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SAP:打造中國智造新標杆,創新行業賦能新模式

SAP:打造中國智造新標杆,創新行業賦能新模式

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潮湧,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其中,積極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先進位造和智能製造,已成為各國普遍採取的重要舉措。

確實如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提到了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特別是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同時還要積極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拓展「智能 」,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在此背景下,一年一度的 SAP 裝備製造行業峰會日前在浙江溫州舉辦。本次峰會上,來自 SAP 的專家、客戶以及合作夥伴,也為眾多參會者帶來了關於製造業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轉型的選擇路徑和卓越實踐。

那麼,對於中國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SAP 有哪些深層次的思考?在此過程中,SAP 為「中國智造」的未來落地,又提供了哪些可以借鑒和參考的價值呢?

中國製造轉型新趨勢

目前,數字經濟正成為中國產業升級和生產率提升的一個重要推動力。第三方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 GDP 比重為34.8%,更是連續三年蟬聯數字經濟增速世界第一。

可以看到,在整體的數字經濟中,靠近消費者的行業如零售、文娛、交通、金融等數字化程度非常高,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製造國,中國製造業對數字經濟的貢獻卻仍然有待提高。

實際上,雖然我國製造業的數字化已取得一定程度的進步,但大部分製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仍處於起步發展階段。調查顯示,目前中國製造企業對工業數據應用的需求中,69%集中在生產監控領域;同樣,在中國工業互聯網的項目應用場景中,選擇設備監控和預測性維護的比例也高達87%。

在 SAP 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董志剛看來,設備監控及維護,對製造業而言其實是一個「老場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製造業就在這一領域進行了投入,但發展到今天依然只有這個場景的成熟度是最高的,這從另一側面說明了諸如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故障診斷以及預測性維護等領域的需求和企業的匹配程度不高,數字化轉型的提升空間巨大。

他認為,中國製造業低成本優勢逐步減弱,以及貿易摩擦頻繁的今天,製造企業必須著力提高產品品質和生產管理效率,重塑競爭優勢。因此,未來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主要會有三大發展新趨勢:首先,是大規模定製;其次,是製造向服務的轉型;最後,是人工智慧賦能製造。

董志剛,SAP 中國區高級副總裁

圍繞上述新的發展趨勢,SAP 已為賦能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已經做好了全方面的支持和準備。董志剛表示,一方面 SAP 在工業應用,特別是製造業應用中的研、產、供、銷、服全要素領域有著40多年的積累沉澱和豐富經驗,可以很好地賦能製造企業。

另一方面,SAP 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也打造了一整套端到端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底層架構中的數字平台;還是智能技術中的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新一代的智慧技術;以及工業應用中的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供應鏈以及客戶體驗等領域智慧套件,都可以為製造企業實現轉型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而針對當下行業內最熱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SAP 中國區副總裁、首席數字官彭俊松博士也提出了五大觀點,具體而言:

第一,目前對於製造企業來說,工業互聯網是從傳統製造走向服務型製造轉型升級的高級發展階段,隨著製造向服務轉型的推進,未來工業互聯網將逐步升級為覆蓋全價值鏈的全面數字化解決方案。

第二,對於工業自動化廠商和企業應用軟體廠商來說,工業互聯網平台是承載 IT 與 OT 融合的平台,也是新一代企業數字化架構的基石。從實戰角度出發,目前在企業應用軟體的整體流程框架下,充分結合工業物聯網產生的數據洞察,開展企業的服務化轉型,是實現工業互聯網平台落地的基礎條件。

第三,SAP 提出了基於智慧企業打造工業互聯網的技術路線。同時,在過去十年,SAP 也投入700億美元完成了「史詩級」的雲計算轉型,構築了極強的雲端競爭力,此外還以智慧企業為目標,打造了 SAP 端到端的全雲解決方案和端到端的工業互聯網端解決方案,為企業落地工業互聯網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第四,開放與合作是 SAP 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市場中的重要戰略。未來與工業物聯網和 OT 提供商之間的深度合作將是工業互聯網落地的關鍵。基於此,SAP 已建立了開放工業4.0聯盟的生態系統,接下來 SAP 將會把簡化工業互聯網平台之間的集成作為目標,由此更好的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進程。

最後,國內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可以總結為五大趨勢,工業互聯網將助力企業打通全價值鏈,從工業「物」聯網發展到工業「互」聯網,進行而進入到 IT 與 OT 融合的深水區,在這一過程中某些單元技術,例如數字化雙胞胎,將會以更加實用的形式落地,而包括 5G 和工業智能技術在內的先進技術,將會加速工業互聯網的應用。

彭俊松博士,SAP 中國區副總裁、首席數字官

彭俊松博士強調:「今天中國裝備製造行業已經走過了最初的 ERP 建設到今天物理網啟蒙的階段,未來將會進入到數字化轉型的無人區之中,這意味著中國的企業必須要進行更多的自主創新,而 SAP 也會陪伴企業客戶在未來的轉型之路中走得更快、更好、更穩。」

對此,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也指出,數據是實現「智能 」的關鍵,未來企業的生產製造就是把小數據變成大數據,並把大數據提煉成解決具體問題的智能化過程。所以,未來中國製造企業走向數字化、智能化也將是大勢所趨。

王飛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

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不難看出,無論是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還是工業互聯網平台的建設,其核心就是必須在數字化時代構建出一種新型的能力,而通過新一代數字化技術無疑可以完成製造企業新型能力的打造,並成為製造企業邁向智慧企業,實現智能製造以及推動工業互聯網平台落地的重要抓手和關鍵載體。

打造中國智造新標杆

如今,一大批中國製造企業也在 SAP 的助力下,實現了向數字化、智能化的成長和進階,真正成為了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和升級中的新典範和新標杆。

例如,SAP 與正泰戰略合作,實現了「一雲兩網」戰略的落地,並在中國電力市場首創了「設備提供商 服務商」的新模式,打通從研發到運維的業務,實現智慧能源提供商的轉型升級。

正泰集團信息化與大數據中心總工程師孫欽輝表示,順應現代能源、智能製造和數字化技術融合發展大趨勢,正泰提出了「一雲兩網」的發展戰略。其中,「正泰雲」作為正泰集團智慧科技和數據應用的載體,實現了企業對內與對外的數字化應用與服務;依託工業物聯網構建的正泰智能製造的體系,實現了電氣行業智能化應用;此外依託能源物聯網打造的正泰智慧能源體系,則開拓了區域能源物聯網落地的新模式。

孫欽輝,正泰集團信息與大數據中心總工程師

據了解,正泰集團通過 SAP 智慧企業套件,包括 SAP S/4HANA、SAP Ariba、SAP SuccessFactors 等,打造了人、財、物統一的管理平台,幫助正泰集團實現了不同層級的業務標準化,支持複雜的業務核算,適應組織結構的快速變化;更關鍵的是,通過 SAP Leonardo 物聯網平台的支撐,藉助智慧資產管理平台(IAM),正泰還實現了業務模式的重大創新。

孫欽輝告訴筆者,正泰集團和 SAP 在過去十多年的合作中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是,SAP 在製造行業領域擁有絕對的優勢,其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企業打造整個產業鏈條,能夠解決企業面臨的最複雜的場景難題;二是,SAP 本身也保持了「與時俱進」,從傳統的 CS 架構到 OP 部署再到全面雲化模式,SAP 始終引領了轉型的趨勢,而這也和正泰集團「一雲兩網」的戰略轉型「不謀而合」,因此雙方也保持了非常緊密的合作。

再如,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也藉助 SAP 加速數字化的轉型。作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廣西柳工通過 SAP MES(生產執行系統)的部署,並且基於 SAP MII、Fiori 等產品打造了車間環節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成功突破了生產瓶頸、實現了提質增效。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副總工程師羅維說:「作為一家較為傳統的裝備製造業企業,廣西柳工過去幾年也在一直思考向智能製造的轉型,但我們認為這個過程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須掌握好轉型的節奏和方向。」

為此,廣西柳工從生產線和生產車間入手,通過數字化手段來達成「精益生產」理念的落地,同時完成了 ERP 和 MES 系統集成,橫向貫通了生產計劃、生產進度流程及質量管控等流程,真正實現了業務的有效集成和管理。

羅維,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副總工程師

「生產線的數字化升級只是第一步,未來我們還希望能夠把管理進一步的下沉,這就會涉及到大量數據交互,所以基於數據交互的網路化平台也需要進行搭建,最終才能真正實現向智能製造的轉型,完成生產製造的新一輪變革,我們也期待和 SAP 展開更加深度的合作,把管理顆粒度做的更加細緻和極致。」羅維表示。

同樣,作為中國成立最早、自主研發能力最強的風電設備研發及製造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整機製造商,金風科技在過去兩年也藉助了 SAP 解決方案,打造先進的數字化平台,為公司的數字化轉型構築堅實的基礎。

據金風科技數字化中心 IT 應用部副部長韓序介紹,金風科技從2017年起全面採用 SAP 解決方案,在當年完成了發電業務板塊 SAP 系統上線;2018年實現了風電業務板塊 SAP 系統上線;而今年該公司的國際業務、金融財務業務的 SAP 方案也在實施中。

韓序,金風科技 IT 應用部副部長

特別是在財務報表合併數字化轉型方面,在 SAP 的助力下,金風科技的財務效率得到了全面的加強,其中報表出具速度時間得以大為縮減;單體報表的數據可靠性得以大幅增加;而關聯交易的對賬速度也實現了全面的提升。

由此可見,依託豐富的行業經驗、強大的實施與服務能力,以及端到端解決方案實力,SAP 為眾多中國製造企業提供了極致的產品和服務體驗,更成為了他們通往數字化轉型之路上的「最佳拍檔」。

創新行業賦能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過程中,SAP 也通過創新行業合作的新模式,把客戶變成了合作夥伴,這讓 SAP 在賦能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寬,越走有越有力量。

據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智宇博士介紹,過去幾年重慶機電集團也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創新,比如利用成熟平台,快速建立以設備為中心的智慧工業雲,同時也通過以設備為中心的智慧工業云為客戶提供創新體驗。

黃智宇博士,重慶工業賦能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在此基礎上,重慶機電集團也希望未來能夠協同共創,和更多夥伴一起賦能工業企業。為此,2019年1月4日,重慶機電集團、SAP、兩江新區管委會、重慶大學共同簽署合作協議,圍繞重慶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智能製造提升、工業物聯網發展等目標,聯合共建面向重慶企業的智能製造工業賦能創新平台。

黃智宇博士表示,在未來重慶機電集團將會繼續建設集「研究、應用、體驗、諮詢、培訓」多維度為一體的工業「賦能」型平台企業,並以「1 N」的模式積極實現整合。此外,重慶機電集團也會將重慶工業賦能創新中心打造成為研究創新中心、產業孵化中心、示範項目推廣中心、工業大數據驅動中心、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中心,不僅為重慶工業賦能,也為中國工業貢獻力量。

不僅如此,今年1月17日,SAP 也和忽米網以及重慶高新區就達成三方戰略合作,成立產學研結合的「重慶中小企業智能化賦能中心」,並圍繞「重慶中小企業智能化賦能中心」及企業全產業鏈的工業互聯網服務,將 SAP 採購交易網路、商業分析雲、ERP 雲等與忽米網相結合,形成面向重慶企業服務的工業互聯網服務。

對此,宗申集團工業互聯網副總經理、忽米網高級副總裁沈韜告訴筆者,早在2015年,宗申集團就開始籌劃打造工業互聯網服務平台,2017年忽米網「應運而生」。通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目前忽米網線上平台彙集了全球17000餘家企業服務商,為數十萬家工業製造企業提供了產業鏈的解決方案。

沈韜,宗申集團工業互聯網副總經理、忽米網高級副總裁

「宗申集團從2001年開始作為重慶第一批跟 SAP 合作的製造業企業,與SAP 的合作源遠流長。未來,通過重慶中小企業智能化賦能中心,我們也希望同 SAP 展開深入的合作,幫助更多重慶傳統製造業完成轉型和升級,同時也會把這一創新的模式從重慶拓展到全國,打造中國最具規模影響力的產業互聯網創業創新平台。」沈韜說。

毫無疑問,無論是與重慶機電集團,還是和忽米網的一系列深度合作,都是 SAP 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的重要體現。更為關鍵的是,通過開放合作的新理念,SAP 不僅把客戶變為了合作夥伴,也通過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模式的創新,拓展了 SAP 賦能中國製造業轉型的的廣度與深度。

總結

中國智能製造的轉型升級,工業互聯網平台的落地和生根,任重而道遠,艱難而偉大。在此過程中,SAP 可以說既是探索者,也是實踐者,更是推動者,這無疑將為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打開一扇通往未來的大門。

正如董志剛最後所言:「SAP 始終堅持『立足中國,創新中國』的理念,與製造行業在數字化轉型征程上並肩前行,未來我們也會持續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並與更多中國製造行業的先行者們一起展開更多的探索與創新,品嘗到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紅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申耀的科技觀察 的精彩文章:

智能門鎖:弱水三千,誰能先取一瓢?
羅思民:數字化重塑之路 雖遠但行則必至

TAG:申耀的科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