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名士為表,儒士為里:痛悼著名哲學家余敦康先生

名士為表,儒士為里:痛悼著名哲學家余敦康先生

2019年7月14日早晨,當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原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余敦康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9歲。

余敦康生於1930年5月,湖北漢陽人,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思想史研究,對儒、釋、道三家均卓有建樹,主要集中在儒學、玄學、易學三個領域,代表作有《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魏晉玄學史》、《中國哲學發展史》(合著))、《中國哲學論集》、《易學今昔》、《周易管理學》等,備受海內外眾多學者關注。

從27歲到50歲這段時間,余敦康先生的經歷坎坷,他於1951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1952年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馮友蘭等先生,1955年畢業。1956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研究生。

1957年北京大學湧起一股大鳴大放的整風運動,當時的大字報鋪天蓋地,余敦康一連寫了四封信,道出心中感言,信中說:「在現在,光喊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是不夠的。還要喊:理性的原則萬歲!民主和自由萬歲!社會主義的法制萬歲!」

這幾封信,成為他人生重大的轉折點,因此而被劃成右派,下放到湖北棗陽平林高中任教員,三年後返校,從事資料工作,1969年摘帽。

1970年他被分配到湖北棗陽平林公社任中學教員,為期八年。1978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87,調入南京大學思想家研究中心。1989年返回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員至退休。

自1993年起至2002年,歷任第八屆和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後來他在回憶中說:「在二十七歲到五十歲這段生命的時光里,我沉潛下來,勞動、讀書、思考、反思、體悟,時間如涓涓流水不停地向前,我的思想情感也越來越對魏晉玄學產生了興趣,有意無意之間,魏晉玄學成了我的精神寄託,我從中尋求著理智的了解和情感的滿足,魏晉時期的哲人,具有深沉的時代憂患意識,他們崇尚思想解放、個性自覺的人格,將這些精神訴諸筆端,這些都非常契合我的性情。

玄學家在承受著生存困境和悲慘命運的情況下仍然苦心孤詣地去探索天人新義,我以自我生命的體認,從中發現了我作為整個人的本體性的存在,找到了一條不從知識論入手而以整個人為裁判者來解讀玄學的新途徑。」

余敦康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研究,對儒、釋、道三家均有建樹,但主要集中在儒學、玄學、易學三個領域,盤點其主要著作如《易學今昔》、《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魏晉玄學史》、《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彙編》(承擔先秦、兩漢、魏晉、隋唐四卷八冊,中華書局出版)、《中國哲學發展史》(任繼愈主編,為主要執筆人之一)、《中國佛教史》(任繼愈主編,為執筆人之一),另外還有「易經與易傳」、「禮記述評」、「六家七宗」、「論儒家倫理思想」等幾十篇反映其思想觀點的重要論文。

他的易學研究,受到大陸學界以及台灣和國外相關學者的關注,台灣大學將其著作、論文編入《易學論著選集》,美國《易學網路》詳細介紹了他的觀點,譽為中國大陸易學研究的力作。《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和《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這兩部著作分別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學術成果獎,亦受到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首肯,認為是高水平的著作和研究重鎮。

余敦康先生對傳統文化的系統研究,主要立足於解決現實困境,特別是中國現代社會轉型的文化需要。除學界公認的思想深刻、視角獨特,同時具有文字訓詁學、版本目錄學和校勘學的功力。

他主張根據對未來的展望來重新認識傳統,並上升為理性的自覺,建立既有中國文化主體性又適應現代發展並與世界優秀文化溝通的哲學精神和價值理念,而這些精神和理念應該能為制度操作提供參考。這些研究成果得到學術界的充分肯定和重視,認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闡釋和對現代社會的文化建設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余敦康先生的總體看法有三個要點:

一,在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思想文化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徵是它的整合性以及由此體現出的和諧精神。這是由中國特定的歷史選擇決定的。因此探討中國歷史上的宗族—宗法制度是研究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內在線索;

二,對中國文化源頭的研究,指出中國歷史的連續性,關鍵在於文化而不是政治。這種以宗族制度為依託的宗教文化,其發生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顓頊時代,此後歷經堯、舜、禹一直到夏商周三代,構成一個連續性的系列。

雖有不同政治利益集團的相互抗爭,但又有對共同宗教感情和共同價值觀念的認同,這種文化認同能夠超越血緣種族的分歧,對不同政治集團的現實利益進行有效調節,發揮著整合功能。由於文化向心力大於政治上的離心力,中華民族方能雖平行而並進,雖多元而一體;

三,基於對中國歷史文化過程和源頭的研究,提出中國歷史社會在道統、政統、學統、俗統四要件的內在構成及有機運動中發展,其中道統與政統之間的合理張力是社會正常發展的關鍵。依據普遍性的價值原則進行文化整合,還是為維護個別集團利益實行權利整合,是中國歷史興衰的重要原因。

余敦康先生1985年取得博士生指導教師資格,先後指導宗教學和中國哲學史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多人,開設課程有「中國哲學思想史專題」、「古典文獻閱讀指導」「宗教學專題研究」等。

他治學嚴謹,學風踏實,始終堅持在嚴格的學理支持和可信的歷史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出思想,反對空疏不實的空泛議論,強調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史學與史識的統一,以及「人能弘道」的文化擔待精神。

李景林先生認為余敦康先生是名士為表,儒士為里。大家喝酒開始時,余先生談笑風生,指揮倜儻;酒酣腦熱時,必又是慷慨激昂,指點江山,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溢於言表。

一路走好!余敦康先生千古!

內容綜合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生命最重要的不是「有」,是「無」
《黃帝內經》:搞清楚體質再談養生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