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解讀歷史名書《茶藥學》

解讀歷史名書《茶藥學》

《茶藥學》作者陳椽,1987年出版,原名《茶與醫藥》

唐朝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說:「貴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資人倫,諸葯為百病之葯,茶為萬病之葯。」

周萍說:「茶乃萬病之葯,但有病一定得先吃藥」,畢竟現代醫學如此發達。《神農本草》可稱為世界上第一部《藥物學》,「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那一天12小時平均每小時遇毒6次,而6次都以茶解之,這是不可能的,是錯誤的傳說。

據歷代史書的記載,加以分析研究,茶中功效的發展大概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

最早作為祭品。從公元前2737年至前81年,即神農時期發現茶樹到春秋時期。

第二時期:

逐漸演變為飯菜。從公元前480至前224年,即春秋時期到西漢。

第三時期:

發展為藥用。從公元前25年至公元580年,即西漢到隋朝。

第四時期:

最後作為普通飲料,為人家一日不可無。從公元581到960年,即隋朝到宋朝。

李時珍的辯證觀點:他在《本草綱目》概括為:「葉,味苦甘微寒無毒,主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眠,有力悅志,下氣消食」。

同時他又提出「李時珍早年氣盛,每飲新茗,必至數碗,輕發汗而肌骨清,頗覺痛快;中年胃氣稍損,飲之即覺為害,不痞嘔惡,即腹冷洞泄。故備述諸說,以警同好」。

根據中醫理論,肝藏血、肝開竅於目,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毒物質很多是從小便排出的,茶能清熱解毒,主要是通過小便起作用,毒邪從小便排出多了,血液和臟腑的精氣就相對地純凈了

我們總結以下幾點知識可分享:

1、要飲真茶,當時外商輸入中國茶葉,獲得很大,因此製作領導工作冒充真茶盛行,建國前,在我國非茶地區,採用柳芽葉、枸杞葉、蠶豆葉製成代用茶。奸商收購混入茶中增加重量以圖利,大大影響華茶在國外的信譽。

2、要科學飲茶。要達到飲茶的良好作用,對沖泡方法和時間都要研究。從比較數值來看,沸水泡茶,第一次沖泡,維生素C或咖啡鹼幾乎均溶於水。按照泡茶的條件,沖泡一次時,其數值全量的80-90%,到第二次沖泡時,僅余無幾,所以作為藥效是不能期待第二次沖泡。表裡可知,上等茶和普通茶不僅香味有異,且各成份也有差別,品質不好所含成分就減少,多酚類化合物第一次沖泡可泡出3/5左右。

3、飲茶要節約不要浪費。飲茶要適時適量,不要過度,不要多飲濃茶。

4、強調成人飲茶無害,而未提及小孩飲茶的利害關係,很值得深思而加以研究。

近代藥用的茶葉

據福建中醫學院盛國榮在《茶葉與健康》(1977年)一文中談到雲南普洱茶、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歙縣松蘿、安徽六安茶、杭州雨前龍井等茶葉的醫療作用如下:

小結

研究茶葉治病,要根據茶類品種產地季節等級等不同的茶湯,分別進行臨床實驗,兼及即飲又食全面的研究,才能對症下藥,發揮茶葉治病的特別效用,再進而分析研究其治病的主要成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葉點評網 的精彩文章:

陳榮冰、馬梅榮:武夷茶區的代表性山場
評茶達人白茶篇

TAG:茶葉點評網 |