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大道至簡,方見遼闊的生命宇宙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大道至簡,方見遼闊的生命宇宙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大道至簡,方見遼闊的生命宇宙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黃公望 元代畫家

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服膺全真教之後,號大痴道人。子久學畫師法董、巨,兼習李成,後得同時代趙孟頫指授,終成「元四家」之首。子久與雲林二人以卓越的藝術成就成為了後世文人畫的兩座豐碑,而子久的畫所呈現出來的渾境則是元代以來文人畫發展的最高境界。

今人讀黃子久的畫,透過畫中筆墨便有一種雄渾的天地元氣充斥其中。這與元代之前五代兩宋所構建的山水典範是有著明顯不同的。在此之前,藝術家注重在山水畫中對真山水的表現,無論是董巨還是李郭,從畫幅中我們都能找到「真」的存在。一山一水,皆為自然之山水,一草一木,皆為天地之草木。而到了黃子久這裡,山水未必是自然之山水,草木未必是天地之草木。在黃子久的筆下,山水草木更是藝術家生命體驗之後所形成的山水草木。既不是寫實派的山水草木,也不是表現派的山水草木。這種模糊感始終存在於黃子久的繪畫語言中。

這種模糊性無疑與黃子久服膺全真教有著莫大的關係。看黃子久的畫,總會感受到一股仙氣縈繞在畫面之中。塵世與仙境時常在其畫中形成一種平等的對話和交融。《天池石壁圖》便是這種繪畫語言的典範之作。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大道至簡,方見遼闊的生命宇宙

元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天池石壁圖》:畫不過意思而已

《天池石壁圖》作於1341年,彼時黃子久已經七十三歲了。這個年紀對於很多人而言已經是行將入土之人了,但是對於黃子久來說,則是其藝術生涯最好的階段。《天池石壁圖》大抵以蘇州的天池山為原型,但是,就畫面所呈現的物象而言,又並非真實的天池山。黃子久很少畫真山水,他並不是傳統山水畫家群體中的寫實派和法度派。

全卷以立軸式構圖。我們先看畫面的近景左下角處,該處在有亂石的平緩山坡上畫了密集的林木。林木背後掩映著一排房舍。從全幅作品來看,這裡已經是藝術家用筆最為「繁複」的了。樹葉的畫法體現了黃子久繪畫語言中嚴整的一面。沿著平緩的山坡向右下來,再往上走,穿過林木大石,又見一處房舍。左右兩邊的房舍形成互依之勢。再細看左右兩處房舍附近都有一條曲徑通往路口。這般看來,這兩處房舍似乎也有了某種象徵意義。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大道至簡,方見遼闊的生命宇宙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局部1

當我們站在路口處的時候,將面臨著兩個選擇,向左還是向右?黃子久並沒有選擇。他始終是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視角看著這一切。向右,在彎曲的山澗中向上行走,便到達了一處開闊之地,這裡有幾處房舍,最上面的房舍背後,則畫有一條瀑布。這瀑布的水大概就是天池之水。向左,同樣是彎曲的山澗小路,然而,前面並沒有看到房屋人煙,路消失在雲霧之中,仿若前面便是蓬萊仙境。

一左一右,即蓬萊即塵世。十字路口對於任何人而言,並沒有選擇的難度。這讓我們想到范寬在《溪山行旅圖》中所構建的一個可望不可即的仙境山峰。在范寬筆下,人間仙境九重天。而在這幅《天池石壁圖》中,黃子久則給了我們一個仙境人間一左一右的平衡。服膺全真教的黃子久深受全真教「去除虛妄,獨全其真」的思想影響,在黃子久的山水中,山水是無分別的。《天池石壁圖》可以是仙境的天池山,也可以是人間的天池山。這是一個自我生命的天池山。在這幅作品中,真實與虛幻渾然一體。這是一個無分別之境。藝術家並不可以追求物象的真實,其重點也不在透視、光影、色彩和形體,或者說,黃子久並不是要表現一種大自然中存在的具象物質,而是要呈現自己的生命狀態與這個宇宙萬物的真實聯繫。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大道至簡,方見遼闊的生命宇宙

因此,《天池石壁圖》整體所呈現的繁複景緻,卻是使用極為簡單的筆法來完成的。我們看不到完整的山體,整個山脊是由大量細碎的墨塊組成的。其他部分也可見這種細碎的效果,然而,整體上卻有格外的嚴整統一。山脊的獨特畫法讓《天池石壁圖》多了幾分靈動的韻律之美。在觀者看來,山似乎如同流水一般時刻在流動著。由簡單、重複的形狀,結集成一個複雜的整體,這種井然的結構在子久晚期的作品中很常見。黃子久在其《寫山水訣》中說:「畫不過意思而已。」這大概就是黃子久所要表達的「意思」,今天看來,的確很有意思。

作為淺絳山水的典範,《天池石壁圖》由於年代久遠,最初的色彩已經淡去了。然而,當我們領會到了黃子久的「意思」,也可以在心中感受到此畫最初的模樣。


二、山水裡的生命宇宙

早年的黃子久本想尋找仕途上的作為,然而身處在當時的腐敗吏政之中的黃子久最終也沒有如願。不僅如此,還身陷囹圄之中。在獄中呆了幾年,出來後便開始了真正的繪畫生涯。對於黃子久來說,這是一段人生轉折。此前的黃子久活在一個有分別的世界裡,他一心希望通過飽讀詩書來追尋塵世的名分,卻撞得頭破血流。而在之後的人生里,黃子久找到了一個「無分別之境」。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大道至簡,方見遼闊的生命宇宙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局部3

黃子久的山水常常為我們呈現出一種神性。如《仙山圖》中所呈現的仙凡渾然一體的氣質。這當然和他是道教徒有關。然而,余以為與他對待山水藝術的理解有著莫大的關係。我們知道,黃子久自出獄後,便一直四處訪山問水,他所看過的山,有著千姿萬變的形態;他所聽過的水,有著或動或靜的品格。他的山水,最後融匯於自己的生命體驗之中,最終成為子久生命的山水。這是子久的生命宇宙里的山水,不是大自然里的山水。

我們大概可以理解,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拄著枯杖蹣跚行走在山水之間尋覓著屬於他的生命宇宙。過往的歲月里,那些羈絆沒有了,那些是是非非也不見了,人世的污濁也澄清了。唯有這生命宇宙里的山水日益的明朗清秀。號「大痴道人」的子久,此刻也已經明白了生命之「真」。子久的「真」,絕非物象上的真,也不是理性知識的「真」,而是生命體驗與生命超越之「真」。

大痴道人看破了這一點,便在其繪畫中有意將仙居之境拉回到人間,子久在題李思訓《員嶠秋雲圖》說:「蓬山半為白雲遮,瓊樹都成綺樹花。聞說至人求道遠,丹砂原不在天涯。」子久分明是將李思訓畫中的仙山看做了人間之境。「不在天涯」、「即可成佛」,是子久對人仙兩界的重新審視,在子久這裡,人界與仙界是無分別的。這是一種大悟。

朱良志評雲林與子久的分別時說:「子久與雲林都追求超然物外之情,但與雲林不同的是,子久更注意當下此在的人生體驗。一句』看花玄圃欠分明』隱含子久的重要思想:即塵世即蓬萊。雲林是高風絕塵,子久是即塵即真。」

子久的山水,源於四時之中,最終超然四時之外。從這個角度說,子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得道升仙。據蘇立文書中所記:「他本身多才多藝,是一位精研古籍的學者,師法晚唐風格的詩人,也是哲人,最為人稱道景仰的是畫藝高超」;此外還精通音律。年老時,面貌仍如少年般光滑細膩,目光澄如碧玉,兩頰紅潤。卒於1354年,可是晚年見到他的人似乎都認為他已經快要得道成仙。這類羽化登仙的奇聞逸事在死後一直流傳,據說還有人見到他在山間逍遙地吹弄笛子。」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大道至簡,方見遼闊的生命宇宙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局部4

晚年的子久已然已經得道成仙。因此,他的繪畫往往也更加具有鮮明的神性。但是,子久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仙人,而是隱居在人間山林之中的仙人。他的日常一切如同凡人,如同凡人一般吃飯睡覺喝茶繪畫,卻不似凡人一般看塵世,而是以仙人的視角看一個「無分別」的世界,這才是真正的大仙。子久的生命宇宙是宏闊的,宏闊到山水中一派高深遠逸;子久的生命宇宙,又是精巧有意的,精巧有意到一處凡間的房舍仿若仙人之居。

在子久的生命宇宙里,一切都是無分別的,無論儒釋道,無論人間仙境,無論權貴黎民。這也是子久的理想世界,正因為經歷過前半生的坎坷不幸,晚年的子久試圖在自己的繪畫中描繪一個無分別的世界。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的關懷,對蒼生的博愛。


三、大道至簡,道不遠人

《天池石壁圖》的最大特色是「在畫幅之內,以簡單的圖形組成複雜的結構,比起以往所見的中國畫更有抽象特色。」也就是說,子久已經懂得如何用簡單、重複的形狀來表現一個複雜的整體。我們用道教「大道至簡」的思想來詮釋這一點似乎更加明了。

生命宇宙世界即為大道。世人窮盡一生都在尋求著自己的大道。我們今天的許多繪畫作品,有些藝術家在繪畫上的可謂是「殫精竭慮」,那些令人咋舌的技巧似乎是一種標榜。對於藝術家們而言,這是自己追求大道過程中所必須的。人們在重點關注色彩、造型、筆法的時候,似乎忘記了看一眼自己生命宇宙里的物象。范寬在師法古人、師法自然之後,也才明了「未若師諸於心」的道理。黃子久顯然也是在詮釋這樣一個樸素的繪畫哲學。

我們讀古典字畫,重點並非在於筆墨技巧,而在於透過這些藝術來觀照我們當下的生活。「大道至簡」是子久所詮釋的生命哲學。我們生活於這個世界,卻常常囹於這世界。「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世人,自然無法知曉山外的世界,一輩子在方寸之地里蠅營狗苟、辛苦恣睢地生活著。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我們以同樣複雜的姿態生活著。

喜歡一份事業,熱愛一份工作,就讓這份「喜歡」和「熱愛」簡單點。喜歡香茶的,終日聞香奉茶;喜歡花草的,終日修花剪草;喜歡書畫的,終日筆墨含情。也許,這些未必讓你變得富有,但是卻足以讓你的生命宇宙變得遼闊。以純粹的姿態去生活,道便不遠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