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毒2》:20年過去了,為什麼港片還是這些老面孔老劇情?
在國產電影爭奪票房的暑期檔經歷提檔、換擋、撤檔等一系列事件後,終於迎來這個暑期檔最「爭氣」的《掃毒2》,四天破五億。
到目前為止票房已經突破6個億,這種勢頭在今年上映的前幾部香港電影中還從未有過。
然而伴隨著高票房的,卻是低口碑,豆瓣評分剛剛及格。
今年上映的港片,似乎都有這一特點,高票房、低口碑。
甚至海報、陣容、劇情都是大同小異。
抹掉片名的話,你還能分辨得出來嗎?
二十年前看的那批演員,二十年後依然沒變:
古天樂、劉青雲、梁家輝、張家輝、郭富城、劉德華、梁朝偉、甄子丹、任達華、林家棟、吳鎮宇、黃秋生……
二十年前看的劇情,二十年後依然在拍:
毒品、賭博、暴力、貪污、槍戰、追車……
然而口碑卻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口碑:
在今年金像獎上包攬7項大獎的《無雙》,評分也才8.1分。
我從來不信什麼「港片已死」的論調。
但,數字不會說謊。
縱觀2018年整年的香港電影,也就一部《無雙》能稱得上是優秀的商業電影。
其他大製作呢?
香港2018年力壓《無雙》收穫最高票房的港片《棟篤特工》,豆瓣評分5.3分;
豪華陣容的《反貪風暴3》,豆瓣評分5.6;
古惑仔重聚的槍戰片《黃金兄弟》,豆瓣評分5.0分;
請來「毀滅者」戴夫·巴蒂斯塔的《葉問外傳:張天志》,豆瓣評分5.9分。
代表香港「沖奧」的《紅海行動》,口碑極佳,卻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香港電影,港版海報甚至都沒有放幾位內地主演的名字。
香港電影,似乎真的不行了。
「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對70、80、90一代的內地影迷而言,意味著啟蒙與經典。
橫貫整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影迷通過錄像廳、出租屋,目睹了香港電影的巔峰時刻與夕陽餘暉。
在經歷了物質匱乏與精神饑渴的年代後,香港電影與鄧麗君一起,成為了內地觀眾脫離政治語境,廉價又富有人情味的娛樂方式。
某種程度上,香港電影塑造了幾代人的娛樂觀。
說起港片的巔峰時期,永遠不能脫離《英雄本色》。
從《英雄本色》上映的那天起,整個亞太地區就成了香港的迷弟。
張國榮代言韓國巧克力to you之後,該巧克力公司業績翻了300倍。
之後to you又請了劉德華代言,結果巧克力銷量又跌了回去。
在韓劇《請回答1988》里,第1集開始就是四個韓國人圍著電視看《英雄本色》。
1987年,周潤發主演7部電影相繼上映,其中5部殺入了香港年度票房冠軍前十,1987年也被稱為「周潤發年」。
第二年的金像獎上,發哥同時以《龍虎風雲》《秋天的童話》以及《監獄風雲》三部影片,提名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並最終獲封影帝。
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也可能再無來者。
接下來幾年裡,成龍和周潤發繼續火拚,兩人風靡全港。
直至90年代,周星馳姍姍來遲。
雖然期間出現了眾多《重慶森林》、《東邪西毒》等各類優秀作品,但是出鏡率極高的周星馳顯然讓人印象最深。
我想很多90後都跟菌菌我一樣,是星爺的忠實影迷。對他的電影如數家珍,每一部都看過不下三遍。在我的豆瓣列表裡,周星馳的每一部電影我幾乎都打了五顆星。
整個90年代,是香港電影野蠻生長的鼎盛期,
到底有多野?
周星馳成了爆紅的票房冠軍後,市面上清一色的無厘頭喜劇。
《賭神》火了,所有人扎堆拍賭片,什麼賭王、賭霸、賭俠、賭神、賭聖、賭魔、賭尊……能想到關於賭的後綴詞,香港電影人都拍過了。
《古惑仔》火了,市面上到處都是古惑仔……
無厘頭、殭屍片、奇案片、靈幻片、三級片、武俠片、黑幫片、警匪片、文藝片……
他們快速地榨乾一個題材,再去開發新的花樣。
《阿飛正傳》里有一句話很適合港片的處境:
「我聽人說這世上有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飛呀發,飛得累了便在風裡面睡覺。
這種鳥一輩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時候。」
港片一旦停下腳步,那就是它死的時候。
再想輝煌起來,只能靠艱難的浴火重生。
由於產量過剩、濫作橫行、盜版猖獗、好萊塢大片來勢洶洶,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迎來了行業寒冬。
直到2002年,《無間道》似乎給衰敗不堪的香港電影帶來新的希望。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那句經典台詞: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
然而《無間道》在香港收穫了5500萬港幣的票房,卻並沒有在內地上映。
同年,以香港演員作為主演的《英雄》卻成了內地票房冠軍。
「北上」,似乎成為了香港電影唯一的出路。
然而,由於歷史文化差異,必然會水土不服。
演員操著一口港普在內地生活,不倫不類。港導來到了陌生的北京、上海,缺少了熟悉的煙火氣息,拍出的電影自然很難有溫度有情感。
再加上港產電影的嚴重同質化,勢必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現在很多所謂的港片,只是亦步亦趨地賣情懷,妄圖能選個好檔期大撈一筆。
「港片已死」的概念,從這些層面上來講,不無道理。
值得慶幸的是,港片里的港味雖然淡去,但依舊頑強地存在著。只是時代不同,遊戲規則變了,港味也變了。
《奪命金》里何韻詩一遍又一遍重複的「清楚明白」,和任賢齊想要買房時的左右不定,都映照出經濟危機以後,香港社會的集體窘迫。
而《歲月神偷》里那種漸漸流逝的溫情,是一代港人對於童年的懷念與追憶。
《樹大招風》里三位黑社會大佬進入內地,轉做正經行業卻被各種規則壓得透不過氣來。整部電影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暗涌沉重,不僅道出了香港黑社會的現狀,也映射出97年以後港人的失意、迷茫與悲哀。
巔峰過後的衰敗在所難免,而有些導演還在孜孜不倦地描繪香港的精神面貌,道出現如今港人生活的快樂與艱辛。他們在樂觀積極的港味里,加入了絲絲苦味與鹹味,豐富了港片的口感與層次。
要知道清一色的「掃毒」、「反貪」、「廉政」並不是復興正確之路,只有紮根本土,用心拍片,拒絕以前的粗製濫造,才有希望。
我相信港片巔峰時代已經過去,但它不會死,它還會回到我們眼中。


※張歆藝產後被嘲「太胖」:成年人要學會面對他人的否定
※養狗的人,看完這部劇,10個有9個會哭
TAG:視業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