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一個才子的無奈與憂傷,明末清初龔賢繪《幽山清隱》

一個才子的無奈與憂傷,明末清初龔賢繪《幽山清隱》

一樣的風格看多了就膩了,泥古不化走下去只會進入死胡同,在繪畫領域也是如此。在清代中期出現了一個地方畫派叫做「京江畫派」,將山水畫的創作內容拓展為實景山水,讓人感覺耳目一新。京江畫派是由鎮江一帶畫家組成的創作團體。清代中期揚州畫派中的頂尖人物已經仙逝,揚州畫派後繼無人。這個時候在距離揚州不足百里的鎮江匯聚了一批優秀的畫家,他們以創作山水畫為主,為死水微瀾的畫壇帶來新的希望。張崟就是京江畫派中的佼佼者,他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不過他不善理財,中年以後生活越發困頓,於是他索性就以書畫謀生。人生經歷上的困頓,讓他格外想在書畫方面出人頭地、擺脫困境,於是開始不停地畫。這幅《山居圖》是張崟晚年的作品,可以通過這幅作品一窺他的創作風格。

實景山水是相對概念,是指張崟的作品常以鎮江本地的景色入畫,突出描繪真山真水的自然生趣。這樣的創作主題在當時來講十分新鮮。清代中期正統派四王的風格依舊還是受到很多人的效法,在這些畫家心中正統的地位無法撼動。這樣的後果就是一幅作品如果不署名,從風格上很難判斷是誰畫的。並且正統派畫的山水都是程式化技法加工過的山水,一丘一壑都透著章法,無論怎麼變化都有古人的影子。張崟的作品以地域性景色入畫,畫的都是他生活中朝夕相對的山水,這樣的畫在前人的作品中沒見過。

《山居圖》描繪的是雲煙勝景之中隱現出山巔,密樹叢林之間露出山間園林,兩位老叟站在溪邊水岸親切攀談。整幅作品從構圖上將傳統山水畫的三段式構圖複雜化,在中景處畫了許多高大的古樹。在畫中又添加了層次,描摹出草木茂盛鬱鬱蔥蔥的美景。實景山水並非視傳統為「敵人」,而是運用傳統技法畫前人沒畫過的美景。按照張崟自己的說法就是「搜妙創真」,將自然山水最美的一面展現在欣賞者眼前,不同的景色就要用不同的技法去展現。

張崟在創作中講究「自以為法」,就是追求自己的風格。張崟在用色方面就有他自己的特點,他擅用沉穩色調。《山居圖》大量使用三青色,這種顏色覆蓋力強,能夠去除畫面「火氣」,讓作品看上去古雅清新。張崟在畫山石樹木的時候都使用這種國畫顏料,賦予作品幽深肅穆的面貌。畫中款識中題有「山居之樂」字樣,山居最大的快樂在張崟看來就是靜心。張崟的晚年在貧寒中度過,他要求的不多,能溫飽、能創作、有朋友,這樣簡單的要求在現實中都實現不了,只能把夢想寄托在作品之中。

拓展閱讀·古代繪畫作品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培喇說畫 的精彩文章:

這不是西洋靜物油畫,而是工筆國畫,清代焦秉貞繪《菊花清供圖》
注重自然神韻,深挖生活氣息,藝術大師吳昌碩繪《花卉果蔬冊頁》

TAG:薩培喇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