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在全球有幾十個盟友,但美國真正信任的恐怕只有這四個國家

美國在全球有幾十個盟友,但美國真正信任的恐怕只有這四個國家

美國目前是全球惟一的超級大國,並且美國這個國家很喜歡「搞團團伙伙,拉幫結派」,盟友眾多。先看看美國有哪些盟友:首先是美國的北約盟友。1949年,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比利時、丹麥、義大利、葡萄牙、盧森堡、荷蘭、冰島和挪威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北約成立,截止到2017年北約成員國共29個,主要由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亞洲的土耳其以及歐洲的很多國家組成。北約是二戰後西方國家組建的最重要的軍事組織,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北大西洋公約》 第五條規定:「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北約的軍費開支約佔世界總的軍費開支的70%,其中美國佔了大頭,在2017年美國的國防預算約為6100億美元,占當時整個世界各國總的國防預算的35%。美國在北約中是絕對的「帶頭大哥」,北約是美國實現其全球霸權的重要的工具。

對於美國這樣喜歡拉幫結派的國家而言,僅僅是北約的盟友那遠遠是不夠的,美國還有很多非北約盟友。美國最初的非北約盟友主要是東亞的日本、韓國,中東北非地區的以色列、埃及,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1989年,美國國會通過一個法案創設了美國非北約盟友狀態,上述日本、韓國、埃及、以色列、澳大利亞成為美國的最初的非北約盟友。1996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一個法案,規定美國總統可以在通知美國國會後的30天內指定一個國家為美國的非北約盟友。美國的非北約盟友不僅可以獲得美國額外的經濟以及軍事援助,而且從美國進口武器也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美國北約盟友的待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1993年到2001年)在任期間,指定了中東的約旦、大洋洲的紐西蘭、南美的阿根廷為美國的非北約盟友,美國前總統小布希(2001年到2009年)指定了中東地區的巴林、科威特,北非的摩洛哥、亞洲的泰國、菲律賓等國,美國前總統奧巴馬(2009年到2017年)則指定了亞洲的阿富汗和北非的突尼西亞,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則是在2019年指定了巴西為美國的非北約盟友。另外在2014年,美國國會還給予了烏克蘭、摩爾多瓦和喬治亞美國的非北約盟友地位。另外還有一些國家既不是美國的北約盟友,也不是美國的非北約盟友,但是他們與美國關係密切,堪稱「准盟友」,比如中東地區的卡達、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沙特,上述四國在奧巴馬擔任總統期間曾考慮制定這四國為美國的非北約盟友。還有像新加坡等等國家也與美國關係密切。

所謂的親兄弟還得明算賬,更何況國家之間的所謂的「盟友關係」,盟友有時也有可能翻臉比翻書都快。在美國的盟友中,恐怕完全「緊跟」美國的是極少數。歐盟與美國的關係就比較微妙,雙方在北約軍費開支的份額以及很多國際問題上的觀點和立場並不完全一致,歐盟和北約很多成員是重疊的,很多歐洲國家既是歐盟成員也是北約成員,並且歐盟也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外交政策,這使得歐盟與美國雙方的關係更為複雜。在2003年美英聯軍領導的多國部隊入侵伊拉克的戰爭,歐盟成員國以及北約成員國中就有嚴重的分歧。

在當時支持這場由美國發動的軍事行動的國家有49個,其中參加美英聯軍對伊拉克地面軍事行動的國家有美國、英國(當時的歐盟成員同時也是北約成員)、波蘭(歐盟成員同時也是北約成員)和澳大利亞,丹麥(歐盟成員同時也是北約成員)則派出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英聯軍,而日本、韓國、烏克蘭、義大利(歐盟成員同時也是北約成員)等國則為多國部隊提供後勤支援。而德國和法國這兩個歐盟的核心成員國(德國與法國同時也是北約成員)則反對美國的這場軍事行動,奧地利(歐盟成員)、比利時(歐盟成員同時也是北約成員)等多個歐洲國家也是持反對態度,沙特則禁止美軍導彈通過其領空襲擊伊拉克。所以可以看出,就算是美國的盟友,也不見得在一些問題上全都支持美國,各國都會有自己的立場和利益考量。德國和法國也積極主張建立歐洲部隊,來防範美國和俄羅斯。

美國有如此眾多的盟友的一個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因為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以及在當今國際格局中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美國的盟國之所以與美國「結盟」也都是有自己的「盤算」和利益,美國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盟友雖然一堆,但是我覺得美國真正「信任」的盟友可能就是這四個:歐洲的英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還有北美的加拿大。為什麼說上述四國是美國所謂真正「信任」的盟友?因為有些事情能夠說明,比如美國與上述四國組成了一個情報分享團體「五眼聯盟」(涵蓋人工情報、信號情報、安全情報、地理情報、軍事情報),國家之間如果分享情報,這得多大的信任。不僅在情報方面,在軍火銷售領域,這五國也設置壁壘,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小團體。五眼聯盟基本不吸收其他國家加入,尤其是非英語的國家,但在一定條件和一定層次上也與其他一些歐美國家合作。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主要有英國、愛爾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但是在世界上以英國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卻很多,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的總人口(大約21億多)大約佔了全世界總人口的約三分之一。

那為什麼這五國關係如此「親密」?這個五個國家都是屬於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圈(英格蘭人被認為是歐洲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裔),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曾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在人口構成中:現在加拿大是以英國裔和法國裔居民為主,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則是以英國裔居民為主,而佔美國人口主體的歐裔白人的主導族群是英國裔居民,這五國的母語都是英語(加拿大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主要母語是法語),並且上述五國在貿易和人員往來上也極為自由和密切,在國際上構成了這麼一個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圈。但是僅僅是大家都是屬於這個「盎格魯撒克遜圈子」這點還不夠,世界上的阿拉伯國家有22個,都是屬於阿拉伯民族,說阿拉伯語,但是有的阿拉伯國家之間卻矛盾很深。雖然在歷史上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都是當年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但是美國獨立的時間比其他三個都早的多,1776年原大英帝國在北美大陸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塊殖民地(美國)獨立,而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作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都是在20世紀才獨立的。1815年,英國確立了在當時世界的霸主地位,持續了近百年。

從1776年到19世紀末期,這個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圈的五個國家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方是英國以及它的自治領加拿大、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並且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20世紀先後獨立後依然與英國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今天這三個國家和英國一樣都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並且這三個國家的君主都是英國國王,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他們的非同一般的關係,另一方就是美國。在這段時間,英國領著這三個自治領在當時的世界稱霸,而美國則是在美洲忙著擴張領土和提高實力。在此期間,這兩方陣營談不上有多親密,英國以及加拿大還與美國打過仗。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19世紀末期,當時英國的實力開始下降,而美國的經濟此時開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英國還要面對後起的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競爭,此時英國與美國開始變的關係密切起來。在一戰特別是二戰中,英美建立了更為密切的關係,攜手並肩作戰。二戰後,英國原有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英國實力嚴重下滑,而美國則成為了超級大國,英國為了保持自己的國際地位,英國與美國開始形成了所謂「英美特殊關係」,既然帶頭大哥都這樣了,加拿大、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也與美國形成了緊密和友好的關係,在二戰後的一些重大國家問題上,上述四國基本都是緊跟美國。比如這個五眼聯盟,1941年二戰中的英美就試圖建立情報聯盟,1946年,《英美通信協定》簽訂,該協定規定了英美情報的共享,同時規定該協定不能告訴任何第三方,為了增加自己的「話語權」,英國又拉來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先後「入伙」,1956年這個五眼聯盟正式形成。所以上述五國的特殊親密關係一是因為他們都是屬於在族源、歷史、語言、傳統等領域相近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圈,另一個原因就是國際格局的變化,二戰前,這個圈子裡英國的實力超然,美國則不斷追趕,所以有兩個陣營,二戰後美國成為了他們當中的超然實力者,而英國的實力則相對下降了很多,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就是這個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叔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澳大利亞獨自佔有一個大陸,為啥人口才只有2500萬?
宋代才女李清照再婚失敗到坐牢,結婚時注意這點很重要

TAG:十三叔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