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淮海決戰前夕,杜聿明建議「收復山東」,最後為啥沒有執行?

淮海決戰前夕,杜聿明建議「收復山東」,最後為啥沒有執行?

1948年6月,一則政治笑話在國民黨內部議論紛紛:「徐州是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守;不派一虎,也應派一狗看門;今派一隻豬,眼看大門會守不住。」原來,蔣介石撤銷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改設徐州「剿匪」總司令部,以「老好人」劉峙為總司令,指揮蘇魯豫皖四省軍事。面對外界質疑,參謀總長顧祝同的解釋令人啼笑皆非:「徐州剿總的人選,我們考慮過兩個人,劉經扶(劉峙)和蔣銘三(蔣鼎文)。蔣銘三夜嫖日賭,不理公事,比較起來還是劉經扶好些。」

淮海決戰前夕,杜聿明建議「收復山東」,最後為啥沒有執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劉峙

劉峙本人怎麼想呢?「當時的局勢,在不懂軍事的一般社會人士,已都洞若觀火,除非出現奇蹟,很難挽狂瀾於既倒。我跳火坑,個人生死事小,但望大家以國事為重。」

考慮到劉峙能力平庸,蔣介石另以精明能幹的黃埔一期生杜聿明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意圖「少壯」搭配「老將」,挽救步步走向失敗深淵的「黨國大業」。


杜聿明:「必須爭取主動,先發制人」

國共內戰進入1948年,國民黨軍隊已是精疲力盡,士氣消沉,幾乎每戰皆北,與此相反,解放軍士氣旺盛,奮戰不息,鮮有敗績。9月24日,山東省會濟南宣告解放,消息傳到南京,蔣介石憂心重重,「三夜來未得安眠,而以昨夜為甚。本晨二時醒後,輾轉不安,以濟南失陷,對外對內關係太大,有損於政府威信莫甚。政局、外交、經濟更為拮据,共匪必益猖獗,軍事尤為劣勢,自覺無顏立世矣」。

淮海決戰前夕,杜聿明建議「收復山東」,最後為啥沒有執行?

抗戰勝利後的上海繁華市區

杜聿明之前一直認為華東解放軍無力攻堅城市據點,濟南失守令他大吃一驚,「要打開國軍到處挨打被消滅的危局,必須爭取主動,先發制人」。因此,擬了一個「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打算集中徐州國軍主力,乘中原、華東解放軍東西分離之際,殲滅華東解放軍一部,以振奮國軍士氣。具體任務區分是:華中國軍牽制中原解放軍,不使其東進,但不與其進行真面目作戰;徐州方面則以一個綏靖區的兵力守備徐州,以一個綏靖區擔任徐州和蚌埠之間的護路任務,另一個綏靖區擔任總預備;前進指揮部指揮四個兵團,以迅速奇襲之戰法包圍華東解放軍之一部而殲滅之,進而擊破其主力,收復泰安和濟南。

預料再過二十天或一月之後,共軍勢將發動攻勢」。杜聿明得知解放區已有「消滅黃百韜,再打邱清泉」的口號標語,判斷大戰迫在眉睫,建議速定大計。劉峙原則上同意發動山東攻勢,只是覺得留守徐州兵力過於弱小,提出第3綏靖區與第13兵團或可對調任務。事不宜遲,杜聿明急赴南京請示參謀總長顧祝同,但顧持重謹慎,不敢作決定,要杜到北平直接請示「最高領袖」。當時遼西戰事緊急,蔣介石忙於抽調華北部隊增援東進,先是表示「待研究以後再說」,後又批複「此案可行,交顧總長核辦」。

淮海決戰前夕,杜聿明建議「收復山東」,最後為啥沒有執行?

蔣介石與杜聿明

顧祝同看到批示仍是猶豫不決:「你們發動攻擊,有無把握?」杜聿明胸有成竹地說:「關鍵在於華中黃維兵團是否能將中原共軍牽制住。如果能牽制住的話,徐州方面打華東共軍各縱隊是有勝算把握的。」顧祝同又問:「萬一中原共軍劉伯承竄過來怎麼辦呢?」杜聿明信心滿滿:「我們採取穩紮穩打的戰法,即將主力集中,形成一個圓形態勢,使敵人鑽不了空子,吃不掉部隊,一旦抓住敵人一部,即迅速放膽猛攻,將其包圍消滅。萬一劉伯承竄到徐州附近,我軍即將華東共軍阻止於微山湖以東地區,先集中主力,協同黃維兵團擊破劉伯承後,再視情況擊破陳毅。」

「少壯派」既然如此信勢旦旦,顧祝同不便再加阻攔,「這樣的穩紮穩打是可以的,等我同白健生(白崇禧)商量後再同你說」。白崇禧時任華中「剿匪」總司令,負責中原及長江中游地區作戰,主要對手就是劉伯承。顧、白具體溝通細節不為人知,據杜聿明回憶,10月5日,顧說:「白健生同意這樣打,你回去照計劃實行好了。」第12兵團隸屬華中「剿總」戰鬥序列,司令官黃維證實,白崇禧的想法與杜聿明類似,「濟南失守,共軍勢必南下」,「要以守為攻,牽制中原共軍東進津浦路與華東共軍會合」。

淮海決戰前夕,杜聿明建議「收復山東」,最後為啥沒有執行?

顧祝同

執行各方基本達成共識,杜聿明急忙返回徐州,召集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韜、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第16兵團司令官孫元良等人會商軍事,一致同意機動出擊及守備徐州的戰略戰術。「只要劉伯承、陳毅的部隊不能合流,對他們採取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有如泰山壓頂,是有八九分勝算把握的,不但可以一舉收復濟南,也可以嚴重打擊尚未休整好的陳毅部隊。」杜聿明頗為自負,彷彿穩操勝券,但他的「雄心壯志」很快被蔣介石喊停。「10月15日清早,我正上車出發到前方指揮時,忽然蔣從南京來電,叫我不要執行這一計劃,在飛機場等他一同到東北去。」原來,東北解放軍攻佔遼西重鎮錦州,瀋陽、長春危在旦夕,能者多勞,蔣介石只得拉上杜聿明充當消防員,先往黑土地「救火」。

淮海決戰前夕,杜聿明建議「收復山東」,最後為啥沒有執行?

1948年前後的國民政府軍隊


白崇禧:「無統籌兼顧必要,請釋念」

深秋的徐州機場寒風陣陣,等劉峙緩過神來,「中美號」專機早已消失在北方的天際,他不禁長嘆一口氣:「光亭(杜聿明)走了,如何是好,北進誰能作主,真是意想不到的事。」文強時任前進指揮部中將副參謀長,眼看幾個主力兵團西起商丘,東止連雲港,擺成一字長蛇陣,內心萬分焦慮,請示徐州「剿總」指揮辦法。劉峙簡直束手無策,「我已命令前線部隊停止待命,原計劃暫緩執行,我正打算保薦宋希濂來接替光亭,否則,守徐州的責任重,我個人是擔不起的」。

國防部長何應欽分析各種諜報,認為中原解放軍可能進攻鄭州,也有可能協同華東解放軍襲擾徐海一帶,主張白崇禧統一指揮華中「剿總」和徐州「剿總」,這樣更便於第12兵團進出河南周家口附近,依情況緊急程度兩邊策應。10月23日,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汝瑰奉命飛赴北平,臨行前顧祝同反覆關照:「要報告總統,白健生統一指揮是暫時的,會戰結束後,華中剿總和徐州剿總仍分區負責。」

淮海決戰前夕,杜聿明建議「收復山東」,最後為啥沒有執行?

白崇禧

實際上早在5月份,華中「剿總」成立前夕,白崇禧就曾提出過類似看法,「華中剿總的主要任務為保衛南京政治中心,為達此目的,必先確定『守江必守淮』這條古來兵家遵守的大戰略,建議將華中剿總設在蚌埠,五省聯防(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才能有效部署軍隊,與共產黨殊死一戰」。

蔣介石執意分設徐州「剿總」,白崇禧一度消極負氣,拒絕就職,「中原劃分兩個戰區,緩急不能相顧」。而在蔣介石看來,白崇禧分明戀棧權位,「約健生來談約一小時,其對辭去國防部長,僅指揮華中軍隊剿匪甚表不滿也」。後來,桂系宿將黃紹竑勸說白崇禧,遠離南京並非全是壞處,或可多掌握一些部隊做本錢,經此提醒,白崇禧始赴武漢上任。

如今局勢變化,蔣介石在聽取郭汝瑰彙報之後,當即作出如下決定:徐州方面應取攻勢防禦,可放棄鄭州、開封、蘭封等城市。第4綏靖區劉汝明部應固守商丘,第40軍李振清部可由鄭州退至黃河北岸,準備以後打游擊。華中、徐州兩總部所轄部隊均由白崇禧統一指揮。第2軍及第15軍可歸入第12兵團序列,華中「剿總」必要時可放棄南陽,以便第12兵團進出周家口。郭汝瑰遵照顧祝同的叮囑,說明白崇禧統一指揮只是暫時性措施,蔣介石顯得非常大度:「不要暫時指揮,就叫他統一指揮下去好了。」

淮海決戰前夕,杜聿明建議「收復山東」,最後為啥沒有執行?

晚年郭汝瑰

郭汝瑰返回南京,何應欽迫不及待傳達指示(敬電),白崇禧出於謙讓,婉言拒絕。10月28日,蔣介石親自出馬,言辭之懇切,躍然紙上:「華中與徐州軍事必須統一指揮方能收效,兄兼顧華東對於劉伯承之進剿任務仍可進行無礙也,務希遵照敬電從速實施,望能多分中正之憂勞,勿再言辭。」30日,白崇禧飛抵南京參加國防部作戰會議,原則上同意指揮華中、徐州兩部,同時自動提議廣西部隊組成的第3兵團可隨第12兵團進出淮北地區。

始料不及的是,第二天,白崇禧突然變卦了,「陳(毅)劉(伯承)兩軍未會合,華東由經扶對付有餘,無統籌兼顧必要,屆時按情況兵力調動,均以大局為主,請釋念」。蔣介石有意挽留,白崇禧打定主意,不為所動,「懇由部長何(應欽)出任華中與徐州之統一指揮,敬公資深望重,勝職百倍,必能應付裕余」。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白崇禧急打退堂鼓呢?華中「剿總」作戰處長覃戈鳴的建議或許起著關鍵作用:「徐州剿總的態勢非常糟糕,華東共軍隨時可以發動強大攻勢,國防部要把第12兵團等部都抽調去參加徐蚌會戰,時間上恐怕趕不上,硬要上去的話,在途中被共軍各個擊破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這些兵團調走後,武漢、宜昌勢單力薄,很難守住,不如拒絕統一指揮,飛回武漢再想辦法。」(待續)

參考文獻:

1、全國政協文史委編:《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2、劉峙:《我的回憶》,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3、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台北「國史館」2015年版。

4、張學繼、徐凱峰:《白崇禧大傳》,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