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聽起來霸氣實際卻沒什麼用——日本海軍對美「漸減邀擊」戰術

聽起來霸氣實際卻沒什麼用——日本海軍對美「漸減邀擊」戰術

一, 日美紛爭

1905年5月,日本海軍取得了對馬海戰的大勝,這一仗是近代海戰史上著名的教科書式戰例之一,日海軍在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以僅損失3艘魚雷艇的代價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並摧毀了俄國最後的海上力量。

此戰為日本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日本從此進入了世界海軍強國的行列,不過,人怕出名豬怕壯,日本的崛起也引來了另一個國家的警覺,這就是美國。

日俄戰爭後,美國人開始感覺到日本的強大會威脅到自己在遠東和太平洋的利益,因此採取了許多手段限制日本,並使日本喪失了獲得俄國戰爭賠款的機會。這讓日本嚴重不滿,也開始把美國設定為假想敵。

1907年,攜日俄戰爭戰勝之危的日本制定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在這個方針里,日本「以俄國為第一敵國, 美、德、法諸國次之」,其中針對俄國的主要是陸軍方面,而針對美國的則主要是海軍方面。

當然,這個時候日美矛盾其實還沒有激化到那個地步,日本海軍之所以將美國視為主要對手,,最初主要是考慮便於獲得預算,也就是搶錢,在海軍看來:「日美之間的對立僅處於未來可能性的範疇, 還沒有現實的緊迫感」。

然而這個時候,國際上卻突然掀起了一波海軍競賽,這場競賽是以1906年英國海軍興建「無畏艦」開始了,日本海軍神經被觸動,也開始大力建設海軍,這引起了美國進一步的疑慮。

1907年12月16日,美國西奧多·羅斯福政府為了顯示「太平洋和大西洋一樣是我們 (美國) 的內海」, 決定派出一支由16艘新銳戰列艦和7艘驅趕艦組成、官兵達1.4萬的龐大艦隊,進行世界巡航,以亮肌肉,羅斯福表示:「要使日本感到美國是不可戰勝的, 美國海軍能夠在任何時候保持最高效率的旺盛鬥志」。

這果然震懾了日本,在綜合國力方面日本根本就不是美國對手,海軍方面更是遠遠遜之,雖然日本高層趕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日美關係繼續惡化,但親眼目睹美國艦隊的日本海軍高層清醒地認識了自己的差距,考慮到未來日美髮生衝突的可能性, 開始著手制定對美作戰構想。

但是,剛剛已經說了,日本的綜合國力和海軍實力均遜色於日本,那麼日本人準備採取什麼方法擊敗美國人呢?

日本人想出的方法嘛,就是著名的「漸減邀擊」作戰!

二, 「對美七成論」!

這「漸減邀擊」作戰是什麼呢?說到這個,先要介紹一個理論——「對美七成論」。

這個理論是啥呢?這個理論是1907年佐藤鐵太郎秋山真之提出來的,他們的論斷是「進攻艦隊需保有防守艦隊五成以上兵力的論斷,即如果面對美國的主動進攻,日本最低需要保持對美 7 成兵力。」

佐藤鐵太郎,日本海軍戰略之父。

秋山真之,海軍天才,日俄戰爭時期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的參謀(圖選自《坂上之雲》)。

在這個基礎上,1907 年 4 月 19 日,向元帥府諮詢修改過後的國防方針等文件獲得了元帥府的批准認可。至此近代日本帝國國防方針便制定完成。其中,海軍的基本方針是確立美國作為日本的假想敵國,「在戰略上按照美國海軍 70%的標準保持實力是必要的」,意即軍艦的建造應該保持在對美國 7 成比例。

對美國保持70%,然後呢?

美國人不是遠嗎?所以當他們勞師遠征日本的時候(日本海軍還沒準備主動打美國本土),需要一段一段地用輕型艦艇,潛艇,航空兵等損耗其力量,最好是讓美國「從艦隊基地到達日本本土,每前進 1000 海里美國艦隊便折損 10%的力量」,因為美國海軍太平洋基地與日本之間的距離超過 3000 海里,這樣保持對美國的 7 成比例則有較大的勝算。

等到被消耗過的美國艦隊到了日本近海,日本海軍便派出主力艦隊進行決戰,一舉擊敗美國艦隊。

先消耗,再決戰,這裡雖然有了些「漸減邀擊」的雛形,但主要思想還是艦隊決戰。

三, 不測風雲

上文提到了,「漸減邀擊」戰術的基本條件是:日本海軍需要達到美國的七成。然而 1922年2月6日, 在華盛頓會議上折衝樽俎的美、英、法、意、日五國最終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英、美、日之間戰列艦比例為5:5:3,同時,會議還促使了英日同盟的解散。

註:當時戰列艦是海軍的最主要戰力

這下子日本人就懵了,一方面「英日同盟」不在,日本需要獨立面對假想敵;另一方面,日本海軍主力艦被規定為美國的六成,沒有到七成。

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使日本海軍的主力艦及航母保有量被限制在美國海軍的6成左右,為改變日本海軍所處的不利地位,研究對美作戰的日本海軍軍令部作戰部負責著手修改對美作戰構想。

1923年,日本日本第二次對《帝國國防方針》進行修改, 美國取代俄國,一躍成為它的第一假想敵國(第一次修改在1918年,主要是擴大了假想敵國的範圍,由原來的單一俄國擴大為俄、美、中;還突出了對中國的控制和佔領的目標)。

同年,日本海軍軍令部制定《帝國軍用兵綱領》,其中提出「同美國開戰初期應迅速在東洋對敵形成壓制, 同時與陸軍協力破壞敵軍在呂宋島以及關島的海軍根據地, 在敵艦隊主力從東洋方面來航途中,逐步削弱其勢力,伺機以我主力艦隊予以擊破」。

以此為標誌,日本海軍對美作戰構想正式由「艦隊決戰」具化為「漸減邀擊作戰」。所謂「漸減」, 就是逐步削弱敵人之意;所謂「邀擊」,就是攔擊、截擊之意。日本海軍決定採取後發制人的策略,即將決戰時機推遲,雪藏主力,而在之前儘力以輔助兵力和其他手段消耗美國海軍,待到將其消耗至日本海軍所期望的程度,再伺機與其展開主力艦隊決戰。

這個構想的核心是:開戰時,艦隊將首先進攻遠東的美國海軍亞洲分艦隊,奪取呂宋島和關島。當美軍增援艦隊前來攻擊時,在其航行途中將其逐漸消耗,使之減少到日本主力艦隊可以接受的程度,然後主力艦隊出擊,進行艦隊決戰。至此,該作戰方案正式被命名為「漸減迎擊作戰」

「漸減邀擊作戰」主要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 潛艇部隊需派遣到美國艦隊所在地時刻監視其動靜。如美軍艦隊出航應尾隨追蹤, 期間反覆襲擊削弱其兵力;

第二階段, 將基地航空部隊部署於南洋諸島(現密克羅尼西亞等地),待美國艦隊進入日本航空部隊的攻擊半徑後,,陸基航空部隊與航母航空部隊分批次進行攻擊,進一步削弱敵人兵力;

第三階段,待美軍艦隊進入日本海軍劃定的決戰海域,先以高速戰艦護衛的魚雷艇進行夜戰給予其重創,待美軍艦隊進入日本海軍劃定的決戰海域,先以高速戰艦護衛的魚雷艇進行夜戰給予其重創,待黎明以後集結以主力艦為核心的全部兵力進行決戰。

不過,這個計劃剛剛出台後,又起了波折:由於法國對輔助軍艦不加限制表示強烈不滿,以及各國在輔助軍艦之間形成新的軍備競賽,各海軍列強不得不再次坐下來談判。在1930年達成了《倫敦海軍軍備限制條約》。該條約使得日本在輔助軍艦的比例有所提高,達到美國的69.75%。

這下子日本人又覺得受了委屈:之前不是說好輔助艦艇不受限制嗎?現在又受限制了。既然量上受限了,那日本人就決定在「質」上下點功夫,首先要強化單艦戰鬥力,其次要重視夜戰,加強對潛艇戰術的改良,於是日軍這個時候造了很多大型遠洋潛水艇和重魚雷裝備的軍艦,用於「漸減作戰」。

「九三式」氧氣魚雷

當然,還需要用精神作為補償,大力宣傳武士道的決死精神。

四, 最終成型

1937年1月1日,《華盛頓條約》和《倫敦條約》失效,日本當然不想繼續續約,不過此時日本海軍為控制西太平洋,仍然視美國為做大假想敵,於是,「漸減邀擊」戰術被進一步具體化,達到了巔峰。

調整之後的作戰構想是一個由九個階段組成的大型作戰計劃,因此也被稱為「九段邀擊」,這是「漸減邀擊」作戰的最終形式。

註:日本海軍的戰爭戰略正式說法為「漸減戰略」,戰術構想為「漸減迎擊作戰」,「九段擊」是一種籠統的介紹,並不是正式的戰術概念。

這九段是怎麼樣的呢?

第一段,遠洋偵察與打擊,日本海軍預測,一旦日美開戰,美軍艦隊主力將從西海岸移師珍珠港,此時派出遠洋潛水艦嚴密監視美主力行動,並尋機襲擾;

第二段,集群雷擊,潛艇繼續偵察,美艦隊由珍珠港駛出後,日本遠洋潛艇保持對其的偵察,確定其動向。當美軍艦隊再次出航,出擊馬紹爾群島時,日本潛艇實施第二輪魚雷攻擊,再次消耗美軍艦隊。同時,已經在本土集結待命的日本海軍主力艦隊在確認美力艦隊已經出擊的情況下,在72小時之向前進根據地移動。立即使用大批潛水艦輪番攻擊美艦隊;

第三段,遲緩登陸,當美國艦隊接近馬紹爾群島,準備登陸前,以潛水艦部隊再次予以攻擊,削弱敵人並遲緩敵人登陸,爭取時間;

第四段,內南洋前哨戰(這也是九段作戰的預想主戰場,需要大量消耗敵人實力的區域)美軍開始進攻內南洋諸島,此時以超級戰列艦(即大和級戰艦)加上翔鶴型空母與以攻擊,使敵艦隊混亂。重點打擊敵航空母艦部隊;

第五段,內南洋潛水戰,由潛水艦部隊痛擊混亂中的美國艦隊;

第六段,航空攻擊,內南洋陸基航空兵力全力攻擊敵軍艦隊,給予敵艦隊最大之殺傷;

第七段,內南洋水雷強襲戰,日本海軍主力夜戰部隊(金剛級),將對美艦隊發動夜間水雷和魚雷強襲,最大程度削弱美軍;

第八段,內南洋機動作戰,當夜戰結束,黎明來臨之時,潛水艇部隊(包括特種作戰潛艇)在先,機動航空部隊在後,發起突然襲擊,進一步消耗美軍艦隊。

第九段,最後大決戰,前進根據地出發的日本主力艦隊(包括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航空母艦),開始與美國艦隊剩餘力量開始決死戰鬥。而根據日本海軍的計劃,在正常情況下到此階段,美軍主力艦隊已經被削弱到原有實力的70%以下,應該不是以逸待勞的日本主力艦隊的對手。

這樣,「漸減邀擊」戰術成型,聽起來是霸氣拉風,為了實施"九段漸滅作戰」,日本海軍建造了超級戰艦大和級和翔鶴級空母,並積極強化水雷部隊,不斷提高陸基航空隊的對艦攻擊能力,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來配合,但是,最終起到作用了嗎?

五, 白費功夫

大家知道,太平洋戰爭真正的爆發是以「珍珠港事件」為標誌的,在這裡日本海軍採用是突襲進攻的方式,所謂「漸減邀擊」的防禦戰術並沒有起到作用。

1942年4月16日, 日本海軍軍令部上奏《大東亞戰爭第二階段作戰帝國海軍作戰計劃》, 其主要內容為:「第二階段帝國海軍的作戰目的是殲滅太平洋、印度洋地區的敵方艦隊及航空兵力, 進一步獲取戰略要地強化確立帝國不敗的戰略態勢, 迫使英國屈服並摧毀美國的戰意」

這標誌著,日本海軍決意改變長期以「漸減邀擊作戰」為核心的戰略守勢, 轉向戰略進攻, 展開「連續作戰」, 意圖趁兩國海軍實力接近時逼迫美國海軍與其早日決戰。

但是,在一些具體戰役中,這一戰還是有用武之地的,比如中途島之戰,日本海軍的戰術就是簡化版的「漸減邀擊」,但是最終日軍徹底失敗。

而在美軍進攻馬紹爾群島時,日本潛艇群僅取得擊沉一艘護航航母的戰績,自身損失慘重。而機動部隊根本無力投入戰鬥,在本土休養,根本沒有起到作用。而一連串的失敗使得日本形勢非常嚴峻,在經歷珊瑚島海戰、中途島海戰和瓜島戰役的連續失敗後,日美兩國海軍的軍備比率從開戰時的76%到第二年降至60%, 第三年降至30%,完全超乎輿論。

在這個背景下,瘋狂的日本人準備畢其功於一役,日本海軍於 1944 年 5 月 3 日發布「聯合艦隊目前應準備的作戰方針,即『あ』號作戰」,決意在美軍進攻馬里亞納群島之際,集中「以『大鳳』號為首的 9 艘航母,以『大和』號、『武藏』號為首的 5 艘戰列艦,10 艘重巡洋艦,439 架飛機( 包括 42 架艦載水上飛機) 」的主力艦隊同美國第五艦隊進行正面決戰。

既然要決戰,那要盡量削弱美軍嘛,於是日本人又把 「漸減邀擊作戰」計劃重啟了,日本人覺得可以利用南洋群島的機場出動陸基航空兵,至少削弱敵航母機動部隊三分之一的兵力然而,在開戰前由於關島、塞班島、帛琉的航空兵力相繼遭到美軍襲擊,原計划出動1500 架飛機,最後僅有 156 架投入到馬里亞納方面,「漸減邀擊作戰」計劃幾近失敗。

而最終的決戰中,戰略科技,數量和軍事素質優勢的美軍更是將日軍打得大敗,日本海軍籌劃 21 年的「漸減邀擊作戰」徹底破滅。

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日本人的「漸減邀擊」戰術可以說是相當失敗,首先在前提上就有問題,按照日本海軍的想定,美軍是在對日本的進攻中不斷被削弱,然後在決戰戰場被擊敗的,但美國人不是傻子,怎麼可能坐看自己的艦隊被削弱?

而且,日本海軍的這種戰術構想是很陳腐的,這完全就是根據日俄戰爭的簡單經驗做策劃的戰術,然而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航母成為海軍的核心戰力,漸減迎擊作戰原來依託的海上縱深不復存在,這種作戰模式便破產了。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和隨後的馬來亞海戰都證明了這一點,這使得日本海軍傾全國之力造「大和號」的行動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局面。

在漸減戰略指導下,日本海軍在軍備和戰術上完全片面的發展,成為一支畸形的艦隊。它們單純具備強大的正面戰鬥力和只注重對敵方艦隊的攻擊,自身不僅卻得不到有效的資源和後勤保障,這給後來造成極大的 惡果。

而重要的一點是:以一場艦隊間的決戰來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然而這樣的時代已成為過去,戰爭已經成為一種總體國力的較量,即便是日軍得逞,消滅了第一支美軍艦隊,美國還可以輕易地建造出第二支,第三支…所以,日本人妄圖依靠這種戰術擊敗美國人,是一種幻想。

參考文獻:《與美國爭霸__日本帝國海軍的太平洋戰略_1905_1945》——愛瀾

《1907_1936年日本國防政策研究》——劉沛

《近代日本海軍對美作戰構想的演進與航空母艦建設》——王鵬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從五虎上將的死,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性格決定命運
日本唯一的人口超過百萬卻不是首府的城市,它還是哆啦A夢的家鄉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