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德經:一個人從世俗,到得道,需要經歷5層境界

道德經:一個人從世俗,到得道,需要經歷5層境界

老子不僅講道,也講道在人身上不同的表現。

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君子藏器於身。人和人的器宇不同,所以,即使是同樣的道,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會有不同的體現。

「道」,體現在人身上,有5個不同的特徵,或境界。

這篇文章,為大家解讀《道德經》第十七章。

第5層境界:不誠,不信。

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說文解字》中,「信」最古老的意思是指:誠。

誠,是一種看不見的意識存在,其作用若真正激發出來,能做到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就是「誠」激發出來的力量。

心誠則靈。

現代人,做事不靈,不是偷懶,不是方法不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心不誠。淺嘗輒止,三心二意,則一事無成。

誠心誠意,看起來好像吃虧,其實是成事的最快捷徑。

因為人心不誠,所以信不足,信不足,也就不信「道」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相信公道,相信自己,相信物質和錢財。這就是「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第4層境界:控制,服從。

老子說:「其次,侮之。」

《說文解字》中,侮,是控制的意思。

當人一盤散沙,不誠,不信,那麼如何是好?

那就需要控制。需要紀律,需要規章制度,去約束人的行為,否則,人世間就會亂套。

在個人,則要自律,自控。

春秋戰國,法家崛起,其實是意味著人類社會,道德禮儀的崩塌,用「禮」無法約束,只能用「法」來鞭策。

這就是為什麼孔子總是推崇周禮,他老人家是看到春秋戰國的社會環境,經常打打殺殺,臣殺君,子弒父,全部亂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希望回歸到和平的世道。

孔子不被當朝統治者待見,是因為「仁義禮儀」這些潛移默化的好東西,在那個戰亂的時代,起不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反而是「法家」這些強制的東西,能馬上看到效果,能助統治者加強國力,李俚變法、商鞅變法,都是推崇法制。

孔子是聖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兩千年來,後代的人一代傳一代,孔夫子的精髓,就很少人能傳承到,所以儒家文化才變味。事實上,真正變味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傳承儒家文化的人。

第3層境界:權威,震懾。

老子說:「其次,畏之。」

俗話說,法律無情,人有情。

法這種東西,是死的,無情的,很多犯法的人,不見得就是大惡人。一件事的觸發,是有各種各樣的變數在裡頭,一秒鐘衝動,釀成惡果;一步錯,步步錯,想回頭都回不了,乾脆就不回頭了,破罐子破摔。這就是法制的局限性。

境界高一層的人,不用法,去約束人,而是用「權威」,一種無形的威懾力,讓人震懾,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2層境界:親民,美譽。

老子說:「其次,親而譽之。」

那些威嚴的人,其實是擺出一副架子而已,因為內心力量不足,所以用冷漠和距離感,來製造威嚴。

內心有力量,德深望重的人,通常表現出來,是親民的,隨和的。這樣的人最容易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比方說,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就是這樣的傑出人才。

第1層境界:貴言,自然。

老子說:「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太上,就是最高境界。

太上是什麼樣子?下面的人只是知道有之,僅此而已。

到達這層境界的人,「悠兮其貴言」,貴言,惜字如金,不嘩眾取寵,常常清靜,沉默不語。

「功成事遂」,默默把事情做好,自己就隱退,不居功,不邀功,不炫耀,不招搖,所以別人也不知道他有功。

「百姓皆謂我自然。」

從老百姓的眼光看來,這樣的人太尋常、自然、不出奇呀。所以,道家說,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如果老百姓說:「呀,這個人真牛,真是奇人!」那麼他就不是真人,不是得道之人。

那些真正得道的人,即使站在老百姓的眼前,大家也不認識,完全看不出來,只認為這個人太自然,太普通了,平凡。

我們這個世道,不是缺少有道之人,而是普通人不知道而已。

一個人從世俗,到得道,需要經歷5層境界。這5層境界之間,隨時可以打破,只是一念之間。很多人是突然悟道了,但只是靈光一現,維持短暫的時間,又跌回世俗的狀態,反覆折騰。

不能保持如如不動,終不算悟道。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老子》:有道之人,不厚此薄彼,一切皆自然而生,自然而消
道德經:別把自己看得太重,打破「自我」,激活人的第二次生命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