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三國曹操的《蒿里行》,東漢末年的史詩巨著

三國曹操的《蒿里行》,東漢末年的史詩巨著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皇帝是一個比一個無能,一個比一個幼小,朝廷大權自然落入他人之手。在宮闈中,宦官十常侍和大將軍何進爭得你死我活,最後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政權反而落入了奸臣董卓之手。董卓在朝中的日子裡,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國家一派凄慘之景象。

在漢獻帝元年,袁紹召集了十八路諸侯,浩浩蕩蕩聚在一起,他們本著匡扶社稷,討伐奸賊的宗旨,欲興兵討伐董卓。然而,每個諸侯的心中都各懷私心,既想擴大自己的實力,又不想讓自己的軍隊有任何損失,所以雖然聚在一起,卻根本不齊心合力。

當董卓率領將士留守洛陽,與關東之師對峙的時候,各路人馬竟然都停滯不前,唯恐損失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而曹操面對此情此景十分憤怒,他帶領著僅僅的三千人馬迎戰董卓部將,雖然最後慘敗,但是這充分體現了曹操內心充滿正義之感和過人的膽量。

最後這十八路諸侯由於各自爭權奪利,竟然相互廝殺起來,從此東漢末年開啟了長期的軍閥混戰,這對當時的社會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長年的戰爭導致老百姓民不聊生,人口大量死亡。

曹操面對這慘狀,感慨地寫下了《篙里行》這首反應當時社會現象的詩。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在函谷關,各路仗義之人聚在一起,本是為了討伐兇殘的董卓。這些豪傑們歃血為盟,訂立盟約,看似齊心合力,與董卓殊死搏鬥。

然而,在各路諸侯匯合在一起的時候,因為各自的打算和不信任,相互觀望,面對強敵誰也不願意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各路諸侯的你爭我奪,最後竟然諷刺地自相殘殺起來。

之後,曹操在詩中重點提到了袁紹和袁術,袁紹的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在建安二年在淮南壽春自立為帝。而袁紹預謀廢立漢獻帝,然後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並在北方私刻了玉璽。

由於連年的戰爭,使得士兵長期都不能脫下戰衣,導致鎧甲上都長出了蟣虱,百姓也因為連年征戰而死亡不斷。漫山遍野的屍骨暴露在外,無人收埋。千里之內沒有人煙,毫無生氣,甚至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中只不過還剩下一個,想到這裡真是極度悲傷。

曹操寫的《篙里行》雖然文字不多,整篇詩採用白描寫法,文字毫無雕飾,讀起來卻瞬間讓人回到了戰火紛飛的東漢末年,寫的可謂入木三分。

詩中描寫了各路諸侯當時的心理狀態,又想推翻董卓,又不想自己出力,最後竟然由於各自勢利相互殘殺,讓人感覺到既諷刺又無奈。尤其是對袁紹和袁術的具體描寫,更是將他們各自心中的想法直接表露出來,揭露了他們醜惡的軍閥嘴臉。

面對著漫山遍野的屍體,曹操無法掩蓋自己的真實感受,可謂痛心疾首,他希望國家能早日結束這悲慘的局面,早日不再有戰爭,給老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詩詞 的精彩文章:

蘇軾因為何事終生不再聽《蝶戀花·春景》?
蘇軾那麼博學多才,為何總是「算計」不過佛印?

TAG:品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