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穰侯魏冉,名列秦國頭號外戚功臣的楚人

穰侯魏冉,名列秦國頭號外戚功臣的楚人

他在《戰國策》里出場不少,跟蘇秦、張儀一樣在《史記》中被單獨列傳。張儀是他在秦國的前輩,蘇秦跟他有交手有合作。但後人對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他被秦昭王罷免相位趕出咸陽時帶走財寶千餘車。他就是穰侯魏冉,秦國將相鐵三角中權力最大的相邦,也是形象最複雜的人。

魏冉又作魏厓,是秦宣太后的同母異父弟、秦昭王的親舅舅。他的祖先是楚人,所以秦人將其視為楚人。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只有昭襄王時期出現過外戚主政現象,而穰侯魏冉是秦國外戚中最傑出的大功臣。司馬遷在《史記·穰侯列傳》里稱讚道:「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這句評語不算太誇張,只不過魏冉的大部分功績是跟司馬錯、白起等人共同完成的。

魏冉在秦惠文王時就已任職用事。當時司馬錯已因滅蜀而成為當世名將,魏冉還沒有聞達於諸侯。直到秦武王驟逝時,他才脫穎而出。

當時秦國形成了以秦惠文後、秦武王后為首的魏外戚和以羋八子(宣太后)為首的楚外戚兩個政治集團。宗室、大臣和外邦諸侯也紛紛站隊。秦武王臨終前傳位於在燕國做人質的異母弟公子稷,楚外戚集團因此得勢。

雖然公子稷在趙武靈王和燕昭王的支持下平安回國即位,但在國內的根基不夠深厚。秦昭王二年,爭奪王位失利的季君庶長壯發動了叛亂,史稱季君之亂。得到魏外戚集團支持的他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企圖以兵變奪取王位。從這個叛亂陣容可知,季君之亂的牽涉面很廣。秦國稍有不慎就會走向分裂,失去與群雄爭天下的資格。時任將軍的魏冉臨危不懼,率兵守衛咸陽,擊敗了叛軍。魏冉和宣太后趁機對魏外戚進行了無情的「清洗」。他誅殺季君,把秦武王后趕回魏國,消滅了參與謀反的宗室子弟,威震秦國。毫不誇張地說,秦昭王能坐穩王位,離不開舅舅的鼎力支持。假如沒有魏冉,庶長壯很可能奪位成功了。

當時秦昭王年少,由宣太后攝政,王舅魏冉從此成為秦國廟堂的軸心人物。魏冉不僅有殺伐果斷的鐵腕,還具備靈活的政治手腕。他讓宣太后的另一個弟弟羋戎和族人向壽身居要職,確保楚外戚集團在京師和邊郡都有足夠的控制力。這對鞏固宣太后母子的統治根基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此外,魏冉沒有急於爭奪相位,反而讓王族元老嚴君樗里疾繼續做相邦直到去世。他還通過秦昭王的同母弟公子芾(涇陽君)和公子悝(高陵君)的關係,重新把秦宗室和楚外戚擰成一股繩。

就這樣,秦惠文王晚年以來廟堂里尖銳的派系矛盾基本上被魏冉處理完畢。秦國朝野凝聚力空前增強,為大舉東出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在樗里疾去世後,實際掌權的魏冉出於邦交考慮,先後把相邦之位讓給趙人樓緩和齊人孟嘗君,以求跟趙國和齊國皆為盟友。不想秦國在此期間出現了一連串外交失誤,招致齊韓魏三國聯軍猛攻函谷關。秦國在三年惡戰中輸給了孟嘗君指揮的齊韓魏聯軍,被迫割地求和,又因扣留楚懷王一事被諸侯憎惡,陷入外交孤立。直到次年(秦昭王十二年),魏冉才正式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相邦。他通過一系列措施改善了秦國的內政和外交形勢,並利用諸侯生亂的機會再次派兵東征,拉開了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

本次戰略反攻是為了報去年戰敗割地之仇,但秦國還沒有從三年戰爭大敗的傷痛中完全恢復,可以說是一場高風險高回報的賭博。幸運的是,相邦魏冉用對了兩個人。

他委託老國尉司馬錯指揮反攻的第一戰,果然取得了襄城之戰的勝利。魏冉還舉薦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新人白起為將,讓他接替伐韓告捷的向壽。白起不負眾望,首戰攻克韓國重鎮新城,再戰以少勝多大破魏韓聯軍,打贏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的殲滅戰——伊闕之戰。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

這些舉措表明魏冉這時能以公心謀國,並未一味照顧楚外戚集團的小團體利益。司馬錯自滅蜀之後幾次平定蜀亂,沒有太多立功機會,是魏冉把他調到了中原戰場,使其迎來第二個事業高峰期。後來被譽為戰國首席名將的武安君白起,也是在魏冉力排眾議後被破格提拔的。這一老一新兩位軍方大佬投桃報李,與相邦魏冉相善,鐵三角組合由此成形。魏冉也藉助二將之手強化了對軍隊的掌控,堪稱權傾朝野。接下來,司馬錯和白起兩位名將在他的支持下痛擊韓魏兩國,奪取了相當於幾個郡的地盤。魏冉也因此被秦昭王封為諸侯,因其最初的封邑在穰地而號稱穰侯。

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就缺乏分封制傳統,只是在滅蜀後封宗室子弟為蜀侯。身為外戚的魏冉和王弟涇陽君、高陵君被封為諸侯是一個空前的待遇。此舉有利於秦國控制遠離咸陽的關東新地盤,也讓楚外戚集團成員得到了更多特權特利,可謂一舉兩得。除了穰地之外,魏冉還從宋國得到了陶邑做封地,給自己後半生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在《戰國策》里,穰侯往往是被策士說服的對象,顯得缺乏智慧。跟前輩張儀相比,穰侯沒有三寸不爛之舌,表面上屢屢被各國策士挫敗外交圖謀。比如,他促成秦齊兩國並稱「東帝」「西帝」,聯手瓜分趙國,不料蘇秦不僅說服齊湣王主動放棄「東帝」稱呼,還聯合趙國組織合縱攻秦。彷彿魏冉偷雞不成蝕把米。可當你結合《史記》中的各國交戰記錄來看就會發現,穰侯魏冉的戰略頭腦其實不亞於蘇秦、張儀。論知名度和口才,他不及蘇、張的一半。若以王霸之業做績效考核,他實際上超過了戰國其他縱橫家。

要知道,魏冉主政之初,齊國跟秦國旗鼓相當,還藉助合縱之力擊敗過秦國;趙國並未因沙丘宮變而衰弱,幸運地迎來了中興;一度四分五裂的楚國趁著秦國與北方諸侯混戰時重新完成整合;燕國也通過改革發展成一個不容忽略的新興強國。面對錯綜複雜的局面,穰侯沒有拘泥於一時得失,而是不斷調整外交策略,為秦國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權。

被蘇秦挫敗圖謀後,穰侯不計前嫌地轉變立場,暗中支持蘇秦為燕破齊的大計。他甚至為了向燕昭王君臣表示參與伐齊的決心,任命齊人蒙驁為將帶頭攻齊。後又派尉斯離參與了燕上將軍樂毅組織的五國聯軍,藉助諸侯之力摧垮了最強勁的宿敵。

他做了很多外交工作,組織過連橫也參與過合縱,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最終結果大多是對秦國有利的。反倒是秦國的對手們,在合縱連橫中經常不小心站錯隊,痛失好局。

在破齊之後,秦國初露一家獨大之相。但魏冉還沒嘗夠不可一世的滋味,就很快在攻打魏國首都大梁時被燕趙聯軍逼退,因此被免去相位。魏冉幾次免相又沒多久即恢復相位,位高權重可見一斑。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魏冉的公心漸漸衰退,私慾越發膨脹。

如果說魏冉在破齊之前的戰略方針是摧毀所有的勁敵,則此後一連串攻打魏國和齊國的動作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封地——陶邑。由於陶邑跟秦國不接壤,西連魏,東連齊,魏冉一直想打通大梁,讓陶邑跟秦國本土連成一體。他在發動此類戰爭時用的不是老搭檔白起、司馬錯,而是自己的心腹客卿灶、客卿胡陽,甚至多次親自上陣。除了樂毅、田單、趙奢、廉頗等一流名將外,魏冉可以擊敗同時期的其他六國將領。

期間楚國圖謀合縱抗秦,魏冉臨時決定轉變主攻方向,再次與白起、司馬錯聯手伐楚。這次長達五年的秦楚大決戰,是鐵三角最後一次合作。司馬錯和白起各顯神通,最終楚國丟失了半壁江山,倉皇遷都淮北。司馬錯在戰爭期間去世,鐵三角變成了將相雙壁。白起因戰功卓著被秦昭王封為武安君,跟穰侯平起平坐,但兩人的關係漸漸疏遠。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宣太后薨,同年秋九月,秦昭王免去穰侯的相位,勒令他和涇陽君、高陵君離開關中,回自家的封地養老。魏冉帶著千餘車財物黯然離去,來到了依然跟秦國本土不接壤的陶邑……

魏冉是鐵三角組合中最複雜的一個人。他的前半生和後半生看似判若兩人:前期忠心謀國,舉賢不局限於楚外戚,扶持了一批平民出身的軍功勛臣;後期私慾膨脹,放縱楚外戚專權,排斥外來人才,跟老戰友白起貌合神離。晚年的穰侯再也不是那個讓諸侯畏懼的戰略家,淪為一個眼裡只剩下一己私利的短視之人。他在智商和見識上的倒退簡直慘不忍睹。

不過縱觀穰侯的一生,大功多於大過。是他親手組建了將相鐵三角組合,讓司馬錯和白起盡情施展軍事才能,也是他讓鐵三角走向分裂。不管怎麼說,秦國在魏冉專權期間四面擴張,變成地方五千里的大國。即使後期有過,他也完全對得起秦國了。

文摘自《戰爭事典05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東線「坦克殺手」,帝國騎士魯德爾
二戰德軍「非洲軍團」的熱帶制服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