低估了美軍的戰鬥意志,誤認為他們會一觸即潰。但事實上,正如《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這本書結語部分所談到的那樣,儘管戰役開始階段,盟軍方面一度亂了陣腳,但那些被德軍分隔、包圍的美軍,依然能夠在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堅守陣地,為盟軍統帥部作出調整、派出援軍,從而扭轉戰局贏得了時間。

德國輸掉二戰希望的最後一場戰役

《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開篇及隨後的幾個章節,坦率的描述了在取得諾曼底登陸及以後幾個月的軍事勝利的情況下,盟軍方面出現的不利變化。盟軍陣營中,無論是美軍還是英軍、其他國家的參戰軍隊,都變得驕狂起來。而1944年8月盟軍也開始面臨補給問題,所以不少作戰部隊開始停頓下來,軍官忙著到從德軍手裡解放的法國和比利時大城市找樂子,而普通士兵的軍紀並不好,滋擾百姓。更大的麻煩是,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美軍將領巴頓與英國將領蒙哥馬利之間產生了間隙,這種間隙,以及之後的矛盾,從根本上講是因為二戰臨近尾聲,美國已經清楚的知道自己將在戰後世界扮演的支配性角色,而英國方面並不甘願將過去的霸權拱手讓人——希特勒的謀算,就建立在美英盟軍一旦面臨外部壓力,艾森豪威爾、巴頓與蒙哥馬利將徹底鬧翻的基礎上。

德國輸掉二戰希望的最後一場戰役

盟軍解放巴黎和布魯塞爾,法國抵抗組織和比利時抵抗組織都替代了原先服從納粹德國的本國傀儡政府。但這兩個國家隨即陷入了清算狂潮,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競相檢舉其他群體和個體在納粹統治時期的通敵行為,一如幾年以前,法國和比利時的居民也同樣積極的舉報身邊的猶太人。盟軍將帥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安撫比法兩國的居民,使之接受新組建的政府。

但德軍一方也並非毫無隱憂。《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書中提到,阿登戰役期間被盟軍俘虜的德軍軍官,對於上級戰前和戰中的錯誤指揮十分不滿,而戰俘營內安裝有盟軍的竊聽裝置,這從一個側面證明德軍的戰略缺陷。戰前被俘虜的一些德軍軍官還在戰俘營內談論阿登戰役的信息,但這並沒有引起盟軍統帥部的足夠重視,以至於開戰後一度陷入困難局面。

《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第8-第19章,介紹了1944年12月16日-26日每一日的詳細戰況。總體上,德軍的突襲大大超出了盟軍的預料,後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前者的傷亡同樣慘重。整場戰役變得十分殘酷,大量出現槍殺俘虜甚至槍擊平民的事件。受納粹宣傳的影響,擔憂德國戰敗會讓自己和家人遭受悲慘命運,所以德軍士兵作戰中反而打消了此前的失敗情緒,十分英勇;而盟軍士兵也相應進行了報復,並且在作戰中大規模使用炮彈和炸彈來作戰,使得德軍傷亡數字不斷增加。德軍損失過於慘重,以至於無法再組織起成建制的力量,來抵禦1945年1月蘇聯紅軍在東線發起的狂暴攻擊。

德國輸掉二戰希望的最後一場戰役

希特勒所希望看到的美國和英國為爭奪盟軍指揮權而決裂,沒有到來。阿登戰役臨近尾聲時,英國媒體曾鼓吹讓蒙哥馬利出任盟軍西線盧俊的總指揮,並將戰役初期的失利責任歸咎於美軍將領布萊德雷。英國的戰時首相丘吉爾很清楚,阿登戰役中美軍傷亡數量接近80000人,而英軍傷亡數字大概在2000人左右,這種情況下在媒體上爭奪功勞、推卸責任並不利於盟國的團結。《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書中也指出,英國政府和軍方因此走入了一場公共關係災難,加重了美國政界和軍界乃至廣大公眾對於英國的反感,在那之後,美國幾乎完全主導了歐洲戰場西線的戰事主動權,並在戰後利益分配時不再將英國視為對等的夥伴,甚至「很難完全排除在11年後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艾森豪威爾總統對英國人背信棄義的憤怒,是否部分源於1945年1月期間的經歷」。

德國輸掉二戰希望的最後一場戰役

所評圖書:

書名:《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

作者:(英)安東尼·比弗

譯者:董旻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